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裱字畫,其過程不外“托”、“裱”兩大工序。就質量而言,達到“薄、平、光、軟”就行了。

“托”有幹托和濕托等方法。幹托的步驟是:1.把畫麵向下覆的裱案上,稍噴水潤濕,用排筆擀平,卷起或疊起放置一旁;2.把托紙刷上糨糊(托紙應寬於畫幅1~2厘米,多出的部分作“糊口”);3.將潤透的畫幅移上托紙,用棕刷使二者黏合;4.把畫幅翻轉,麵向裱案,使托紙無糊麵朝上,擀平;5.沿“糊口”上糊,貼上牆板,晾幹後揭下,截齊四邊“片子”。

濕托,指直接在作品背麵刷糊。步驟是:1.畫幅平鋪在裱案上,畫幅向下,在背後上糊後貼上托紙,用棕刷擀平,使二者黏合,托底應寬於畫心1~2厘米,以保護畫幅,並作糊口用;2.沿糊口糊,貼在牆板上,晾幹後揭下,裁成小邊即成。

書畫作品“托”了之後,下一道工序就是“裱”。裱的簡單工序有:1.鑲邊。在畫幅的四周鑲上較寬的綾邊(或紙邊)。2.上楣條。在天頭裝上半圓形的楣條,做為懸掛畫幅時的支撐。3.上軸杆。在地頭裝上圓形軸杆,以杉木為佳。軸杆、楣條應先用綾子包裹兩端,然後固定。

17.怎樣掛字畫

人們大都愛在臥室、客廳、書房掛一些名人字畫,以增加房間美感。張貼字畫頗有講究,除了要講求內容健康和藝術欣賞價值外,還要注意組合有序,陳列得法,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少而精。房間裏掛字畫不應貪多求全,不要古今中外、人物、山水、花鳥、風景一應俱全。房間裏字畫太多,會使人眼花繚亂,產生疲勞和厭惡。最好精心選擇幾幅比較適合自己性格特點和情趣愛好的字畫。

橫豎相錯。一間房子裏的字畫既要有橫幅的,也要有豎幅的,做到錯落有致。橫幅的畫一般是描繪比較寬廣的場景,而豎幅的畫則是表現比較深遠的景致,有橫有豎,就會產生一種即廣袤又深邃的效果。

高低適宜。字畫的高度以稍微一抬頭就能看見為宜,這樣看起來比較舒服。

18.怎樣保護字畫

對懸掛過的字畫,收下來以後,要用柔軟的絲綢質料的織物輕輕撣去字畫表麵的灰塵,防止把灰塵卷進字畫軸中,引起發黴而汙損畫麵。

貯藏字畫的櫃子、箱子,密封性能要好。在箱子的角落裏放幾塊樟腦精,並將收藏的字畫用牛皮紙包好。在濕度大的天氣裏不要開啟箱、櫃,更不要打開字畫。在每年的梅雨季節,對字畫的保管要特別小心。在梅雨季節到來之前,把張掛的字畫收起來藏妥。過了雨季,選擇晴朗、幹燥的日子,打開箱、櫃,將字畫掛起來通通風。字畫數量多的,可分批進行。新裱好的字畫軸子,切勿卷起收藏,應該先張掛,散去潮氣後收藏。未裱過的字畫,在幹燥天氣中疊好,裝入塑料薄膜袋中保存,也是一種很好的保管方法。

平時張掛字畫的地方應避免陽光照射,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會使紙、絹中的纖維變質、發脆。

19.怎樣寫好楷書

1.平穩端正。初學楷書,首先要能把字寫端正,楷書結構的第一條規律和要求就是平穩端正。怎樣才能做到平穩端正呢?

①橫要平。獨體字中如一二三等字,隻要橫平就是平穩端正,合體字中如喜字等的主橫也要平,否則就影響字的端正。但平不是如水之平,要像柳體的橫畫,行筆略向右上傾斜,以頓收來取平勢。

②豎要直。有些字不僅靠橫平,還要靠豎直,直而居中,勁健有力,才顯得平穩端正。

③地載字要穩托上麵一切筆畫,下寬字不宜下窄。

④重心平穩。長橫、撇捺、火四點、左右點等筆畫要對稱、平衡,斜度相等,兩腳略平。

⑤上下點畫中心對正,無點畫的要居中。

⑥左右勻稱。如竹、林等字。

2.參差變化

①疊橫應上短下長,上仰下俯。

②並豎應有伸有縮,向背分明。

③重撇要有長有短,重捺要有收有放。

④合點要有大有小,有藏有露,有顧盼呼應之勢,有向左向右之別。

⑤左撇右豎的要左縮右垂,開兩肩的要上寬下窄,如南、尚等字。

3.疏密勻稱

①筆畫太少的字要稀開疏排,左右分量平衡,筆畫稍粗以求飽滿,如大、川、小等。

②密者勻開。筆畫過多的字務求疏密勻稱,字形略大,筆畫略瘦。

③偏旁要讓,穿插勻停。前者如法、提等字,後者如冊、世、串、車等字。

④包圍結構要內外照應,全包圍結構要當滿勿虛,三麵包圍結構要當虛勿滿(被包圍部分略居上)。

4.比例恰當

①比例相等的字應不相上下,如謂、顧等字;“三勻字”如樹、樹等字三部同寬,應當取正;“三停字”如等、堂,上中下三截要均勻。

②比例不等的字,偏旁狹長約占1/3的字要讓右邊;一邊短矮的字,在主則應高,在右則應低;上複合者上略寬,左右分明,如輩、智等,旁複合者應稍長而上下勻停,如談、情等,重疊者應上窄下寬如呂、昌等,包圍者應外稍寬而內稍窄如風、匡、國等。

5.左右呼應,向背分明。左右向背關係,即相向、相背、順向三類,多數是指左右結構或左中右結構的合體字。

例如:點畫響應的必取相向之勢如小、山等字;點畫分馳的必取相背之姿如八、兆等字;同向左,左前引而右後隨,如騎、羽等字;同向右,右前行而左緊跟,如地、比等字;左右相向,若二人相迎,好、妙等字;左右相背,若二人背上,肥、弘等字;左正而右俯,如彭、影等字;右正而左依,如神、仲等字;左右相向,如高者護矮,如武、哉等字;左右相隨,如長者負幼,如瞻、矚等。

