35.怎樣寫楷書

楷書,又稱真書、正書、正楷。所謂“楷書”,含有可作楷模的意思,學習書法一般以楷書打基礎。

楷書是最為實用的一種書體。以字形大小分類,有大楷、中楷、小楷三種;從風格上分類,主要有魏碑和唐楷兩大係統;至於各家風格,更是千差萬別。初學楷書,最好以唐楷為典範,從中字入手。

寫字是動作技能。心理學認為,動作技能形成過程一般可以劃分為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係的階段:一是掌握局部動作的階段;二是初步掌握完整動作階段;三是動作協調和完善階段。

(一)楷書的點劃

1.點畫

寫正楷字,由起筆到收筆,叫作“一筆”或“一畫”。這種一筆一畫寫出來的各種形狀的點和線,通稱“點畫”或“筆畫”。點畫是構字的最小單位,也是漢字的成形要素,寫得好壞,直接影響字的形體美。王羲之說,如一點寫不好,就好比美人壞了一隻眼睛;一畫寫得不恰當。好比壯士斷了一隻胳膊。要寫好字,先要練好點畫。

2.橫

橫稱“勒”。像韁繩勒馬,強力抑製。比喻用筆須有斬截之勢,不宜順筆平過。橫豎畫是字的體骨,要寫得豎正勻稱,有起有止,長短合宜。

3.豎

豎稱“努”,如引弩待發,含有無窮之力。直畫如骨,在字中起支柱作用,要寫得勁健挺拔,向背得宜,沉著而有生機,直中兼有曲勢;但不能過直,過直則失力。堅有直豎、左弧堅、細腰豎、粗腰豎、上尖豎、下尖豎等。

4.點

點稱“側”,如鳥翻然而下,又如高山墜石,落筆爽快,沉著有力。

5.捺

捺稱“磔”,磔也叫波,所謂“一波三折”,指寫捺筆時,起筆要束得緊,折部要提得起,捺處要鋪得滿,拓得開。

6.挑

挑也叫“提”,是從左下向右上挑出的一種點畫。逆筆勢起筆,行筆要快,收筆稍急,用力在起筆,得力在收筆;切忌勢平風散。挑有長挑、短挑、平挑等。

7.鉤

鉤稱“”,如人踢腳,驟然踢起,全力注於腳尖。鉤是字的腳步,用筆要鋒隨力聚,快踢急收,寫得沉著勁健,骨力外拓。鉤有堅鉤、橫鉤、斜鉤、彎鉤等。

8.折

折是由橫和堅連接起來的筆畫,古人說:“屈折如鋼鉤”、寫折用折筆,用筆如鋼條垂折,折曲而不斷,縱橫銜接緊密,寫得挺拔剛勁,圓實有力,不要像斷臂殘體,拋筋露骨。折有橫折、豎折、撇折等。

(二)楷書的筆順

楷書是一筆一畫寫出來的。凡兩筆以上的字,先寫哪一筆,後寫哪一筆,都有一定的順序。這種順序就叫“筆順”。人們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根據漢字的結構規律和書寫習慣,自然形成和總結了一定的筆順規則。

漢字筆順的基本規則是:

(1)先橫後豎或撇或捺。

(2)先橫後捺。

(3)從上到下

(4)從左到右

(5)從外到內

(6)從內到外

(7)先裏頭後封口

(8)先中間後兩邊

(9)點在上麵或左上,一般先寫。點在底下、右上、裏麵,一般後寫

(10)豎在橫左麵,一般先寫。豎跟其他筆畫相交,底下沒有檔筆,一般後寫

(11)橫豎筆畫組成的結構,最底下的橫最後寫。有的字橫在中間也最後寫

(12)橫豎組成的筆畫如豎折、豎彎鉤等,跟別的筆畫相交或相連,一般後寫。

36.怎樣寫行書

與楷書並行使用得最多的一種書體,要算行書,行書的淵源已在沿革篇中有了講述。本節隻談對行書的學習。行書可以說是楷體的快寫,但與草書相比又易於認別,一目了然。故從晉以來在日常生活中是最方便的手寫體。書信往來,多用行書。官方文告嚴肅的場合以及抄書、寫經等方用楷書:

(一)行書的特點

楷書是字之“靜”,行書是字之“動”。隸書、楷書中都已有了基本筆畫的雛形如挑筆、撇筆、捺筆、出勾等等。至行書步子就邁得更大了,幾乎無一筆不用出鋒空過之法,故而出現了大量的附鉤連帶。一個起行收過程,完成兩個以上筆畫書寫的情形比比皆是。的確,隨著行筆加速,平麵S形回轉增強,縱向提按起落也更顯著、頻繁。行中多提、轉中多按的規律突出明確。故寫行書能獲得很好的筆法體會,對筆法的融會貫通大有益處。另外,行書貴在活動變化,不像楷書強調整齊、有序,且字字貴在勢正。行書則恰恰相反,講求變中得正,險中求穩,即如上筆已傾,下筆撐住;前一字倒了,後一字反正,因勢利導,流變不定。

(二)行書的結體

記得歐陽詢談楷書結體《三十六法》時說到“救應”一法,曾強調“凡作字,一筆才落,便當思第二三筆如數應,如何結果。”楷書尚如此,行書更是如此。行書增速,使寫的過程性得到強化,代之而來的便是情緒變化的必然偏重。雖然古人作書作畫都重“意在筆先”,然實際書寫過程中,由於點畫的不斷接踵而至,使先於筆的“意”隻可能在一種“模糊”的狀態下起支配作用。而當筆筆落實於紙麵時更需書者的相機行事,即“救應”。古代畫論中亦有“暢機”之說,也是此意,故行書的結體遠比楷書來得靈活。孫過庭也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比如某一點畫本來應矮而高寫,其他點畫就隨之相應變化。變“謬誤”為“真理”,化乖舛為合情。

