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直立,腳尖和腳踵並攏,兩臂自然下垂,背部正直。目視地麵1.5米處,有力地做2~3次深呼吸,再將頭向後傾,雙目觀看屋頂,上體和兩臂保持正直。這節練習不超過5次。
(5)直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臂屈肘,用鼻吸氣,肩胛骨後移,稍向上抬,背部稍拱起。雙唇呈小圓筒狀,用嘴呼氣。屈臂向前後做繞環動作3~5次。兩臂旋擺速度逐漸加快,並發出“嚌克、嚌克、嚌克”聲,如同火車行駛中車輪的滾動聲。
(6)直立,兩腳分開站立,與肩同寬,兩手在頭上方翻掌,手指並排。用鼻吸氣,做短暫的閉氣,然後張大嘴,舌要下壓,心裏默念“響”字,嘴唇遵命,頜骨不遵命。上體前屈時,呼氣,並輕輕發出長的“姆”聲。上體伸直時,兩臂下垂,用食指按在鼻子上,繼續發也“姆”聲,重複練習。
(7)直立,兩腳分開同肩寬,兩臂下垂。嘴鼻同時吸氣,呼氣時,做原地下蹲或作“鵝”步移動,並發出“姆”聲。
(8)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下垂。用嘴吸氣,右手食指和拇指緊按著鼻側呼氣時,手指快速移動和挪開,使鼻子發出“姆”聲。
(9)坐式,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掌輕按鼻子,上體前後擺動,從鼻中哼出“姆”聲,仿佛兩手抱著嬰兒搖著,唱出一支催眠的歌調。
(10)上體半屈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叉腰。上體前屈時吸氣,抬起伸直時呼氣,發出長聲“姆”,重複練習。
青少年正處於變聲期,應注意嗓音的保護。首先,要用正確的歌唱方法,練習時注意時間不宜過長,出現聲帶疲勞時應立即停止歌唱;在歌曲的選材方麵要慎重,不宜選唱音域過寬、難度較大的歌曲。其次,要注意身體健康狀況,加強鍛練,增強體質,防止感冒、發燒、咳嗽等多種疾病的產生,良好的身體是保護嗓音的重要前提。第三,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熬夜是對發聲器官的極大破壞;應避免煙酒的刺激,油膩及辛辣食物要根據自身狀況少量食用;日常生活要保持精神充沛、情緒穩定,不宜大喊大怒。青少年時期是嗓音保護的關鍵時期,青少年朋友們一定要時刻注意保護自己的發聲器官,使它能夠發出優美動聽的聲音。
22.欣賞音樂時要注意什麼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除了應具備官能、感情、理智三方麵欣賞心理結構外,我們還必須具備一些與音樂作品相關的理論知識。了解這些理論知識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得到完美的藝術享受。
(一)了解時代背景
音樂作品總是表現了作曲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每一個時代的樂曲都決定了藝術家在那一時代的藝術創造的審美情趣,同時,也決定了那一時代大多數欣賞者的審美情趣。因此,要全麵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就必須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特點。如:冼星海創作的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作者是處於抗日戰爭年代,同時在轉入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的景地,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下產生的創作意識。因此,這部作品既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鬥的動人場麵以及人們登上河岸時的樂觀情景,又敘述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和中國人民奮起鬥爭的英雄形象,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二)了解民族特性
所有的音樂作品都源於民族民間音樂,作品都表現出不同的民族特點。有些作品體現了民族音樂語言的某些特點,而另一些作品則和民族民間音調保持著密切的聯係。如:勃拉姆斯創作的管樂曲《匈牙利第五號》就吸收了吉普賽民間音樂的某些音調和風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
(三)了解作者的創作思想