6.點畫得勢。字寫得美不美,與點是否得勢有密切關係。

例如:當懸針而垂露則無韻,當垂露而懸針則無力;主橫應長而勿斜,否則重心不穩;中豎要正而勿偏,否則字形不端;橫應平者斜則無儀,橫應斜者平則失勢;縱戈過曲則力敗,如我、載等,橫戈過直則不美,如必、心等等。

7.氣勢連貫。楷書的氣勢連貫,主要靠筆順、筆向及點畫之間、結構之間的內在關係,或向背與顧盼響應,表示意連。如天覆有覆勢,上以蓋下;地載有托勢,下以托上。左右相向,內外相含,點畫響應,宇有形連,等等。

8.協調統一。協調統一和氣勢連貫一樣,既是結構的要求,也是章法的需要。

20.怎樣執筆

初學書法,首先應學會執筆。其要領有三;

1.指法。拇指上端與食指相對緊握筆管。拇指按住筆管,食指押往筆管,使筆能上下左右移動。中指附在食指下麵,勾住筆管。無名指在筆管內側緊靠筆管,起著抵擋筆管的作用。小指緊靠無名指起輔助作用。指法要點,在於拇指與食指上端著力握住筆管,務使筆管直立,使虎口形如馬鐙,做到指實掌虛。

2.腕法。運筆的動作是借助於臂、肘、腕、指來完成的。書寫時臂與腕的升降,由所寫字的大小而定。肘部著案而腕虛提叫做“提腕”,肘腕懸空書寫叫做“懸肘”。寫小楷,用力在於指、掌部位,肘腕附貼在案上書寫。寫中楷,可用提腕法。若寫三寸以上的大字或行、草,需借助肩臂之力,應用懸肘法書寫。執筆的要領在於以全身之力貫於肘、腕、指間,再由指而管住於筆端。

3.身法。端坐挺身,兩足並排著地,胸部不要緊貼案邊,筆管移動在鼻部左右。左手貼案按紙,若寫大字則可站立書寫。

21.怎樣用筆

用筆,是指將全身之力由臂到腕注到筆端,使筆鋒在紙上有節奏的運行。要想用筆得心應手,應該注意掌握正確的用筆方法。什麼是正確的用筆方法?

1.要有上下提按動作,用以表現輕重粗細。

2.要有運行的快慢動作,用以表現有韻律節奏感。

3.要有蜿蜒曲折的微動,用以表現動勢感。

4.筆鋒運行時,仿佛紙有著吸引力,筆鋒向前行,紙在往回吸,用以表現筆畫的沉實。

5.中鋒用筆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用以表現筆畫的立體感。在學會中鋒用筆的基礎上運用側鋒,兩者互相配合並運用得法,可發揮中鋒取筋骨、側鋒取勢取險的作用。

6.以送筆為主,不用或少用拖筆,使力到盡處。送筆,筆頭在前,筆杆在後,推著筆頭前進,點畫沉實飽滿;拖筆,筆杆在前拖著筆頭行筆,筆畫容易虛飄。主筆的表現多取送筆,牽絲的表現多取拖筆,這兩種方法與提、按、轉、折、頓、挫、回、搭等相配合,靈活運用效果就會更好。

7.要“逆入平出”、“一筆三折”。這是書寫點畫的三個步驟——起筆、行筆、收筆。起筆藏鋒逆入,行筆有節奏,收筆回鋒。

8.方筆、圓筆兼用。方筆為外拓法,隸書、魏碑和唐楷中的歐(陽詢)、柳(公權)等家多取此法,方筆顯得多骨;圓筆為內壓法,篆書和唐楷中的顏(真卿)書,多取此法,圓筆顯得豐筋。隻有方圓兼備,才能達到有骨、有筋、有血、有肉,剛柔相濟如“棉裏裹鐵”的藝術境界。

9.筆畫取像於物,與結構相配合,表現所書內容的意境和字的性格。

10.筆墨當隨時代。在繼承傳統用筆的基礎上,要敢於創新。創新,就要具備多方麵的淵博知識,要從繪畫、音樂、舞蹈等姊妹藝術和現實生活中吸取營養;要認真學習研究古人的用筆方法,通過刻苦的臨池實踐,寫出“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筆畫來。

22.什麼叫筆鋒

筆毫的尖鋒叫筆鋒。字的鋒芒也叫筆鋒。

運筆之時,將筆之鋒尖保持在字的點畫中心者,叫中鋒;藏在點畫中間而不出角者,叫藏鋒;尖落筆寫成的筆畫,叫露鋒;斜落筆寫成的叫側鋒,也屬於露鋒;落筆時筆鋒先逆行,然後再轉回行筆,叫逆鋒;收筆時筆鋒向回轉(往回帶一下筆),叫回鋒;行筆轉折的地方,叫折鋒。

清朝的周星蓮在《臨池管見》裏是這樣講述筆鋒的:“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

23.怎樣篆刻

篆刻,俗稱刻圖章。通常備一把刀、數方石章,毛筆、墨硯、宣紙、印泥,篆字工具書,印稿作品參考書等,即可學習篆刻了。

刻印材料有多種,其中石章最為經濟實用,因其質地脆爽,容易掌握,且能體現刀法、章法的神采。入印字體,一般有大篆、小篆、漢篆、隸書、楷書和魏碑、行書等。印麵形狀有圓、方、橢圓、長方、偏方、葫蘆形、不規則形等。白地紅字印,是印文刻成凸狀的叫陽文印;紅地白字印,是印文刻成凹狀的稱陰文印。紅白文相間的,叫做陰陽文。

學刻印章,最好先臨摹,後創作。臨摹有兩種內容,一種照別人印稿作品,蒙紙其上摹寫,刻法全同,這是學習刻印章的第一步;二種仿別人的印稿作品,參照臨寫,寫刻求得大致精神作為習印第二步。掌握了書法(文字篆法)、章法(印文布局)、刀法(鐫刻技法)的初步方法、技能,即可試行創作。