37.怎樣寫草書

楷是字的靜,行是字的動,草便是字之奔。草書的出現,正像趙壹《非草書》所說的“趨急速爾”,“以示簡易之旨。”每當書疏往返,情事迫促,使用這種“草率”的書寫方式作為互答。由於草書的這種“草率”,便隻可能寫出文字的大意,即所謂意筆書,認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它對掌握草書草法大有幫助。

(一)草書的特點

1.傳字大意一筆為書

草書尚速,而最速無過一筆,於是造成了視覺上的連環筆勢,要說“一筆為書”,草書應是當之無愧了,不止每一個字,甚至字與字之間乃至通篇,都連綿相屬。草書實際將筆法的平麵S形運動與縱向提按原則完全圖示了出來。因而當有人問筆法於張旭的時候,張旭才會“對之便草書”,意思是看提問的人是否能懂其中的玄機。

2.點畫無界虛實互可

草書中點可轉為圓,如四點水寫作“一”。

虛筆也可互為轉換依勢而定。

3.借連移連簡中求簡

草書求簡之法已到了極至,能一筆完成,絕不用二筆,借連移連之法正出於這一宗旨。借連即同類筆畫如所處位置相近便隻寫其中之一而彼此共用。

(二)草書的用筆

小草、大草在用筆上都是相同的,要說不同,隻在於字形大小的是否一致和字與字間的關係。

(三)草書的結體

草書的“草率”,不等於亂寫,為了既迅速,又便於流通,必須有一種標準以作為“草”的依據,這便是草法,也即草書的結體原則,概括起來就是約定俗成的簡化方式。

38.怎樣進行書法創作

書法是寫字的一種方法,“書”這個字在古時候就有寫字的意思。“法”則是一種行為規範、規則,是公平、正義、平均、合理的整齊化。書與法的結合,就成了供人欣賞的一種藝術形式——書法。但是單純的書與法則意義就完全不同了,有一部分人把書法與寫字完全混為一談,這是不對的,書法是提筆寫字,但寫字不一定都是書法。單純的隨筆亂寫,這不是一種藝術形式。宋蘇軾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所以,書法具有平衡美、點線美、人品美的輪廓,是民族氣韻很濃的藝術,是被廣大人民所接受、所熱愛、所公認的藝術規則。如果書違犯了法的規則,就不成為書法藝術,這也同人違犯了憲法、刑法,受到法律製裁是一個道理,現在有些人提筆寫字,乍看龍飛鳳舞,細看雜亂無章,就像丘嶺一般。雖是寫了多年,自以為寫得很熟練,但沒有法的規則,不被觀眾所接受。因此,也就難以成為書法,這一點是我們在書法創作時務忌的大事。

綜觀上述,要求書者在創作時,一定要嚴格法則,在法度的基礎上進行書寫創作。隻有這樣,才能少走彎路,才能探索、創新,在藝術上獲得成功,否則將一事無成。

啟蒙時期的創作,也就是臨貼後期的創作。在即將臨完貼時,首先要選擇貼上有的字,組成警句或短詩進行創作。要求字字如貼,以實為主,虛為副。就像畫畫寫生一樣,逐步熟練,在此基礎上,多讀多看,達到對貼上每個字了如指掌,由淺入深,由實而取,走先與古人合,後與古人離的道路。

書法是點線表現的抽象藝術,要達到“神采”、“功厚”的地步,就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去研究、探索。

古人雲:“功夫在字外。”要創作出較高的書法作品,除了作者有較深的書法功底外,還要有較高道德品質修養及較深的文學知識修養和豐富的社會人際交往經驗,要廣泛地涉取字外功夫。

虛心好學,勇於苦練;知識淵博,深鑽細研;與人交流,能者為師,留心觀察,萬物融書,是提高書法藝術創作水平的秘訣。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有“悟”性,在書外才能找到靈感。

39.書法藝術的功用是什麼

(1)在沒有硬筆之前,我國人民一直使用毛筆寫字。書法成了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時也是統治階級維護國家政權的傳遞工具,現在雖然有了硬筆,但在一些莊重的場合,如日常生活中的婚事及傳統節日等,都離不開書法。有些單位出牆報、海報等也是以毛筆的形式出現的。所以說,書法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

(2)書法具有物質價值。書法與物質有密切的關係,有些書法作品可以說是無價之寶。從國家的角度看,成立了書協,花本錢培養藝術人才,除了斷承和發展書法藝術外還有一個方麵,就是書法可以創造價值。

具體體現是:①一些書法作品價格賣得很高。②一些企業單位利用書法大獎賽的形式提高自己產品的知名度,以增加企業效益。由於書法具有物質價值,出現了一些投機倒把問題。第一、出現了“倒藝人”以賣字畫為生,使中國一些名家作品流失嚴重。第二、由於書法可以創造價值,在書法界稱為“半瓶子墨水”的所謂書法愛好者,極力仿造古人精品,假冒真跡,高價出賣,使一些人上當受騙,從而使中國書法藝術蒙受不白之冤。這些現象必須受到法律的製裁。

(3)在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中,書法藝術也作為一種表現形式。從工廠到國家機關,每年部舉辦一至二次書畫展。但這隻是一種淺表現形式,真正的內涵還是體現在大眾的精神生活之中。會議室、商店、會客廳裏,掛上幾由書畫,使人們感到清新、典雅、大方。一個家庭,房中掛上幾幅書畫,使人感受到文雅,是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表現,使來者感到很親切。故,書法是道德文明的一種形式。