由於生活時代、環境、素養、經曆和藝術趣味不同,每一位作曲家的創作思想也不一樣。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具有同時代的背景,但創作個性和風格大不一樣。《第九交響曲》是一部悲壯宏偉的戲劇,而《未完成交響曲》則是傷感動人的浪漫主義抒情詩。
(四)標題啟示
器樂作品分有標題和無標題音樂兩種。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有“樂曲說明”。欣賞這類音樂作品,我們可先了解作品的標題內容,循著標題的啟示更好地領會作品。
(五)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
作曲家創作樂曲,也像文學家寫詩歌、小說一樣,有一套表情達意的體係,這就是音樂語言。音樂語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和聲、複調、調式、調性等。一首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美,要通過各種要素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必須具備一定的樂理知識。
一般地,音樂欣賞不能刻意追求方法,由於音樂的欣賞帶有主觀能動的特點,聽眾在聽音樂時,必須結合自己的主觀經驗,通過回憶、想象及聯想等加以豐富補充,因此,可以算是一種個人的再創作;它會因人而異,但又不會脫離音樂所表現及規定的大範圍。特點就是隻有聽眾本人才能體驗,難以用語言或文字等具體概念來明確表達。即所謂“意在言外”或“言外之音”。這個特點雖在欣賞其他文藝作品時也會產生,但對音樂來說,最具有特殊意義。
23.怎樣欣賞不同體裁的聲樂作品
根據曆史形成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的相似或近似的特征,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一)民歌
民歌的表現手法洗練、質樸,藝術形象鮮明,生動真實而深刻地表現出人民的生活、思想和願望,反映著人民的曆史和民族的特性。在我國,民歌的概念是專指那些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歌曲,即產生於勞動人民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人民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經過口傳心授的民間歌曲。
根據其產生的社會條件、功用要求、音樂表現方法和典型的音樂性格特征,我國民歌的主要體裁可劃分為號子、山歌和小調。
(1)號子。號子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創作演唱的,並直接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民歌體裁。它是一種與勞動節奏緊密配合,直接伴隨著勞動而歌唱的民歌。
(2)山歌。山歌是指勞動號子以外的各種山野歌曲,是勞動人民在山野、田間、牧場勞作、休息時即興抒發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抒情性民歌。我國各地山歌非常豐富,名稱也各不相同,如:陝北的《信天遊》、山西的《山曲》、青海的《花兒》、內蒙的《爬山調》、《牧歌》、蘇州的《飛歌》、安徽的《掙頸紅》等等。
(3)小調。小調又稱小曲,是指在城鎮中流行的民間歌曲。曲調優美流利、結構整齊,具有曲折、細致的表現特色,手法多樣,往往是經過民間藝人加工提練而成。
(二)群眾歌曲
這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歌曲體裁。其特點在於旋律流暢,形象單純質樸,結構短小,易解性強,易唱易記。多采用2/4,4/4或3/4等單一性節拍,以齊唱為主,輪唱或簡單的二部合唱次之,有些優秀的群眾歌曲亦可作獨唱曲目。諸如《沒有共產黨員就沒有新中國》、《咱們工人有力量》、《學習雷鋒好榜樣》、《社會主義好》、《亞洲雄風》等。
(三)頌歌和抒情歌曲
(1)一切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領袖、歌頌革命英雄和民族英雄、歌頌大地河山、歌頌崇敬的對象和心愛的事物的歌曲,都稱為頌歌。如《歌唱祖國》、《北京頌歌》、《我愛你,中國》等等。
(2)抒情歌曲是通過作者對生活的感受,抒發其詩化的情懷。優秀的抒情歌曲的詞,本身就是抒情詩,它直接抒發人們內心的思想感情,表達人類各種各樣的情感。如對祖國、故鄉、親人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愛;對敵人和醜惡事物的恨;男女之間的愛情、朋友之間的情誼以及各種生活事件所引起的歡樂、痛苦、憂傷、懷念、期望等等。旋律常以甜美柔和、幽靜平穩、深情沉思及輕快跳蕩、憤慨悲痛等感情為基調,富有歌唱性。
(四)敘事歌曲