一方石章,一手用兩指執石,另一手壓住砂紙,將石章按在砂上來回磨平。爾後,在宣紙上壓出印麵,並在印麵輪廓的線框內寫好印稿,即用同一種文字字體書寫。書寫時,要講求章法,分行布白,單字筆畫繁簡疏密安排妥帖穩當。留紅布白得以錯落自然。篆寫小印,要放得開,作為大印來安排,以求不擠不促,寬綽有餘;篆寫大印,要注重氣魄,作為小印來布置,避免結構鬆散以至造成氣勢不足的弊病。

考慮章法,往往與書寫印稿同行。過去是寫好幾個印稿,從中選出最佳方案,並做到明了哪處應照稿刻,哪處該作小改動,以便下刀時心中有數。現在是將石章在宣紙上壓出幾個印麵多寫幾個印稿,從中選出最佳稿,反置在印麵上,用清水滴濕均勻,再襯上二三層吸水紙片,以手指甲磨壓周到,揭去紙稿,印麵即留有落墨痕跡,如有字跡欠清晰,可用毛筆修補反字,加深濃度,然後奏刀鐫刻。

刻印刀法,前人有用刀十三法之說,其實不外乎“衝刀”與“切刀”兩大類。用刀角直入,迎著線條不停地向前刻去的為“衝刀法”;用刀角刻入,刀刃切下,一起一伏,連續切刻的為“切刀法”。運刀又有雙刀、單刀之分。“雙刀”即一根線條從兩側進刀,須兩次刻成,白文從線畫內兩側進刀,刻去線條墨路;朱文從線畫外兩側進刀,留出線條墨跡。“單刀”即一根線條隻從某一側進刀刻成,從筆畫一端刻到另一端後不複刀。它隻適用於仿鑿印的白文印。印麵刻好後,可在印的左側(第一麵)或頂端刻上款識,叫做邊款。可到明誰刻、何時刻、為何刻等。

練習篆刻,貴在有誌、有興、有鑽勁。要多刻、多看、多寫,有誌者事竟成。

24.怎樣欣賞中國古代人物畫

中國畫講究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詩、書、畫、印相映成趣。中國畫按手法可分為工筆、寫意兩種,按門類可分為山水、人物、花鳥三大類。

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範圍,主要是宗教、曆史與現實(指該朝代的社會現實)人物。因此要有一定的曆史知識,對畫中表現的人物時代特點、個人經曆、性格、氣質、裝束等,都要有個大概的了解,才能評價畫得成功與否。

此外,古代的中國畫,都有很強的時代特點。如唐代,因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藝術緊密結合現實,在繪畫中表現為華麗、精巧的風格。宋代為理學控製思想的時代,對藝術多強調抽象的寓意,說理性強,追求形貌的逼真。元代注重主觀感情的抒發和賣弄筆墨技巧。明清兩代,文人士大夫把繪畫當成抒發個人情趣的工具,自由揮灑,無拘無束,不尚雕琢,不圖賣弄。

一般來說,看一幅畫的成功與否,不在於畫得像不像,而在於是否能扣住欣賞者的心弦,給人美的享受,並從中得到啟發,獲得收益。

25.怎樣欣賞中國畫中的古代山水畫

從山水畫誕生的時候起,幾乎就成了文人、士大夫們的消遣品。因此,畫或表現消極遁世的神仙隱逸思想,或為滿足有閑階級酒足飯飽之後“臥遊”的享受需要,也有以山水畫為統治者點綴升平,歌功頌德的。山水畫是畫家心境的一種表露,因各自境遇不同,心情各異,表現手法與意境也不一樣。

26.怎樣欣賞花鳥畫

花鳥畫也是中國畫中的一種。這種畫表麵畫的是一隻鳥、一叢竹或一枝花等,其實各有寓意。如孤芳自賞,以自然物的某種特征暗示一種人格,或以物喻人,指東道西,宣泄情感。而這更是花鳥畫中常用的手段。久而久之便有了:以竹喻剛正不阿;以梅喻堅貞清白;以蘭喻潔身自好等等象征。

27.怎樣才能學好書法

學習書法,首先我們要紮紮實實地練好書法基本功,掌握書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法,並能熟練的運用。以後如果有興趣的話,在這個基礎上,再逐步提高書法藝術的創造力。也就是說,從實際應用書法出發,逐級地攀登書法藝術的高峰。

其次,要注重“字外功”。勤學苦練是學習書法的根本,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學不好的。古代鍾繇學書,劃破被裏;智永練字,退筆塚;這許多苦學書法的典範,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不過,書法學習不光隻是腕下功夫,還關係到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氣質、性情和生活積累諸方麵。正如陸遊說學詩“功夫在詩外”一樣,學書功夫,也在書外。

第三、要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學習書法則應該和日常應用書寫緊密結合。特別是由於我們今天開始學習書法時,可能有些人以前沒有受過嚴格的書法訓練,往往形成了不正確的書寫習慣。如果不能把這種不正確的書寫習慣改正過來,新的書寫方式是不可能建立的。再說我們現在每天臨習的時間畢竟有限,新的書寫法則抵檔不住舊的書寫習慣勢力的排斥。隻有把所學的書法知識和技能有意識地運用於日常書寫的一切場合,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舊的書寫習慣的重複機會,以便盡快地掌握新的書寫技能。