(4)書法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書法能使人健康長壽,古代很多書家延年長壽。如唐代歐陽詢高壽85歲,虞世南81歲,柳公權88歲。明代文徵明90歲。其主要原因是:運筆書寫具有氣功療效之功能。清朝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堂作楷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必煥發。”現在大量的科學實踐證明,人們在寫字時,進入氣功狀態,尤其是進行書法作品時,要求心平氣和、萬念俱消、絕慮凝神,大腦進入意識域狀態,這樣,信息通過氣力進於毫端,傾注於紙,同時集丹田氣傳於全身,打通脈絡,促使血液循環,達到消除疾病之目的。當寫完字,自己欣賞時,身心由一種寧靜的氣功狀態,轉為活躍狀態,心靈得到淨化,心胸開闊,美的意識得到實現。

40.篆刻印材選擇的秘訣是什麼

古代印章的用材比較豐富,如金、鎖、銅、鐵、玉、水晶、瑪瑙、琥珀、象牙、犀角、竹、才、陶、瓷,元以後石章盛行,現代又有有機玻璃、橡膠、塑料等。篆刻創作必須以石為載體,其他材料是難以表現篆刻的藝術性的。

我國的石印材料可分為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和其他石五大係類。其中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久負盛名,近年來巴林石的開采深受印家和收藏家的青睞。

(一)青田石

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質地細膩,刀感好,爽脆痛快,用於篆刻不失為佳材。青田係石類,色澤有黃、白、青、綠、灰、赭、黑等。品種以凍石為名貴。主要有:燈光凍石,微黃純潔,迎光呈半透明壯,與黃金等價;魚腦凍石,青白半透明,質如潤玉;田白焦點,質似白玉;墨田凍石,純墨色,無任何斑點;牛角凍石,褐費或深黃中帶灰色。其餘還有鬆皮凍、白果凍、薄荷凍、封門青、封門藍等均是青田石中的名貴石類。初學篆刻隻需購買普通青田石即可,既好刻又便宜。

(二)壽山石

壽山石產於福建省壽山五花坑。質地細潤如青田,較青田堅,五色皆有,是篆刻的好材料。著名石類有:田黃、田白。田黃質地細膩,半透明壯,有若隱若現的“蘿卜紋”,以橘皮黃最為珍貴。田白,質如羊脂玉,偶有紅筋,如血絲。此兩石開采已絕,價逾黃金。其餘還有魚腦凍、天藍凍、艾綠、黨陽綠、高山凍、芙蓉凍等。

(三)昌化石

昌化石產於浙江省昌化縣。顏色豐富,有水坑、旱坑之別。石質較青田、壽山燥,有些石質砂丁較多,在實用上遜於青田和壽山。昌化石中最名貴的是雞血石,雞血全紅為珍品,四麵紅、對麵紅、單麵紅、局部紅逐漸次之。有的雞血石中集“劉(白)關(紅)張(黑)”三色,質地通明者最為名貴。

(四)巴林石

巴林石產於內蒙古巴林右旗,為輕工部新列的采石基地之一。色彩非常豐富,品種極多,凍石居多。質地溫潤細密,爽脆不如青田;另一類則膩刀,硬度適中,也是篆刻的佳材。巴林石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雞血石類,為巴林石中極品;二是凍石類,清亮細膩,透明度好,色彩富於變化;三是彩石類,以色彩見長,常隱現自然圖案,極富觀賞價值。在這三大類中,每一類又能分出很多品種。

(五)其他石

除以上四大類印石外,我國其他地方也有不少能作為印材使用的石料。如福建的莆田石,浙江的蕭山石、大鬆石,山東的萊州石,遼寧的遼東石,新疆的伊寧石,廣東的陰洞石,陝西的煤精石,北京的房山石等。這些印石從刀感、色澤、質地、觀賞收藏方麵,均遜色於以上四大石係;然而作為日常練習和創作,既價格便宜,又能就地取材,也不失為選擇的上策。選購石料應注意兩方麵的問題:一是石麵不能有裂痕,有痕者奏刀受力或略有碰撞,即會開裂;二是石質要純,石中有砂丁堅硬難攻,運刀艱難。

41.篆刻有哪三法

篆刻作為一門獨立性的藝術,有它獨特的手法即講究三法:字法、章法、刀法。除了要追求的意蘊、格調外,完美的字法、章法和刀法,是一方成功的印所必須具備的三要素。

(一)字法

篆刻藝術是書法和雕刻的有機結合,由此刻印應具備一定的篆書基礎。學書篆書包括識篆和寫篆兩個基本內容。初學者要多識篆,多寫篆、勤思考才能不斷積累和提高,達到厚積而薄發。首先要識篆。印章上的文字,雖說都是篆書,但篆書的領域很廣,自殷商經秦漢,至魏晉迄今,幾經衍變,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特點,若不識篆則容易古今陳雜,不易統一,更難體現某一時代篆刻之精髓。所以,識篆,提高辨別能力,是篆刻的基礎。初學者在識篆的過程中不妨自問自答這幾個問題:能否辯出哪一時期的篆書?它的特點是什麼?在結體和筆法上有何異同?至於某一字的形音義結構規律等,這可以在以後的寫篆和臨印、書寫印稿、查閱字書的過程中,不斷認識不斷積累,逐漸培養識、背、寫的能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篆法能力和藝術水平。

(二)章法

印章的章法是指鐫刻前的印稿設計的分朱布白之法。章法的形式種類也很多,最主要的原則是要懂得在統一中寓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的道理。章法者,言其成章也。章法猶之木匠建屋,必先審地勢,俟胸中有全屋,然後量材興構。印材有大小方圓之別,印文有疏密、繁簡之異,不能苛同,不容強合,必須各得其宜。章法與篆法有著密切的聯係。使印文排列組合有序,構圖形式及內在規律合乎法度。章法應力求工整平穩,對稱舒適,美觀多變,呼應得體。