敘事歌曲是敘述故事的歌曲,歌詞具有直接的敘事性,有時歌詞本身就是一首史詩、敘事詩或事詩。如:民歌中的《孟薑女》、《十三裏鋪》以及古代歌曲《胡匣十八拍》、近代歌曲《蘇武牧羊》、《木蘭辭》、現代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妹妹找哥淚花流》等。
(五)詼諧歌曲和諷刺歌曲
詼諧歌曲是風趣幽默的歌曲。通過這種手段即可褒貶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又可表現勞動人民機智、幽默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精神。如《阿凡提之歌》,就是用詼諧的音樂形象刻畫阿凡提對窮苦百姓的愛和對邪惡勢力的恨。
諷刺歌曲是用高亢和嘲笑的手法,揭露消極、落後的反動事物的歌曲。諷刺歌曲表現手法多樣,有的運用譬喻、後語等手法作比較含蓄的嘲諷;有的是一針見血、直截了當地進行諷刺;有的則用誇張的手法,對敵人是尖刻無情地控訴,如《跳蚤之歌》;對人民則是善意的諷喻和規勸,如浙江金華民歌《李有鬆》等。
(六)搖籃曲
搖籃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親在搖籃旁為使嬰兒安靜入睡而唱的歌曲,後來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音樂體裁。搖籃曲不僅有聲樂曲,還有大量的器樂曲。搖籃曲的音樂形象具有溫存、恬靜、親切、安寧、甜美等特點,曲調比較簡單,優美動聽,其節奏和伴奏大多模仿搖擺動的律動,有搖蕩之感,搖籃曲不僅表現出母愛之偉大,而且往往能引起人們對幼年美好時光幸福的回憶,因此倍受人們喜愛。
(七)小夜曲
小夜曲作為音樂體裁,既有聲樂曲又有器樂曲,聲樂體裁的小夜曲是指源於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一種愛情歌曲流行於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通常是青年人在黃昏和夜晚徘徊於戀人窗前演唱的情歌。曲調一般都具有優美動聽、委婉輕柔和富於歌唱性的特點,從情緒上看都具有溫存、熱烈、纏綿的感情特點;在演唱時,一般都是用曼陀林和吉它伴奏,因是在黃昏和夜晚演唱,故而在氣氛上都具有安靜幽雅並富有詩情畫意的特點。
24.怎樣欣賞藝術歌曲、歌劇
(一)《義勇軍進行曲》
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是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田漢在寫完影片梗概後即被捕,由夏衍改寫成電影文學劇本,聶耳早熟悉這個電影故事,他從夏衍手中拿到歌詞後,很快地說:“作曲交給我,我幹!”隨即投入巨大的創作熱情中。隨著影片《風雲兒女》的放映,這首歌迅速傳遍全國各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所以,這首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創作於1935年的歌曲,由於它在中國人民爭取自由和解放鬥爭中起過巨大的鼓舞作用,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便成為舉世聞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是一首戰鬥性體裁的歌曲,是救亡歌曲的代表,也是聶耳最傑出的作品。歌曲采用G大凋,四分之二拍子,由於歌詞是散文式的自由體新詩,各句長短不一,因此曲調也由六個長短不等的樂句組成,為自由體樂段。整首歌曲前後呼應,主導動機貫穿發展以前奏中富於動力性的分解式主三和弦為全曲旋律發展的基礎,號角式的音調給人以莊嚴緊迫之感。第一句以後半拍起,屬音到主音地進行,構成了一種急切的呐喊:“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在唱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作者用了全曲中最高最強的音,並運用突然的半拍休止,強調了“最危險的時候”的到來。三個“起來”層後向上遞進,發出了人們強有力的吼聲,形成全曲的高潮。之後出現了前奏中的音調,像是衝鋒的號角,激勵著無數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最後一句再次重複“前進”,還要“前進!前進!”使歌曲富於動力,充滿號召性,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二)《教我如何不想他》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五四”時代的青年在掙脫封建社教的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潮流中,對執著愛情的歌唱。