28.如何確定書法中正確的寫字姿勢

初學書法者還必須記住身法,即保持一個正確的寫字姿勢。書寫時,當兩踵著地,端坐拔腰,胸前當離桌三五寸。小字坐書,惟將腰際之勁暗提至肩,肩臂交關之間,展拓如扣弦開弓狀。簡要地說可以歸結為四條八個字:足安、頭正、身正、臂開。寫字時,臀部要坐滿椅於上,兩腳平放在前麵,不要擱起或分得太開;頭要端正,不可歪斜或傴的太低,身子要直,胸部離開桌子一指到一拳的距離:左手按紙,右手執筆,兩臂要撐開一些,並不要挾攏。這樣,活動的範圍就大,容易做到橫平豎直,撇捺開展,把字寫端正。寫大幅的字,最好立著寫,右手執筆,左手按紙並撐住身體,這樣腿、腰、肩、臂便於轉動,筆力容易發揮;同時因為居高臨下,就能夠更好地掌握通篇氣勢。寫榜書摣筆的執法,就不使用上麵所說的方法了,而應當把鬥柄放在虎口裏,手指都倒垂,抓住筆鬥,臂肘的姿勢也是側下方才有力。用這種執筆的方法來寫的字叫做“擘窠書”,一般犯駝背、彎腰、伏案、偏頭等毛病。執筆的方法也有各式各樣,最常見的是執鉛筆的方法,中指和無名指,小指彎進手心或五指捏緊成拳狀,這就是造成運筆不活。這些毛病都要在實踐中逐漸糾正。

再談一個重要問題,即書寫時必須注意運腕;運腕,就是運用腕關節的力量來寫字。寫字用力,主要是靠腕的力量,盡管指在手中還是運的,但遠不及腕運的力量大,所以得特別強調手腕之力,腕是運動的機關。

薑夔曾說:“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去執。”寫字時如果僅僅用手指,由於力量微弱,範圍出狹小,寫大一點的字就難以適應,所以要指、腕、肘三者相互配合,而關鍵則在於發揮腕的力量。充分運用腕力,方能使盡筆勢。若按筆,筆毫就能夠有力地鋪展開來,若提筆,筆毫就能夠有力彈起收攏,即使是細如發絲的筆,在紙上運動,寫出的點畫也會有力。應該講清楚的是,書寫中的一起一落,一往一複,每一點畫的完成,提按頓挫,輕重徐疾的用筆變化,無不帶運腕的動作。運腕與不運腕,寫出來的字就有強弱、厚薄之分,也有生動活潑和板滯局促之別。

運腕的具體動作很簡單,就是手掌根部的擺動,即腕部左右兩側隨著運筆的提按頓挫、輕重徐疾所作的擺動,擺動的幅度大小隨所寫的大小而有所區別,字越大,擺動的幅度就越大,字越小,擺動的幅度就越小。在擺動中特別要使腕部外方能夠略向外翻,提得起來。這樣筆在手中活動範圍大,運轉靈便,揮灑自如,不管筆畫變化如何,或者筆鋒糾纏散亂到什麼程度,都有辦法把它立即控製並調整起來,起著保持中鋒和開展筆勢的作用。楷書由於點畫工整,運腕動作較慢,不甚顯著,行草因點畫長短粗細變化要求而特別顯著。

初學者運腕效果不必苛求。但在書寫中必須做動作,有了一定基礎後,就要努力追求實效了。我們常見不少人在書寫時,習慣於用右手直接貼住桌麵,這種著腕法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牽製住腕的發揮,活動的範圍隻局限在指關節上,旋轉的餘地太小;還有的喜歡用左手背墊在右手下麵寫,此為枕腕法。事實上,在腕下墊個東西,腕的運動就受到阻礙了,寫字時既不舒服,又無法把字寫大,筆力既不夠,筆勢也難以伸展。

另外,把右手肘部手臂擱在桌上,腕部提起書寫,是書寫中常見的運腕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肘部前手臂不能著力緊貼桌麵。這是因為一緊貼桌麵,力就不易通過肩臂貫注下來。這種方法隻適寫小字、中楷,寫兩寸以上的字得腕、臂懸起來。

從嚴格訓練的角度來講,初學者練字一開始,就要用懸腕法,這是我們大力提倡的。這種方法是講腕部和肘部都離開桌麵空懸起來,肘部要略高於腕,腕部隻要離開桌麵一指高低就可以了,甚至再低一點也無妨。

29.用筆應注意什麼問題

用筆是筆法的關鍵,要練好書法,特別是楷書,就必須較完美地掌握用筆的方法。由於書寫的工具是柔軟的毛筆,要使點畫具有抑揚頓挫,圓滿款側的變化,就必須掌握好用筆,也就是如何使筆毫在書寫點畫時進行運動,或者說怎樣使用筆毫寫成優美的點畫。用筆有三個組成部分:起筆、行筆、收筆。前人稱之為三護法。逆勢起筆,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凡起筆都必須先有一個逆勢。這就是按照一個筆畫前進的方向取一個反方向的落筆動作。一個拳擊運動員要把拳打的剛勁有力,必須先把拳收回去,再出拳才能有力。出拳的方向是向前的,把這個原理用到書寫上,確能使筆畫做到剛勁有力,含蓄飽滿。

逆起的方向是:寫橫畫時先向左做一個運筆的動作,起先練時可慢些,筆毫碰到紙麵亦無妨,以後熟練起來隻要迅疾做出動作即可。

這個逆入,較之生活中的方向動作,從時間上說來要短促得多,一時難以恰如其分地把握要領,往往逆得慢了,就取不到反方向所產生的作用力,所以初學者不間斷地練“空書”動作是掌握要領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在掌握逆入的基礎上,必須要注意:橫畫直落筆,豎畫橫落筆落筆實際上是一個迅疾的頓筆動作。這樣可以充分鋪毫,為筆畫的方起創造有利條件。

這一筆的動作,可以分三步。以橫畫為例:第一步先逆勢向左,第二步迅疾直落筆,鋪開筆毫,第三步略令筆鋒慢慢向右上方。豎畫起筆也可照此分析。三步動作既有獨特性,也有連貫性。其中,第二步是重點,需要反複練習才能掌握好。

起筆中有藏鋒、露鋒兩種。落筆時用逆鋒取勢,寫成所謂藏鋒,也稱正鋒、逆鋒。藏鋒以包其氣,可使筆畫渾厚圓潤。露鋒,是斜落筆或尖落筆寫成的,筆鋒入紙時,其鋒外露(也稱搭鋒),斜落筆寫成的叫側鋒,露鋒以縱其神,可使筆畫俊秀生動。