(三)刀法

刀法是治印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因為印章的筆法、章法總是要通過鐫刻而最後完成的。章法、字法雖具,而豐采流動,莊重古雅,俱在刀法。在用刀上,一般隻要懂得衝切刀法就可以了。前人把有些刀法講得過於繁雜,玄乎。其實主要之刀法就是衝、切,隻要掌握得好,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衝刀:主要是用刀角和靠角部位的刀刃來切削石麵的刀法。斜執式時刀把與印麵的夾角約為30度至40度衝刀要控製為力度和速度。初學者喜一衝到底,往往控製不住,故初學者可以穩妥地一節一節地衝刻,分段推進。用刀時可以用側鋒也可以用中鋒。衝刀利於表現秀麗、流暢、挺拔、斑剝、爽利等各種風格特點。

切刀:切刀主要是依靠刀刃切削印麵的刀法,運動方向比較複雜。具體的方法是:先以右刀角播入石中,然後以刀刃切石,待左刀角也切入印中,則守成了一次切刀的全過程。一個較長的線條,往往要重複多次切刀才能刻完,所以切刀用刀不大,刃麵較寬是適宜的。

切刀的動作比較緩慢,初學者便於把握。切刀的作用在於直線表現不齊之齊的刀觸,但又不能過露刀痕,否則將產生造作、支離之感。

切刀善於表現沉著、含蓄、渾厚、凝重等各種風格特點。

除衝、切兩種主要刀法外,常用的刀法還有用刀刃披、削線條,以求線條的靈動、變化;用刀把敲擊印和印麵,以求獲取殘破、蒼莽之趣味。初學者在掌握衝、切刀法後,可適當運用這些技法。

邊款是製印的最後一道工序。邊款有單款、雙款、長款之分。單款指隻刻作者姓名、創作年月等;雙款指先刻上受印者姓名後再刻上作者姓名;長款則可刻創作感受、記事和論印詩文等。也可在邊款上鐫刻圖案,以豐其趣。刻邊款與刻印麵一樣,需熔書法、章法、刀法與文學修養於一爐,經較長時間的訓練方可進入自由王國。

邊款刀法多用側鋒單刀刻法。陽文邊款則刻朱文印麵相同,側鋒單刀衝刻法如同在印石上寫字,以鋒尖頓按的長短,正斜形成點、橫、撇、捺等各種筆畫的形態,一筆一畫組合起來就成了行楷書。初學者可在廢石上反複練習,也可在印側上先寫後刻,熟練後便可不再寫墨稿而直接以刀刻成。邊款除了楷書以外,也可采用篆、隸、草、行等多種書體。邊款一般都是刻在印麵的右側。

42.近現代篆刻有哪些流派

篆刻藝術發展到晚清,呈現了多姿多彩的流派格局。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篆刻家有吳昌碩、黃士陵、錢瘦鐵、陳師曾、齊白石、趙泥古、鄧散木、來楚生、陳巨來等,在這些名家中,影響最大的當首推吳昌碩、黃士陵、齊白石。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倉石、倉碩、蒼石、昌石等,別號缶廬、苦鐵、樸巢、老缶、大聾、酸寒尉、缶道人等。浙江安吉人。詩、書、畫、印四絕,其藝術影響至今,是進入近現代崛起的第一位傑出的藝術家。

吳昌碩的篆刻得力於他的書法,而他的書畫又受益於他的篆刻。他的篆刻初學斯派,其中錢鬆對他的影響最大。後習新皖派的鄧石如、吳熙載,同時對趙之謙十分欽佩。他能廣取各家之長,獨辟蹊徑。入印的敏捷法在前人的基礎上摻入石鼓文字的字勢、筆意及曆代金石碑文字的造型特點,使結體開合挪讓,圓中見方,無不體現出古意奇趣。章法受其畫風影響,朱白對比,輕重疏密,那樣以整體博大的氣勢,表現出獨有的審美情趣。他的刀法喜用鈍刀,中鋒直入,衝刀兼披,凝煉含蓄,樸茂渾成,達到了厚重不滯板,精巧不浮華,把筆情刀趣表現得出神入化。

吳昌碩的印章形式同樣十分豐富,先秦和秦漢印的鑄、鑿、封泥和以他獨有的石鼓文體式,均能表現得妙趣橫生,不囿成法,標新立異。在印邊的處理上,不拘古法,變化多端,時出新意,擴展了篆刻藝術形式美的寓意。到了晚年,吳昌碩的刻印藝術達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被稱作“吳派”。受他影響的代表印家有沙孟海、諸樂三等。吳昌碩的影響不僅在海內,而且在日本風靡一時,被敬若神明。

黃士陵(1849—1908),牧甫、穆父,號倦叟,晚年別署乳山人、倦遊窠主等。安徽黟縣人。他在藝術上與吳昌碩一樣,是一位造詣很深的多才藝術家。特別在篆刻上,獨樹一幟,堪稱一代宗師。他的書法以魏楷、大篆見長,筆力犀利,神氣溢然。所作花卉,濃墨重彩,別具一格。在黃士陵的經曆中,曾涉足過攝影、西洋繪畫,這對他的審美觀和藝術視野的擴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黃士陵的篆刻,始學鄧石如、吳讓之,並涉獵浙派諸家,尤其趙之謙對他的影響最大。他曾得到過盛昱、王懿榮、吳大徵等名家的指點,又有機會博覽了周、秦、漢很多金石文字、文物,使他的眼界大為開闊,學識大進,因而才能融會各家,展示出自己燦爛的篆刻新天地。黃士陵的入印文字涉及麵極廣,而且能融會各種體式,成自家之法,較趙之謙更進一步。他的篆刻章法,粗看安詳平和,細審卻疏密對比,斜中取正,平中見奇,氣度不凡,且格凋高雅,書卷氣撲麵而來;用刀快口薄刃,疾衝暢達,光潔明淨,神采奕奕,而且印麵不作任何人為的斑駁。他曾在印跋中說:“漢印剝,年深使然,西子之顰,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可見他的藝術主張與創作是完全一致的,同時與吳昌碩又是完全相反的。他們各取不同審美道路,又同樣登上了篆刻藝術的高峰,為篆刻藝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齊白石(1863—1957),原名純芝,後改名璜,字渭清、瀕生,號阿芝、白石、借山吟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為近現代傑出的詩、書、畫、印藝術大師。齊白石的篆刻屬大器晚成,他的風格形成經過較長的時間,到七十歲才衰年變法,自成一家。