歌曲由劉半農作詞,趙元任作曲,創作於1926年趙元任以優美雋永的音樂,通過對春夏秋冬各種自然景色富於詩意的描寫,引人入勝地表現了懷思縈繞的青年獨自徘徊詠唱的動人情景。歌曲語調建立在五聲音階基礎上、加上點題的樂句“教我如何不想他”,采用京劇西皮原權過門的音調加以變化,從而使作品的民族風格顯得格外明顯突出四段歌詞在音樂處理上采取分節變奏的形式,譜以東段結構的純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曲調前三段的末句相同,隻有第四段的末樂句由於情緒發展的需要,在音調上稍加變化,但節奏型是相同的。段與段之間用同樣的樂句作為間奏,加強了的統一性。通過曲調和調性的變化發展,使音樂顯得豐富多彩,感情表達富於層次。這首歌曲問世幾十年來,一直受到青年朋友的喜愛,作曲家趙元任自己也經常演唱這首歌曲,並錄有唱片。
(三)《黃河大合唱》
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黃河為象征的,歌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戰鬥意誌、反映中華民族堅強博大的民族精神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是我國近代合唱音樂創作史上的一座光輝的裏程碑。
《黃河大合唱》共分九個樂章。第一樂章《序曲》,用管弦樂隊奏出了大合唱中的主要音樂形象。《黃河船夫曲》象征著中華民族精神,奔放、自由、寬廣和崇高;《怒吼吧!黃河》呈示出中華民族苦難的主題和發出戰鬥警號的主題。音樂形象地概括了整個大合唱的基本內客;第二樂章,是以船工號子音調為主導動機的混聲合唱《黃河船夫曲》;第三樂章,是頌揚中華民族氣概的男聲獨唱《黃河頌》;第四樂章,是痛斥民族災難、謳歌英雄業績的配樂詩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第五樂章,是抒發對祖國土地的深厚感情、控訴日本侵略者罪行的混聲合唱《黃水謠》;第六樂章,是兩個老鄉互訴命運和仇恨的男聲對唱《河邊對口曲》;第七樂章,是通過一個婦女的遭遇,來揭示民族悲憤情緒的女高音獨唱《黃河怨》;第八樂章,是塑造來自四麵作文的遊擊健兒、刻畫中國人民奮起鬥爭英雄形象的輪唱《保衛黃河》;第九樂章是大合唱的終曲,也是整個大合唱的高潮。這一樂意,概括了中國人民為取得最後勝利發出的戰鬥呼喊,成功地塑造了矗立在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巨人般的形象。
(四)《我的太陽》
該作品是19世紀意大利作曲家卡普羅寫的一首獨唱歌曲。卡普羅受莎士比亞的劇本《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詩句的啟發,他把心上人的微笑比作“我的太陽”,又以讚美太陽來表示真摯的感情。詞曲渾然一體,情深意切,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該曲首演於那波裏民歌節,演出後它同意大利民歌一樣受到歡迎,並廣為流傳。此後曾有過這樣一段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赫爾辛基舉行的奧運會上,意大利駐芬蘭使館沒有向大會提供國歌,大會管事人員由於對墨索裏尼法西斯政府的厭惡,也未向意大利使館要譜。當意大利代表團入場時,指揮靈機一動,以《我的太陽》來代替意大利國歌。全場先是震動,隨後便一齊放聲歌唱。歌曲采用G大調,2/4拍,分為三部分。前一部分,作者用下行的旋律來讚美暴風雨後那燦爛的陽光和那晴朗的天空,旋律雖然都很簡單,但讓人一聽,馬上就會想到在那尉藍的天空中飄著幾朵白雲,在陽光的普照下,樹木更加蔥綠。歌曲後半部分由於轉入高音區,讓聽者在感覺上有了新的印象,以此表達他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當第二次唱到“啊,我的太陽,那就是你”時,出現了降六級音(即將“la”降半音),給人以新鮮感。在結尾處,出現了旋律最高音,並在“2”、“3”上加自由的延長,使演唱者在此處有盡情發揮的餘地表達作者對愛的追求與向往,同時也將歌曲推向高潮。
25.怎樣欣賞經典器樂曲
(一)笛子獨奏曲《姑蘇行》(江先渭曲)
《姑蘇行》是江先渭先生根據昆曲音調改編而成的一首富有江南特色的笛子獨奏曲。曲調色彩鮮明、優美典雅、甜美抒情,能誘發人們產生豐富的聯想。樂曲由帶引子的三步曲式組成。
寧靜的引子,節奏自由、緩慢從容,旋律委婉流暢,仿佛是一副晨霧依稀、樓台亭閣隱現的誘人畫麵。
第一段是抒情的行板,具有古老昆曲纏綿優美、古色古香的風格特色,使人猶如置身於幽靜明淨、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中,盡情觀賞,留連忘返。