藏鋒、正鋒是起筆的主要用筆方法,露鋒、側鋒也並非不好,隻要行筆中鋒,開始露側也是允許的。如果一側到底,形成偏鋒行筆,那就不行了。字的用筆,要達到變化之美,應該將正、側、藏、露配合使用,主要筆畫用藏鋒、正鋒,次要筆畫略用露鋒、側鋒予以配合,那就會達到既穩重又活潑的用筆變化要求。一個字筆畫的藏鋒、露鋒要運用得當,藏要藏得巧妙,露要露得恰切,太露鋒芒,則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則體欠精神。故與其肉勝,不如骨勝,與其多露,不如多藏。

用筆之二是行筆,中鋒行筆是中國書法傳統的基本要求。令筆心常在畫中行。這是指行筆過程中,筆毫鋪開後,筆鋒沿筆畫中線移動的一種方法。書寫時,通過腕的動作,使筆鋒有提有按,筆毫圓滿地向兩邊鋪開(中鋒鋪毫)。基本功紮實,善於中鋒行筆者,用濕墨寫大薄紙上,晾幹後反過來看,隻見筆畫中間一條墨線,這便是中鋒集中運行路徑。唐代徐善小篆,映日視之,書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曲折處亦無偏側,乃筆鋒直下不倒,故鋒常在畫中。與中鋒相反的是偏鋒,用偏鋒寫字,筆鋒和筆肚各沿筆畫兩個邊線運行,其結果墨水不易均勻下注,筆畫往往是一邊墨濃,一邊淡墨,一邊墨濕,一邊墨枯:一邊光如刀切,一邊毛如鋸齒,不能達到筆畫圓潤結實的要求。有人誤解為筆畫開頭圓或圓中帶方就是中鋒,斜的或者是尖的就是偏鋒。其實,中鋒和偏鋒主要是看在筆畫當中采取何種行筆方法,不論寫何種筆畫,何種字體,曆來書法家都很重視。能否運用中鋒,是寫好點畫的關鍵所在。行筆時有快有慢,也就是書法上的遲速問題。遲速要掌握好分寸,都不能過分。用筆不可太遲,遲則緩慢無神氣:不可太疾,疾則恐窘步而失勢,對於初學者來說,我們主張行筆要慢一些。字遲毋速,確實是很重要。“輕重疾徐四法,惟徐為要。徐者緩也,即留得住筆也。此法一熟,則諸法方可運用”。

寧遲不速,應該理解為:必先為遲,然後能速。為遲,筆才能穩,才能體現出筆畫的沉著痛快;行筆太快的話,容易用手指把筆甩出去,而不是把筆送到位置。一般地說來,書寫時,撇畫速,捺畫遲,堅畫速,橫畫遲,行筆力求沉著運行。為了使初學者盡快地克服行筆時手容易發抖的現象,要求練寫橫畫、豎畫拉到一尺長,認真一筆完成,不可斷筆。

收筆的特點為八個字,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一撇一捺都要把力送到鋒端。“無垂不縮,謂直下筆,即下渡上,則中間則垂,則垂而頭圓。又謂之垂露,你露水之垂也,無往不收,謂波拔處,即往當緩回,不拔便去”。

書寫點畫時,要有去必有來,有來必有去,也就是每一筆畫寫到末尾時,要將筆鋒輕輕地提起來,回鋒作收;或者略頓一頓,回鋒一收,仍將筆鋒送到筆畫中去提起藏鋒收筆,這樣寫成的筆畫,來去分明,首尾相稱,筆筆交待清楚,筆畫的形態也就會圓滿結實,渾厚有力。至於寫撇、捺、堅畫、懸針等某些筆畫時,筆畫未了是出鋒收筆,空中回鋒,取勢空收,這樣,才能使力運行到筆畫的末端。

如此寫的好處是:一是起筆肯定,收筆含蓄,不會出現兩頭虛尖的筆畫;二是能使筆毫鋪開,達到萬毫齊力的要求。容易出現的弊病是力送不到筆端,不會提鋒回收。這是初學者收筆時往往會有的兩個弊病。撇得快,用力大,在尾處出現一個輕細的虛貌。在橫畫末端顯得臃腫或者出現斷筆的痕跡,究其原因,這是不會及時提鋒回收所致。對待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多練筆力和提鋒收筆來逐步加以克服。

再一個問題就是必須注意正確領會提按動作。提,並不是將筆提的完全離開紙麵才叫提,隻要在筆按壓之後行筆之時稍微提上一點也叫提。按也有輕重之分,例如:按的最重的叫頓,稍重的叫蹲,不重的稱駐,提而再按,並稍向前挫勁的稱之謂挫。在行筆過程中,當發生偏鋒、散亂的情況時,可以通過提按來調整。轉折之處,一鉤一捺,尤其要提按來轉換筆鋒,以保持中鋒行筆。

在行筆的過程中,沒有提按動作的平均用力則稱之“拖”,拖泥帶水,犯書法之大忌,這是十分重要的動作,初學書法者應予充分的重視,勤學苦練,才能熟練地掌握,熟能生巧的道理也自在其中。

30.執筆應注意些什麼

書寫是涉及到指、腕、肘、肩、腰以至全身的一係列協調的動作。要想學好書法,首先必須學習執筆、運腕、用筆等方法,並且要訓練正確的書寫姿勢。

曆代書法家對執筆方法有種種不同的主張和方法。如有以大指和食指執筆的兩種方法;有以大食中三指執筆的方法;有不講究執筆,以拳握筆的方法;還有回腕法、吊臂法等。不管什麼執筆方法,都必須符合人的手腕生理特征和用筆規律,做到既“穩”又“活”。所謂“穩”,就是筆管在手中要穩定;所謂“活”就是使筆靈活自然。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掌握“指實掌虛,管直腕平,鬆緊適度,高低相宜”這四項執筆要領。

(一)指實掌虛

“指實”即五指齊力,力聚管心;“掌虛”,即手掌空虛,形同握卵。實踐證明:指實就能執筆穩定;掌虛就會用筆靈活。有些不正確的執筆姿勢,就因為不合乎上述要求:或手指分散,掌虛指不實。