齊白石篆刻,早年受浙派影響,後改學趙之謙。同時吳昌碩、黃士陵對他都有過不少的影響。進而窺探先秦、秦漢印和秦漢銘文及六朝碑版的文字造型,且兼融《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銘文,創造了平直縱橫、簡約雄強獨特的入印文字。其章法別出心裁,朱白對比大起大落達到了極限;線條斜直呼應,欹側相生,其手法常常出人預料,卻又每印平穩,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藝術感染力;刀法發展了趙之謙“丁文蔚”印的技法,大刀闊斧,迅疾暢達,霸悍之氣溢於印麵(見圖)。

齊白石的創造性精神是無與倫比的。他曾說:“其篆刻別有天趣勝人者,唯秦漢人有過人之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其實他自身的創作實踐就是如此。齊白石的篆刻藝術,在近代確立了大師地位,為中國篆刻史譜寫了新的篇章。

43.印章有哪些類別

(一)印章體式類別

印章的體式類別較多,琳琅滿目,不勝枚舉。下麵就常見的各種類別作一簡要介紹,在學習創作時可作為參考和擬仿典範。

1.姓名印

姓名印,顧名思義,即以印主的姓名入印。它是取信之物,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書畫藝木家。因為姓名印在他們的作品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幅作品可以無款但不能少印,無印則不能稱為完整作品。古今姓名印有以下幾類:姓名印、名印、姓氏印。

2.字號印

字號是古代文人的癖好,除了有一個正式姓名外,還要給自己起幾個字、號或多個別號,以示風雅。字號印起源於唐,從宋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字,即表字。字印,舊名表德印。字一般隻起兩字,刻成印章,後麵不能加“印”、“之印”,以此與姓名印區別。號印是以號或別號入印,如蘇軾有“東破居士”印,朱耷有“八大山人”印等。

3.齋館印

齋館印也是文人喜用的一種形式,書畫家常用它與姓名、字號印相配蓋於書畫作品上。目前見到最早的齋館印,有唐代宰相李泌的“端館印”三字印,被稱為齋館印之鼻祖。到了明清,齋館印在文人藝術家中非常盛行,至今依然不衰。齋館印有人備不同名稱的數方,但不一定有其室,大多數齋館隻是在印上。

4.鑒藏印

鑒賞收藏印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唐太宗有“貞觀”、玄宗有“開元”二字連珠印,今天在唐代禦藏書畫作品上即能見到,為鑒賞收藏印之起源。其後是南唐的“建業文房之印”,宋太祖的“秘閣圖之印”,宋徽宗的“大觀”、“政和”、“宣和”印等;文人藝術家有蘇軾的“趙郡蘇軾圖籍”印,米芾的“米氏審定真跡”印等。元、明、清的鑒藏印更是興盛,不計其數。

5.閑文印

閑文印是隨著篆刻藝術興起而產生的。篆刻家的創作,主要以閑文印為主。閑文印的內容非常豐富,一般有名言警句、詩詞賦句、成語、吉語等。在這些內容中,又可分為抒情言誌、藝術論萃人生哲理、自然景觀等,不勝枚舉,全憑作者自由選擇或自撰,以此來表達情性,寄托思想,故有“閑章不閑”之說。閑文印的使用,主要是書畫家。用它蓋在書法作品的起首部位,叫做引首,蓋在第一行右邊的中下部稱腰章;中國畫使用的閑文印謂壓角章。閑文印形製有正方、長方、橢圓、圓形等。

6.肖形印

肖形印是印章篆刻藝術形式的組成部分。肖形印起源於春秋戰國,其功能:一作祝告吉祥、避邪,二也可作信物之用。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純圖案,另一種為圖案加文字。漢代以文圖結合的形式居多。刻製圖象內容有人物、犬、朱雀、白虎、玄武、龜、蛇、擊劍。格鬥等。它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來楚生先生即是現代肖形印大師。

7.鳥蟲書印

鳥蟲書是古代民間的一種裝飾性很強的美術字,對於它的起源,王獻唐雲:“故鳥蟲之起,起於幡信之鳥章,其體即立,乃以施之器……”這種文字最早見於古代兵器或樂器的青銅製品上。鳥蟲書印起源於先秦,古骨中已能偶然見到,真正成為規模是在漢代。

8.朱白相間印

朱百相間印起源於漢代,形式為朱白結合。朱白字數的比例不等,有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一朱三白、三朱一白、二朱二白等。朱白印的布局很巧妙,因其留白相等,初看似滿白文,細審方覺有朱白對比之妙。

9.花押印

花押印,也稱署押、押字印。興於元代,盛於元代,故又有“元押印”之稱。花押印是元人的主要憑信之物,因字體難辨,不易假冒。形製都作長方,印文一般為持印者的姓名,“姓氏”字體用楷書或隸書,“名”則化成似圖案有像草書人名的符號,總之是隻有持印者自己才能辨別的非畫非字式樣。這類印章一直延續到明、清才衰落。現代篆刻家在畫押上近一步創新,別有情趣。