中段是熱情的小快板,在旋律細膩、流利的進行中,加以斷句的短暫休止,使音樂具有抑揚頓挫的效果。忽上忽下的旋律波伏起伏,猶如心情愉快的遊人們嬉戲於園林之間。
敏感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速度較慢,前半段在旋律和情緒上均有所發展,結尾部分則與第一段的終止旋律完全相同。這種“換頭合尾式”的處理,給人們以統一和諧的美感。遊人們似乎沉醉於美麗的景色之中,樂而忘返。
(二)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
華彥鈞,小名阿炳,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自幼隨其父華清和當道士,4歲喪母,稍大時隨他父親學習音樂技藝,13歲時已學會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種樂器,18歲時被公認為技藝傑出的人才。21歲患眼病,35歲雙目失明後流落無錫街頭,成為一個純粹以賣藝為生的民間藝人。由於私生子的社會地位,他自幼遭人冷眼和歧視。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阿炳,飽嚐了人間的辛酸和欺淩,因此也就形成了他剛直、倔強、敢於反抗的性格。極高的音樂天賦和長期的道教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熏陶,使他能夠將一生中遭遇的屈辱、痛苦和希望、歡樂等種種複雜的感情寄寓於音樂之中並表達出來。《二泉映月》它用激昂悲憤的語調,傾訴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詛咒現實的殘酷和社會的不平,也表達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琵琶獨奏曲《十麵埋伏》
這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舞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兩方在城下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麵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曆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而成的。曲譜最早見載於1818年出版的《華秋萍琵琶譜》。全曲共有13個小段落,分別冠以概括性很強的標題,它們是: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裏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全軍奏凱、諸將爭功、得勝回營。
全曲又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了1~5段,著重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
列營。全曲的引子,以“聲先奪人”的“輪拂”手法掀開了戰爭的序幕。古代戰場壯闊、肅穆的情景,在鼓號雷鳴的音響聲中顯現。
吹打。琵琶用輪指奏出的長音,氣息寬廣,雄壯莊嚴,仿佛在鼓號聲中漢軍浩浩蕩蕩、由遠而近、闊步前進。
“點將”、“排陣”、“走隊”3個段落節奏整齊緊湊,音調跳躍而富於彈性,表現了劉邦的漢軍戰鬥前高昂的士氣,操作中隊形變換迅速和士兵步伐矯健的形象。樂曲有條不紊的結構安排,使得情緒發展步步進逼,為過渡到激戰場麵作了充分的鋪墊。這3個段落在實際演奏時,常有變化和取舍。
第二部分包括6~8小段,是樂曲的重點:
埋伏。以一張一弛的節奏音型和模進發展的旋律,形象地表現了夜幕降臨、伏兵重重、楚軍被圍的情景。
雞鳴山小戰。琵琶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使音樂中夾雜著金屬的聲響,有聲有色地描繪出兩軍對壘、短兵相接、兵器撞擊的情景。
九裏山大戰。是整個樂曲的最高潮。這段音樂分3個層次,運用琵琶演奏的快速“夾掃”、“並雙弦”和“推、拉”等技巧,描繪了千軍萬馬縱橫沙場,人喊馬叫如雷震天,刀光劍影驚天動地的激戰。在急劇喧囂的緊張戰鬥中,意外地出現了劉邦用於政治攻心的淒涼“蕭聲”——四麵楚歌,成功地瓦解了越軍人心,為劉邦殲滅楚軍奠定基礎。
琵琶對刀光劍影喧囂激烈的戰鬥音響模擬十分出色,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人仿佛身臨其境。
第三部分包括後麵5個小段,前兩段寫項羽敗北、自刎烏江,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麵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後3段是描繪漢軍凱旋、爭功、回營等情節。目前演奏此曲,一般都刪掉第三部分,或最後3小段,以使主題更突出,結構更精煉。