“五字執筆法”,也稱“五指執筆法”,五個手指根據各自的生理機能,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對立而統一於筆管,巧妙自然地把筆執穩。由於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都是以第一指節端接觸筆管,這樣口一張開,手指關節自然就會卷曲,成半握拳狀而成“掌虛”。掌心一空虛,筋骨骨肉便放鬆了,執筆就輕鬆自然,用筆也能靈活自如。

(二)管直腕平

管直,指筆管與紙麵垂直;腕平,指手腕與紙麵平行。康有為說:“欲用一身之力,必幹其腕,豎其鋒。”因為管直則鋒正,鋒正則能夠“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以利於八方出鋒;腕平,肘則自然會提起。這樣懸肘用筆,既靈活又有力。

這裏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從五指執筆法的各個手指的作力點來看,五個手指在筆管的上下左右均勻布點,四麵八方平衡用力,這樣自然會將筆管執得堅直。如果將手掌豎起來,腕部肌肉便受到牽製,處於緊張狀態,既容易疲勞,又不便於運用腕,尤其是寫大點的字,更加感到不便當;倘若站著寫字,掌則根本無法豎起來。因此我們認為,執筆不一定要掌豎,而以掌麵同紙麵成45度夾角為宜。為了便於掌握這一要領,可先將右臂鬆弛,垂於身側,手指自然彎曲,成半握拳狀,並保持原樣,抬至桌麵書寫位置,然後,左手再將毛筆遞給右手,按五字執筆法的要求執住。這樣執筆,順其自然,輕鬆如意。

(三)鬆緊適度

執筆要不鬆不緊,靈活掌握,一般情況是:寫大字或初學寫字執筆宜鬆些,寫小字執筆宜緊些,但也不能過鬆過緊。執筆過鬆,運筆無力;執筆過緊,指死腕僵,轉換不靈,甚至發抖。張旭給顏真卿傳授筆法說:“妙在執筆,令得圓轉,勿使拘攣。”世傳王獻之幼年練字,其父王羲之從身後突然抽他手中的筆,竟沒有抽動,因而得到他父親的稱讚。

(四)高低相宜

執筆高低可根據字的大小和不同字體靈活掌握,並沒有嚴格的要求。一般說,寫大字宜高些,寫小字宜低些;寫行草書宜高些,寫楷書直低些。總之,高則靈活,低則沉著;但太高影響力度,太低使轉笨拙。所以不宜執得太高,拿著筆管頂端寫字的方法,不可采用;也不可執得太低,無名指著力點以下的筆杆長度,應在一寸以上。

31.什麼是腕法

運腕即腕法,就是以指執筆,運用腕力寫字的方法。

寫字時,手腕必須隨著運筆的提按、轉折、輕重、徐疾相應地作上下、前後、左右等運動。

1.枕腕法:寫字時,手腕微貼桌麵,或用左手手掌背墊在右腕下。這種方法,運動軸心在腕上,運動幅度小,腕力受到限製,隻能用於寫小字。

2.提腕法:右臂肘部接觸桌麵,將腕部提起。這種方法,運動的軸心移到肘上,運轉的幅度較大,但運動受牽製,隻適應寫中字。

3.懸腕法:也稱懸肘法。即寫字時,腕平肘懸,手臂完全離開桌麵。這種方法,因為運動軸心轉移到肩上,自然運動幅度更大,腕力不受任何牽製,運動自如,適應寫大字和行草書。

懸腕寫字是學習書法的一項基本功,初學書應學習懸腕法。剛懸腕,很不習慣,整個手臂都很緊張,容易疲勞。應該使肌肉盡量放鬆,排除各種造成肌肉緊張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位作家談自己以前學習拉提琴的一段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老師說,要將全身的力量蓄聚到肩膀,由肩膀傳到大臂,由大臂傳到小臂,由小臂傳到手腕,再由手腕傳到握弓的手指,最終,力量落到了弦上。要使力量順利地傳達到終點,必須要放鬆,任何一個部位任何感覺不好找,說也難說清,看也難看見,隻能靠自己去琢磨,去體會,去領悟。”這跟我們學書法竟有異曲同工之妙。學書同樣要求“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而這一身之力,隻有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筆杆,才能達於毫端,送於紙上,透於紙背。懸腕的作用,顯然也是排除組障礙直達目的地的方式。因此,我們一定要苦練這一基本功,努力掌握懸腕法。

32.怎樣進行擇貼、摹貼和臨貼

學習書法從臨摹碑帖入手,這是繼承書法的唯一途徑和根本方法,也是書法創新不可缺少的基礎訓練。相傳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指的就是這種臨習功夫,故後來人們便把“臨池”作為練習書法的代稱。

臨帖前,選帖要十分慎重。選帖,首先是字體的選擇。學書須先學楷,後學行,再學草。因為楷書點畫規範,筆法豐富,結構端正,法度規矩,集中地體現了書法藝術用筆、結構的法則;既便於初學者打基礎,又適合日常應用書寫的需要。

其次是風格的選擇。我國的書法藝術不僅字體不一樣,而且流派繁多,風格紛呈,即使同一人的作品,前後風貌也不相同。究竟選擇何種字帖為好,眾說紛壇。我們認為“楷書晉唐”,學書先學顏”因為人們從書法史中了解到,楷書在書壇上以晉唐楷書成就最高,而顏真卿又是站在唐峰巔上的佼佼者。尤其是顏字提按清楚,筆畫分明,結構平穩,法度謹嚴,初學者較容易上手。再說,顏字最合鋪用,宜寫大、中、小字。此外,顏字楷、行草各種體也均有可供臨摹的範本。

再次是版本的選擇。我們通常把一切習字的範本通稱為“字帖”,實際上其中有碑帖之分。碑是指曆代將書者直接書於石上的字跡刻成的碑牌。但字經過刀刻、拓印,難以保證傳真,有的甚至差異極大,選帖時必須注意這一點。帖是後人摹刻前人墨跡於石麵或木板上的複製品,有的幾經翻刻,也難免會走樣。因此,選貼也要注意優劣。除了碑和帖之外,還有真跡,真跡是書法家手書的原本。它包括曆代竹簡、木簡、絹素、紙張以及少數器物上的手寫文字。真跡大多數是用墨筆書寫的,筆畫一清二楚,是上等的書法範本,比任何碑帖都好。