10.吉語印

吉語印起源於春秋戰國,盛行於秦漢。人們把此印佩帶在身,一是作為雅玩,二是為了吉祥、辟邪,寄托美好的願望。內容一般為“敬事”、“吉祥”、“永福”、“正行”、“康寧”、“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或用成語等。字數一二字至十幾字不等。也有把吉語印作為殉葬品使用的。吉語印是閑文印的起源。

11.書簡印

書簡印是古人鈴蓋在信劄上的專用印,如“某某印封”、“某某信印”、“某某手書”、“某某私記”等。

12.地名印

刻有地名印的印章,也是書畫家的常用印。地名印與姓名印相配,鈐蓋在書畫作品上,表露作者的籍貫。內容一般為地、市、縣或區域,用舊稱和別稱的較多,如上海作“海上”,蘇州稱“吳郡”、“吳門”。

13.今體字印

中國的文字分古今,以秦為界,秦以前的篆書稱古文字,秦以後的隸書為今體字。用今體字入印,早在晉代已有,如“零陵太守章”五代的“右策寧州留後朱記”印。其後在私印中除“花押印”外,曆代均有今體字印傳世。現代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把美術字入印,也有一定情趣,不過隻能偶爾為之。

14.母子印

在傳世的私印中,有一種大印套小印,小印中再套更小的印,似層層抽屜的套印,叫做“母子印”。這種印式起源於東漢,興盛於魏晉,製作精良,工藝考究。大印空腹,腹內套進大小合適的小印。有兩層套一組,也有三層套一組的。

15.多麵印

多麵印盛行於漢魏,傳世不多,一引刻兩麵至六麵不等,六麵印較少。

(二)印章風格類別

此節所說的風格不是流派風格而是宏觀形式體別的分類。明清以後的篆刻藝術,均不外乎在此類別基礎上,追求自己的審美理想,表現個人的創新意識,從而確立開宗立派的大家地位。

1.將軍印

將軍印,是漢代軍隊將軍的用印。軍隊拜將出征,急於從今,來不及鑄造,隻能應急而臨時在預製好的印胚上鑿刻印文,故又有“急就章”之稱。

2.封泥

封泥也作“泥封”,是用印留下的印記。紙張尚未發明時,文書均是在竹簡、木續上書寫的,為了在運送途中起到保密和防止丟失的作用,把書寫好的簡犢卷成捆,上麵放一塊挖有木槽的木塊,將捆好繩子留出的兩端打個結,放入木槽內,再填上一塊膠泥,最後在泥上壓上印文痕跡,他人無權拆封。

3.切玉印

切玉印之名,是以印材而得名。玉質印章堅硬難攻,質地有別於金屬,故鐫刻此類材料便產生了專門的工具和方法,即“切玉法”。由於玉質特殊的材料和刻製方法,印章造成了迥然不同的藝術效果,故稱作“切玉印”。

44.怎樣學會參考與臨摹

(一)學習刻印的參考書

主要是指工具書即篆刻字典,有以下幾種:

《甲骨文編》中國社會科學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古籀彙編》(大篆類)徐光鏡編;

《金文編》(大篆類)羅福熙編;

《說文解字》(小篆類)許慎編;

《漢印文字征》(漢篆類)羅福熙編;

《漢印分韻合編》(漢篆類)孟昭鴻編;

《謬篆分韻》(漢篆類)桂馥編。

在這裏還要提醒大家注意,流傳甚廣的《六書通》和《四體小字典》之類所收篆書謬誤很多,害人不淺,初學者切忌使用。

(二)必須重視臨摹漢印

對於實學者來講,臨摹漢印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大問題。大凡古今一些有成就的篆刻家,都是在臨摹漢印方麵下過大功夫的,有的悉心臨摹漢印達數千方,然後心有所悟,安可得耶?

漢印的規律相當強,篆法也易於被人接受,章法有平有奇,層次有簡有繁,使學印者有矩可循。

臨摹漢印的目的就在於先從感性的接觸中認識漢印,並且總結出理性認識,以便掌握漢印的規律,從中求索出篆刻藝術的原理。因此,初學者若想邁入篆刻藝術的行列,必須從臨摹漢印作為起步的基點。

(1)臨摹的進度:

先選擇漢印中有代表意義的作品(如平直飽滿的漢滿的白文印,平中見奇的漢將軍印等),選擇若幹,分類進行臨摹。臨摹的進度可從字數由少到多,章法由易到難,敏捷法由簡到繁,刀法由平到奇。先選擇一些風格工整的白文鑄印開始入手,當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畫之後,可臨摹一些鑄造精良的朱文印,然後再臨摹那些風格粗放奇肆的漢鑿印。

初臨摹時務必先追其形似,臨摹象了才能夠有所收獲。通過不斷臨摹的過程,再去從中領悟如何求其神似的道理。

(2)臨摹的方法:

臨摹之前先將漢印原作(印蛻)詳細觀察,分析其三法,即章法、篆法、刀法,然後用手筆或鉛筆在練習紙上勾畫臨習一番,以加深感性認識,作為臨摹前的思想準備。

描摹印稿:找有吸水性能並有一定透明度的臨摹紙,鋪放在原作品的印蛻上,用狼毫小楷筆蘸上新研磨好的濃墨,精心地將原作品本來麵目以雙鉤的方法描摹出來。

翻渡印稿:將已描摹成功的印稿按照前麵所介紹的水印複稿的方法翻渡到石章上麵。注意留神印稿一定不要中途移動,翻渡時用的水份不要過大。

修整印稿:揭下印稿後,如有水印尚未成功的筆畫,可對照原印蛻把線條描畫清晰滿意為止。

選擇刀法:根據原作品的風格,選擇刀法之後再進行臨刻。一般說來臨摹漢鑄印宜於使用衝刀,鑿印在表現其蒼樸斑駁或“爛銅印”效果時應在衝刀的基礎上摻入切刀的因素。在臨摹鍥刻時可參考原作品對照鏡子尋求原貌。