(四)民族器樂合奏曲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傳統的琵琶文曲,名《夕陽蕭鼓》。大約在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堯章和覲文首次將其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雖加進了蕭、笛、箏、二胡等樂器,但琵琶仍然是一種主要樂器,充分發揮了它的各種技巧;解放後經整理改編為大型合奏後,配器細膩,風格秀麗。在意境的開拓、結構的安排上更加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喜愛。
樂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月夜春江的迷人的景色;在那暮鼓送走夕陽,蕭音迎來的傍晚,人們駕起輕舟,在平靜的春江上漫遊,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麵波心蕩月,槳櫓添聲,山河如此嬌麗,生活也更多色彩。
全麵分成十段,猶如十幅連續的畫麵: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簌、穎乃歸舟、尾聲。每段開頭都出現新的因素,而結尾則都采用同一樂句。
這是傳統民間音樂常用的“換頭合尾式”結構。再加上各段中句與句之間運用了特殊的“承遞”手法(前句的尾音為後句的起音),使樂曲顯得結構更緊湊、親切,渾然一體。
第一段:“江樓鍾鼓”,琵琶直接模擬江邊鍾樓的陣陣報時聲,送走了夕陽。接著優雅的蕭聲,迎來了靜謐的傍晚,然後絲竹樂器加入,奏出了恬靜優美、抒情典雅的主題,描繪了一派夕陽西下,泛舟江上,蕭鼓齊鳴的景象:1=G2/4。
第二段、三段:主題音調在四、五度上自由模進,給人以徐徐上升的感覺,表現了“月上東山”和“風回曲水”的意境。接著第四段:“花影層疊”。音樂在6小節的徐緩節奏之後,出現了4小節琵琶快速的華彩樂句,正好與前麵恬靜的意境形成對比,猶如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紛亂層疊。
第五段:“水深雲際”。樂曲先在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等樂器的低音區進行,渾厚低沉的音色使人聯想到江麵上濁浪翻滾、連綿起伏的景象。接著琵琶悠然奏出輕奏透明的泛音,那種水天一色、空闊朦朧的江中晚景油然而生。
第六段:“漁歌唱晚”。蕭在琵琶和木魚的伴奏下吹出如歌的旋律,好似漁人們悠然自得的歌聲。琵琶的領奏與其他樂器在每句最長音的齊奏,猶如漁夫一邊搖櫓一邊領唱,船上眾人應聲合唱的情景。木魚在每句休止符中輕輕的一擊,更使漁歌互答之景增添無限情趣。
第七、八段:“回瀾拍岸”、“橈鳴遠籟”。音樂一開始,琵琶“掃”出一連串由快而慢的強音,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拍岸波瀾。在樂隊氣勢宏偉的合奏後,箏有力的劃奏,表現群舟競歸、波濤拍岸的情景。
第九段:“穎乃歸舟”。全曲的高潮段落,音樂開始由琵琶輪奏“5”的長音,接著旋律不斷起伏模進,由慢見快,由弱漸強,樂器逐一加入,由少而多,使得曲調緊湊有力,激動人心。表現了歸舟破水、浪花飛濺,由遠而近的意境。樂曲的情緒止到頂峰。
第十段:尾聲。船影在遠處的江麵上漸漸消失,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飄渺的旋律中引出大鑼輕輕一擊,使“江天一色無纖法,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意境更加迷人,回味無窮。
《春江花月夜》除民樂合奏,還被改編成鋼琴獨奏、木管五重奏、弦樂合奏、交響音畫;並被編成獨舞。
26.中國民族樂器主要有哪些
樂器的種類很多,歸納起來,它們出自三大家族,這就是弦樂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弦樂器,用弦的振動發聲,所以也稱弦鳴樂器。弦樂器按發聲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拉響的,如高胡、二胡、板胡、中胡、墜朗等,都是用弓拉響的;而琵琶、箏、古琴、阮、柳琴、月琴、三弦、冬不拉等則是用撥弦發聲的,所以叫撥弦樂器。揚琴是擊弦樂器,現在暫且也放在撥弦樂器組內。管樂器,由管中的空氣柱振動而發聲的,如蕭、笛、管、笙、嗩呐、巴烏等、它們靠吹氣發響,我們又稱之為吹樂器,或氣鳴樂器。打擊樂器,由於敲打樂器的發聲部分而發聲,如鑼、鼓、鈸、板、鍾等。打擊樂器中有一部分樂器所發的音沒有固定音高,是不定音的,不能成為樂音,如大鑼、小鑼、小鼓、鈴、鈸等都是噪音樂器;而編鍾、編磬、雲鑼等是定音的打擊樂器,能演奏樂曲。