選定了字帖,就可以開始臨習。在臨摹之前,必須認真地對選定的字帖進行觀察、分析,這就是我們這裏所要談的“讀貼”。讀帖是臨摹的一個重要環節。怎樣讀帖呢?讀帖不同於讀書,讀帖不僅要精心揣摩,分析字之點畫、用筆、結構、分布,還要從整體著眼,觀察、玩味中的神韻、氣勢。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又互相聯係,互相對立又互相製約的。如點畫用筆間架結構及字間的大小、長短、方圓、粗細、高低、寬窄、俯仰、向背、欹正、疏密、輕重、疾澀等,都是對立的統一。讀貼的任務,就在於觀察分析比較,就能發現變化。這樣朝夕諦看,眼觀神會,心摹手追,日久便會潛移默化,心手一致。

總之,讀帖的過程,即是對字帖進行觀察、分析和記憶的過程。通過讀帖,不僅加深了觀察能力和記憶能力。這樣,下筆之前,胸有成足,寫完之後,知己知彼,能夠及時了解練習結果,眼光高了,通過臨習,手也很快跟上去。

讀帖固然很有必要,但學書的關鍵還在於臨帖,正如學遊泳,光站在岸上觀察總不行,非得下水去遊不可,所以臨帖是掌握書寫技巧的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方法,隻有通過臨帖,才能使視覺形象與動覺結合起來,達到形成書寫技能的目的,人們通常所說的臨帖,其實含有事摹和臨兩種意思。根據臨帖的特點和規律,一般是按照先摹後臨,先對臨,後背臨,先入帖,後出帖的步驟進行。

第一步,摹帖,就是直接在字樣上麵寫,傳統的摹帖的方法有三種,即描紅、寫影格、雙勾廓填。描紅是直接在印好或寫好的紅模字上描寫。寫影格,是用透明而不透墨的紙蒙在字帖上,照著樣子寫。雙勾廓填,是用透明的紙蒙在字帖上,把範字輪廓描下來,即成“空心字”,然後用墨筆在空心字上填寫。如果第一遍用紅墨水填寫,第二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一張空心字,則可寫三遍,現在書店裏出售一種“水寫紙字帖”,在水寫紙上印有空心字,兼備字帖與練習本的功能,用於摹寫練習也比較好,摹帖要求“心摹手追”,下筆肯定,行和爽快,點畫就範,字不走樣,幕寫練習的重點應放在間架結構上,不要在點畫上反複塗改。

第二步,對臨。摹寫了一段時間以後,便可以進行練習。所謂“對臨”,就是把字帖放在眼前,照著字帖上的範字,模仿著寫。對臨必須加強“讀帖”功夫,注意從整體著眼,看清楚整個字的筆畫、間架、結構和神韻,意在筆先,下筆則一氣嗬成。要看一個字,寫一個字,甚至可以一連看幾個字寫幾個字,如果看一筆寫一筆,拚湊而成,由筆意皆失,風神俱損。此外,還可以采用“空臨”的方法,即不用書寫工具、而用手或其它工具作摹擬練習。古時名家多用這種方法練字。如名目繇床上以指劃破,唐虞世南被中劃腹,清包世臣夜間堅指劃席等。臨法不受條件限製,隨時隨地可心練習寫字。

第三步、“背臨”。通過前麵的摹貼和對臨練習,熟悉了範字筆法、間架、神韻之後,就可以改用背臨的方法進行練習。所謂“背臨”,就是不看字帖,憑記憶默寫。默寫之後,要以字帖相對照。找出差距,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再反複練習,一直達到足以亂真的地步,背臨既可以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記憶,又便於隨時檢驗自己的臨摹效果。可謂臨摹的高級形式。

經過背臨這一階段的練習之後,逐漸心領神會,融會貫通,寫的字自然形神兼備,即所謂“入貼”了。現代模仿心理學認為,模仿可以是再創造性的,也可以是創作性的。在“入貼“的基礎上,如不受碑貼束縛,變“有法”為“無法”;從“無我”到時“有我”;由“入則重規疊矩”發展到“出則奔軼絕塵”;寫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來,便到了“出貼”的境界。所謂“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即說明“出貼”與“入貼”的這種辯證關係。

書法臨習是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活動。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一要明確臨習目標。臨習目標明確了,練字才有楷模,學習才有動力。二要了解臨習結果。三要知難而進、不能半途而廢。

33.書寫篆書應注意什麼

篆字的種類很多,概括起來講,有甲古文、金文、小篆三體。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統稱之為大篆,小篆是經過秦代統一文字後的書體,還有秦漢專供治印人使用的繆篆。以上統稱為古文字。漢代的隸書,魏晉以後的楷書統稱為今文字。這是從文字發展的順序由古至今而言。但如學寫篆書,卻要由近而古,先從小篆入手,再及金文大篆,最後學甲骨。這是一個人們識篆學書的逐步深化過程的邏輯過程。

學習小篆,首先要明白小篆的結體特點。

小篆形體修長,字的外型基本為長方形。長寬比例大約三比二,也有二比一的。

另外還有以下特點:

平正:唐代書家孫過庭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平正是小篆的重要特點之一。

勻稱:絕大多數字的結體是均勻,對稱的。勻稱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小篆的左右對稱,保持平衡;另一個是筆畫長短適當,各部分大小合度,疏密停勻,配置鹹宜。

參差:所謂“參差”,就是在平正、勻稱的篆體結構中求變化,求對比。

書寫小篆時左右、上下務求勻稱,轉折圓婉,左下見撇,右不見捺,撇捺皆以曲筆弧線代替。由於篆書屬古文字書法,其結構和楷書不盡相同;必須根據篆字本身的特點以及人們書寫的習慣相結合,產生適應篆書特點的筆順要求。