在臨摹時一定注意先臨摹出原作品的線條的本來麵貌,然後再敲擊破作“爛古印”式的效果。

為了提高初學者興趣,可一麵臨摹古印,一麵擬仿古印的形式進行篆刻創作。在臨摹漢印的同時決不可忽視對篆書的學習,以便鑒別印文。一麵臨摹,一麵學篆,一麵也嚐試著篆刻創作,三方麵的同步進行,三位一體,不失為學習刻印、提高技藝水平的好辦法。

45.怎樣正確地刻印

刻印過程:刻印的全過程可分為平磨印麵、設計印稿、印鈕朝向、渡稿上石、鐫刻印麵、修飾整理。

(一)平磨印麵

從商店購來的石章,一般印麵都不很平整,石章周圍封有一層蠟,因此需把所刻印麵的蠟層磨去、磨平。平磨印麵要在較平的玻璃板或桌麵上進行,先用粗砂紙磨平整,後用細砂紙磨光。磨章的方向不能前後或左右運動,這樣會把石章磨成瓦棱形或鍋底狀。要有規律地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

(二)設計印稿

設計印稿是治印的重要環節,猶如描繪建築藍圖,鐫刻隻是按圖施工。所以印稿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作品的成敗。設計印稿一定要認真構思,從字法、章法到線條的輕重對比等等,均要在印稿中精心安排出來,這樣才能下刀有據,意在刀光,一氣嗬成。

印稿設計,先取比印麵大兩三3倍的薄宣紙,放於手掌心,用五章在指的中央用力按壓一下,即在紙上出現印麵邊沿的輪廓,再用筆按紙上痕跡勾畫出印麵的輪廓,勾描清楚。然後根據所刻字數,在方框內構思書寫印文。

(三)印鈕朝向

有些石章頂部刻有印鈕。印鈕的朝向是有講究的,由它來決定印章的前後左右。如瓦、鼻鈕,兩側有孔處為左右;動物類鈕,動物的頭部方向朝自己,尾部隨便。

(四)渡稿上石

印搞設計完成後,即要把它渡到印麵上去。渡稿有兩種方法:一為水印法,二為臨寫法。

1.水印法

將印稿的正麵覆蓋在印麵上,四周邊線與印邊重合,再把周圍富餘的紙邊向下折疊、繃緊。為了不使印稿受力後錯位,對用膠水把四邊疊下的紙與印章粘牢或者用橡皮筋箍紮住。然後,用幹淨毛筆蘸清水抹濕印稿,取數層幹淨宣紙置於印搞上,用手掌按壓,吸幹印稿的的水分,再取數層幹淨宣紙益於印麵,四周順印側折下,用左手固定捏緊,以右手大拇指指甲麵在紙上依次反複摩擦,各部位要均勻,約磨兩三遍,即可把印稿揭下,此時正寫的印稿已清晰地反印到印麵。

2.臨寫法

臨寫印稿要比水印更進一步。水印法是最初接觸印稿上石,能保證質量的一種方法。待水印法掌握以後,可練習臨寫上石的渡稿方法,從中鍛煉眼、手和書寫反字能力。臨寫方法是:將設計好的印稿反扣過來,放於一邊,按照反稿用毛筆直接在印麵上臨寫。

(五)攜刻印麵

根據設計的章法和刀法,既細心又大膽地衝切。同一方向的筆畫可一次性先刻完第一刀,然後再調轉方向刻第二刀。力求表現書寫的筆墨情趣,同時又不能忽視刀法特性,刀筆交融才是高手。

(六)修飾整理

鐫刻完成後,用牙刷刷去字口殘留的石末,再用手指蘸少許墨在印麵輕輕摩擦,印麵凸起處為墨色,凹處呈白色,印章效果顯而易見,然後再在小鏡中反複審視,對個別不理想的地方進行補刀修飾。同時根據章法和藝術氛圍的需要,可作殘破處理,使形式美更加完整。也可直接蘸印泥鈐蓋在紙上,發現問題再作修飾。

(七)鈐蓋印蛻

對印章效果已經滿意,便可用專門裁好的連史紙或較薄的宣紙鈴蓋印蛻,用於欣賞、保存或他用。鈐蓋印章也是一門技術,需要反複練習才能掌握。具體方法:

(1)蘸印泥不能使勁過大,印泥侵入字口較多,朱文線條變粗、白文變細,印蛻失真。

(2)鈐印最好在玻璃板上墊兩三層新聞紙,既不堅硬,也不鬆軟,所鈐印蛻真實,印色飽滿,且具厚度。切忌墊膠皮墊,因膠皮富有彈性,印蛻嚴重失真。

(3)鈐蓋用力要均勻,每個部位均要壓實。同時要防止用力不均而移位,如鈐印無把握,可用印規輔助。

46.刻印過程中應注意些什麼

(一)執刀鬆緊

執刀鬆緊是根據石質的軟硬、線條的深淺而決定的。石硬、線深,運刀力量強,則要執緊些;反之便可鬆些。執刀過緊,費力,靈活程度差。總之,隻要能順暢運刀,便是最合適的執刀力度。