27.合唱有哪些藝術特色
合唱時應持一種最興奮、最積極、最崇高的精神狀態,全神貫注,排除雜念,整個身心都化入音樂表現之中,這就是演唱時的審美藝術體驗。人們得以在其中陶冶情操,鑄造高尚的靈魂和錘煉健全的人格。
此外,合唱的協調(均衡、諧和)色調的設計及吐字等,均是塑造完美藝術形象,達到感人的藝術效果,而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由於人的生理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人聲,合唱是以人聲特點為依據而組合起來的一種演唱表演形式,是聲樂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鮮明的藝術特色:第一,寬闊的音域(1=C4—1),能容納人聲聽中所有極限音區,因此,聲音的表現力極為豐富。第二,豐富的音色,在近四個八度的音區裏,有深厚雄健的男中、低音;有陽剛的男高音;有柔美秀麗的女中、低音;有明亮清脆的女高音。既可演唱出美妙的和聲旋律,又可兼顧悅耳的獨唱旋律,因而為作曲家們提供了運用各種手段,調配出各種人聲音色的“調色板”。第三,鮮明自如的力度變化。經過訓練,既可演唱出極為柔弱的、朦朧的、遙遠的、回聲似的聲音;也可演唱出氣勢磅礴、雄健有力、高亢的聲音;還可用聲音模擬出大自然中的各種音響以及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第四,多樣的呼吸方法,包括整體呼吸、聲部之間輪流呼吸和循環呼吸。
28.合唱的統一要求是什麼
合唱是集體的歌唱活動,個人的演唱必須服從整體的要求,如果各行其是,旁若無人地引吭高歌,隻能是一種雜亂的音響,無法取得協調的效果,那就談不上藝術表現了。隻有在各種技術因素都達到高度統一,才可能使合唱隊(團)靈巧而有表現力,演出才能有魅力,有感染力。因此合唱的統一要求決定了合唱隊(團)的水平。
(一)姿勢
這決不僅僅是一個美觀的問題。統一姿勢的根本目的是“樂器”處在相對統一的工作狀態之中,這是做到其他統一要求的基礎。而且良好的姿勢還有助於減少疲勞,提高排練效率。正確的排練姿勢應上身正直,不靠椅背,不擱二郎腿,雙腳平放在地麵,胸部保持吸氣時的狀態,兩肋擴張,小腹微收而下沉,垂肩且微微向前,雙眼平視前方,臉麵微仰,提眉,下巴稍收而放鬆,臉部安詳而自然微笑,頭部適當後移,使咽腔置於前排椅子背上,有一種“隨時可以離椅起立”的準備狀態。如果站立訓練則上身要求與坐姿相同,雙腳略分開小半步,重心一虛一實,腳跟虛而腳尖實。這些要領並不是使人拘束,如坐針氈,而是在一種必要工作狀況之中優質放鬆。事實上,稍經訓練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二)呼吸
呼吸是發聲的動力,也是共鳴、音準、吐字等基礎,沒有合理統一的呼吸就沒有良好的氣息支持,也就沒有好的歌唱。
(1)日常心平穩時的呼吸是無意識而較淺的,激烈運動或情緒緊張時呼吸會自然加深。歌唱時屬於較深的呼吸,是有意識、有控製的,而且更深沉,腹部的活動更積極。但這並不是說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麵,而是體會這種正確的活動狀態,以適應演唱的需要。
(2)歌唱時的呼吸是口鼻同時進行的。口腔內部打開,軟齶提起,麵部提眉,兩肋及腹部擴張,很自然完成吸氣過程了。區別於其他呼吸活動的是要把這種狀態維持住,用以準備發聲,並且支持整個歌唱過程。腦子裏想著這種“吸”的狀態。帶著感情歌唱,就能產生富於感染力的純淨而嘹亮的歌聲,這種感覺始終不能鬆懈而要貫串始終,演唱迸行中的呼吸幹萬不能放鬆這種狀態。
(3)吸氣的深淺按歌唱的需要,切忌太深,那會影響發聲的靈活性,使呼吸器官僵硬,音也無法唱準。一般快速而短的樂句吸氣更少,慢速樂句稍深些,以自然舒暢而又能很好完成演唱為宜,如果感到氣息不夠或者悶,都應作相應的調整。
(4)整個合唱隊(團)的呼吸和分句都要統一,特殊的高音、延長音或破句的呼吸尤其要指揮指示並經過練習。循環呼吸是合唱呼吸法中的一種特殊合作技巧,就是合唱隊員輪流換氣,使合唱音響不間斷,沒有句讀間隙,刻畫一種連綿高遠無垠的意境。使用這種方法時要求隊員們具備破句呼吸的能力,可以在任何瞬間退出演唱,又可以不動聲色地悄悄介入。關鍵是把歌唱的生理和精神狀態保持住,共鳴位置不動,呼吸時不閉口。還要努力傾聽鄰近同伴的演唱,別人正在換氣時自己不能現時呼吸,待別人完成呼吸重新加入演唱時,順著集體的音響動勢不露痕跡地收住聲音,兩肋微張,腹部擴張,呼氣完後同樣加入演唱,對於訓練有素的合唱隊員,這是一個時間極短的過程。
(三)音量
很多作品都要通過小而弱的音量來表現內容,力度的對比,音量大的歌手必須善於控製自己的歌聲,以免破壞整個聲響效果。弱聲時要求更集中、更有力、更有緊張度。因此,隊員應該掌握半音、輕音、抑製音的唱法,學會隨時調整力度,做到強而不躁,弱而不虛,使演唱符合整個色調的變化要求。