篆書的書寫筆順不要受一定的規矩限製,應以書寫方便、順手、準確、美觀為原則。

下麵談談大篆的寫法:

大篆的狹義專指籀文(石鼓文),廣義包括甲骨以後、小篆以前的篆文。石鼓文的存字不如金文保存得多,故一般說到大篆常以金文為代表。

由於大篆比小篆早一個時期,所以不似小篆規範、統一,然而其豐富的藝術美也正因有失規範而易見天趣,更顯古樸。

大篆的外形不如小篆平正規整,在結體上沒有小篆的強求一致,但也還是有規律可循的。筆畫稀疏的字要寫得放縱些,筆畫繁多的字要寫得緊湊些,絕對橫平豎直的筆畫較小,而多斜筆,勻稱者小,而錯綜變化者多。起筆、行筆時重時輕,筆畫有粗有細,行筆要遲送澀進,切忌迅疾圓滑。行筆有中有轉有折、有中鋒有側鋒,一個字有多種寫法,變化多端,字形有大有小,有長有短。

大篆風格變化極多,這是因為大篆使用延續的時期較長,各個時期銅器上的銘文風格又不盡相同,有早期較放縱的,有中、晚期較收斂規整的。

34.怎樣認識隸書

隸書,在曆史上也曾稱佐書、史書、八分。它始創於秦,盛行於漢,至今不廢。

隸書工整、美觀,既適用於寫標語、對聯等大字,也適用於寫標題、條幅、說明文字等中小字。從書法學習的角度上說,學習隸書,還有助於筆法和結構技巧訓練。所以我們除了學習楷書之外,不妨在隸書上下點功夫。

隸書上承篆意,下開楷法,其用筆和結構等基本原理與楷書大致相同。有了楷書基礎,再學隸書,就比較容易。當然隸書也有它的特點,初學隸書,必須注意分析它與楷書的異同,避免先入為主,以楷法入隸,下麵以《乙瑛碑》中的字為例,來說明隸書點畫和結構的特點。

(一)隸書的基本點畫

隸書的點畫,橫平豎直,橫長豎短;橫挑突出,在一字之中往往占主筆地位,且撇捺舒服,波磔明顯,轉折自然。現將其基本點畫的寫法分述如下:

平畫:平畫的寫法是:逆鋒向左,頓筆轉鋒向右;中鋒行筆到底;提鋒收筆,亦可回鋒收筆。起筆與收筆不要像楷書那樣頓筆,而要寫得左右齊平、粗細均勻。

橫挑:橫挑就是帶有波磔的橫畫。橫挑的寫法是:逆勢向左下角落筆,然後頓筆轉鋒,形成“蠶頭”之狀;中鋒右行;至收筆處接筆稍重,再順勢漸漸提筆向右上方收筆,形成與蠶頭相對平衡的波腳,俗稱“雁尾”。“蠶頭雁尾”是橫挑的基本形式,也是隸書點畫的主要特征,與楷書橫畫有著明顯的區別。

豎:堅的寫法是:藏鋒逆入,轉鋒向下;中鋒運行到底,回收筆鋒。其寫法與平畫相同,隻是行筆方向由水平改為豎直而已。

撇:撇的寫法是:下筆同豎,藏鋒逆入;中鋒行筆,漸行漸按;收筆時略微停頓、提筆向上回收。撇也是隸書中具有特色的筆畫,它與捺畫分別向左右舒展而成橫勢,同時在一字之中起著均衡、呼應的作用。

捺:捺與挑用筆方法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寫捺起筆頓挫不明顯,運筆方向由左至右下。其書寫要領是:逆鋒起筆;向下行筆,漸行漸接;頓筆後又逐漸提筆,收筆深沉有力,筆勢略向右上挑。

折:折是兩畫連接起來的筆畫。下筆、轉折和收筆處不要頓筆。其寫法是:下筆同平畫;行至轉折處提筆轉鋒向下運行,婉轉自然;回鋒收筆。隸書的折畫有時也可分為兩筆來寫。

挑:挑的寫法與楷書基本相同,其要領是:逆鋒起筆;轉鋒向下略頓;提筆向右上方挑去,出鋒稍快,力到尖端。隸書中的挑法有時可寫成水平狀。

點:點的形態隨字而異,寫法也不盡相同。這裏僅以上點為例說明點的一般寫法:逆鋒向上起筆,折鋒略頓;提筆微向右下;回鋒收筆。實際上點是其他筆畫的濃縮,隻要掌握了其他筆畫的基本寫法,便可隨機應變,靈活處理。

(二)隸書的結構特點

隸書字形扁方,工整端正,字取橫式,左右分展,其結構特點可概括為如下四點:

第一,對稱均衡,重心平穩。

隸書是由篆書演變而來的,其結構還明顯地保留著篆書對稱均衡的特點,給人以平衡、重的。

第二,上緊下鬆,上密下疏感覺。

隸收呈扁方形,上下占的空間較少。這一特點促使點畫安排必須緊湊,並做到上緊下鬆、上密下疏,尤其是寫橫畫較多的字。這樣不僅為後寫的點畫留有作地,看上去也使人感到上下均衡無下墜之感。

第三,橫平堅直,撇捺舒展。

雖說楷書有橫平豎直的特點,實際上楷書的橫畫是左低右高,向右上斜傾;隸書才真正是橫平豎直。由於隸書字形偏扁,中間緊收,上下高度壓縮,隻好讓撇捺向左右兩邊自由伸展,這樣不僅左右平衡,還顯得活潑、生動。

第四,參差變化,因字立形。

“蠶頭雁尾”是隸書的特征,但應“避重複,求變化”。所以寫隸書又講究“雁不雙飛,蠶無二設”,就是說,形如雁尾的波勢,同一字內不應重複;形如蠶頭的橫畫起筆,同一字內,橫畫並列時,也不應再現。此外,有人以為隸書字形扁方,而特意像寫美術字一樣把所有的字都寫成一個模式。其實隸書也同楷書一樣要因字立形,順其自然。

隸書藝術性較強,風格多樣,不能一概而論,應將上述基本法則結合範本的風格特點來臨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