(二)運刀速度

運刀快慢也是初學者關心的問題。有些初學者認為,隻有速度快,才能體現運刀的能力和刀法的熟練程度。其實不然,運刀的快慢決不是技法和功力的體現。藝術與文學不同,前者是看結果,後者是讀過程。欣賞和品評一方印章或一件書畫作品藝術水準的高低,是根據作品的藝術性,而決不是創作過程的長短。有些愛好者常炫耀自己,刻一方印隻需數分鍾。這是對創作效果與運刀速度關係的錯誤認識,隻能說明他創作的草率。古今成功的篆刻家,在創作上都是十分嚴謹認真的,有時為了創作一方精品,屢刻屢磨數次或十多次,都是常有的事。這種例子在古人的印款中就能見到。當然,刻印速度的快慢也是存在的,它是與各人的性格相吻合的。

(三)補刀

一方印刻好後,仔細審視,發現有不滿意之處,稍加修飾,補上一兩刀或數刀,使之達到最佳效果,這是允許的。古人“刻印一氣嗬成,不得修補”的說法也不一定準確。我們從吳昌碩、齊白石的印作中,就可發現修飾補刀的端倪。古今篆刻家中,刻印從不補刀者恐怕是沒有的。“大膽入刀,細心收拾”就是證明。補刀一定要慎重,否則會造成筆畫臃腫或失神,畫蛇添足,而使作品毀於一旦。

47.初學書法臨什麼碑帖好

學習書法,對初學者來說,一般從臨摹開始。大家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臨摹什麼帖為好。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以楷書而論,名家輩出,法帖繁多,既有古人的,又有今人的,如何選擇法帖呢?初學的人從唐人楷書臨摹起為好,可在唐人楷書中選擇自己最喜愛的一種,以此為基礎,再吸取各家之長。一個人對藝術的欣賞愛好是帶有主觀色彩的,對書法藝術也是如此。有人喜歡歐體,有人喜歡柳體,有人喜歡顏體等。因此,將能找到的唐人楷書法帖都找來,花上幾天工夫看幾遍,認真作一番比較,然後從中選出最喜歡的一種開始臨摹。這樣選定的法帖,是經過自己認真觀看、比較以後選定的,因此,臨摹起來就不會感到拘謹,而會覺得有無窮的樂趣。這樣的心理狀態,有利於較快地提高書法水平。

當你臨摹一種法帖已得其要領,運筆自如,對書法藝術的認識、理解不斷加深以後,你就會感到要在書法藝術上有較高的造詣,就要兼臨其他法帖,擴大視野,博采眾長。這其中的奧妙,你會在以後的學習中有所發現的。

48.怎樣臨摹字帖

臨摹是初學書法的人的一條最佳途徑。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掌握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如字的結構、用筆方法、運筆技巧等。通過臨摹,可逐步領會書家常說的筆勢、骨力、風格、神韻等比較抽象的概念,提高鑒賞能力。

如何進行臨摹呢?一般是先摹後臨,也可以兩者交叉進行。摹的方法有好多種,描紅是摹,用薄紙蓋在帖上照著描寫,或沿字的邊線勾字(通常叫“雙鉤”),或用鉛筆按照字的中道書寫也是摹。通過摹帖,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寫法,熟悉字的結構。摹到熟處,可以做到形似。摹帖時,要多動腦筋,注意用筆結構。要一筆寫成,切忌描了又描。

臨,分為對臨和背臨兩步。對臨是把選好的字帖放在案頭或掛在牆上,對著臨寫。對臨時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要看一個字,寫一個字,不要看一筆寫一筆。背臨就是脫離字帖,把在對臨中留在腦子裏的印象默寫出來。不管是對臨還是背臨,都要注意進行比較,找出與原帖的差距,不斷校正。也可以把對臨和背臨結合進行,背臨不像的字,可以對臨幾遍。經過認真比較和反複臨寫,對所臨之帖自然會有深刻的印象。

49.怎樣臨帖才能像

有的同學總覺得臨帖老是臨不像,感到很苦惱。那麼,怎樣才能臨得像呢?

首先,要認真看帖,讀帖。反複觀察每一個字的起筆、運筆、收筆、轉折、提按等用筆特點。前人初學楷書時,要從“永字八法”入手,學習“側(點)”、“勒(橫)”、“努(豎)”、“趯(鉤)”、“策(平挑)”、“掠(撇)”、“啄(短撇)”、“磔(捺)”等八種書法。隨著對“八法”的學習、運用,以後又總結出了“折”、“鉤”、“戈”等方法,對漢字的剖析更加豐富具體了。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字的一點一畫,都加以仔細研究,對起筆、運筆、收筆、轉折、提按、輕重、粗細、長短、斜正等都進行剖析,抓住字的特點,經過一段時間的書字,對某一字體的筆法是不難掌握的。

其次,要認真分析每一個字的間架結構。總體上看,我國漢字是“方塊字”,從單個字形看有正方形、長方形、菱形、梯形,以及由以上幾種形狀互相組合而成的多種形狀。從字的內在結構去分析,有單體結構、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鼎足結構等。我們臨寫的時候,既要把握字的總體形狀,又要分析它的內在結構。如果我們把一個字的幾個部分之間的主從、交叉、穿插、讓就、呼應等關係都搞清楚,對一個字的結構也就容易掌握了。

初學臨帖時,如果你對某一種字體的用筆方法和結構特點都弄清楚了,並在書寫實踐中運用自如,臨的字也就會像了。

50.怎樣欣賞書法作品

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抽象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傳統藝術,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欣賞書法作品,一般先觀其氣勢和神采如何,然後欣賞章法與結構,最後是分析基本筆畫。

用筆——執筆得法,緊而不死,穩中求活,看筆畫是否有密度、深度、立體感,是否剛柔相濟,具有線條美。

結構與章法——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字的結構比例適當,橫直有序,平衡對稱中富有多樣的變化,疏密勻稱,收放相應。同時,首尾之間一氣嗬成,脈絡相連,整幅字一氣貫通,多樣而統一。

意境——書法家的風格不同,作品所反映出的意境也各不相同。如王羲之的書法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而顏真卿的書法卻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