(四)音色
通過對共鳴的泛音的調節,使音色有靈敏而多樣的變化能力,或濃或淡,或明或暗,能高亢激越,能深沉委婉,有極大的適應性,能根據音樂內容作出變化,這些變化又統一在色調處理之中。
(五)歌唱的聲音
聲音有音質、音高和音量的要求,還有色調處理的變化,要調動所有與發音有關的器官參加工作。而且正確靈活地配合動作,才能實現演唱的發音。
(六)波動
波動是合唱的忌諱,盡可能不要使用,因為波動的浮動大小或波動太快都會破壞合唱的音響。
29.音樂有哪些德育功能
德育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它能深刻地作用於人的意識,體現是一定的德育功能。它雖不能完全像我國古代儒家那樣說的“樂者,德之華也”。但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亦不容忽視。我們認為,它至少應包括以下方麵。
(一)音樂能鼓勵人們正確對待人生
音樂是以音響信息傳情達意的,優美的樂聲能夠調節和平衡人們的感情,陶冶人的精神世界。高尚音樂的熏陶,能夠使人的情趣高潔起來;鏘鏗雄壯的音樂熏陶,能使人意誌堅定,情緒高昂,並充滿進取精神;歡快的音樂熏陶能使人驅散悲哀與憂愁而變得樂觀向上。
(二)音樂教人真誠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必須以“誠”、“真”動人。歌唱藝術,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必須敞開心扉,任憑真情把音樂作品的思想表現出來。真誠的演唱才能感人,才能滲入心靈深處。相反的,氣勢悲鴻的《黃河大合唱》配以明快的節奏,合唱者表現出歡快、高興的情趣,那會有什麼結果。古人說得好:“唯樂不可為偽。”
(三)音樂能喚起愛心
音樂作為美的象征,它以和諧的音調、優美的旋律、多變的節奏和不同體裁,去喚起人們的愛心。一首富有律動、感情溫和的《搖籃曲》,是非常純潔的母愛之聲,能喚起母親對孩子的體貼溫情,喚起兒女對母親的熱愛。同樣一首莊嚴雄偉、剛毅豪邁的頌歌能喚起聽眾對祖國的敬佩和愛戴等等,音樂以各種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去喚起人們愛、愛人、愛自然、愛故鄉、愛祖國、愛正義等。
(四)音樂使人高尚
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其本質而言,體現了人世間的真、善、美。好的音樂則是真、善、美的統一。和其他藝術一樣美是音樂第一條件。音樂是追求美、傳播美的工具,是美的載體和化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亦離不開美。通過美的音樂教育,可以淨化人的心靈,陶冶情操,使人終身向善。
30.音樂有哪些開發智力的功能
智力,是人類對事物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想象、綜合、創造等的思維能力。音樂作為聲音的藝術,在提高我們感知是很重要的,特別是發展我們的聽覺能力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音樂教育是讓人們通過音調、音色、力度、時值等多方麵去感知和認識聲音,並且認識各種人聲和各種樂器的音色特點,這對於我們提高聽覺的選擇性和敏感性是很有意義的。再者,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對發展我們迅速敏銳的視覺能力的作用也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比如視唱和視奏對我們視力要求很高,我們拿著譜子唱歌,既要看歌詞,又要看樂譜,還要看譜上的各種符號,這樣,不僅要求我們“一目數行”而且要求反應迅速準確,所以說,它對發展我們的速機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音樂同時有助於發展想象、思維、注意等方麵的能力音樂不像語言文字那樣能夠表達明確的概念和闡述具體的思想,但音樂可同時對我們的想象和感官講話,它通過塑造的生動形象引起我們的聯想和想象。而豐富的想象力又是人們成功事業的基礎,沒有想象力,就根本談不上創造發明,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愛因斯坦不僅是位著名的科學家,還是們小提琴家,他小時候,都是認為他是“遲鈍兒”,功課常不極格,後來他母親親自教他學小提琴進步很快,學習成績也好起來,據說他提出的相對論就是在他彈小提琴後,閉門一周研究出來的。所以,愛因斯坦說:“音樂家給我的啟示比任何科學家更多。許多科學家也表明,好的音樂能促進腦肽物質的釋放,這種物質通過對情緒的調節,來促進記憶的作用,促進人的形象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