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沉重的翅膀

隨著生活現代化,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感覺到內心的孤獨和寂寞,慢慢地,他們不知不覺走入了心理誤區,或封閉、或失意、或妒忌、或失眠、或怯懦、或厭倦、還有自卑……總之,他們往往不開心。其實,學會及時告別憂慮,是一種解脫。人生道路漫長而曲折,要知道不光是你,每個人都要遇到挫折。因為,誰沒有經曆過青年時代呢?人生每每充滿酸甜苦辣。痛苦與歡樂,沮喪與激昂,絕望與追求,失敗與成功,仿佛是一對孿生姐妹,相伴相隨。人,正是在這並不和諧的樂章中,體驗著人生的意義。大家也許都看過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他才華出眾、熱情奔放、渴望自由、熱愛純樸,但他周圍的環境卻是腐朽、頑固、庸俗、鄙陋。他不時被各種煩惱圍繞著,貧窮、嘲笑、叱責、失落、單相思、失戀……逼得他陷入絕望的境地。維特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孤獨而愁悶,最後以自殺了此一生。這無疑是一大悲哀,維特的悲哀,社會的悲哀。可是,如果不是那樣呢?我們的少男少女們,有時就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裏一朵朵的荷花,被密密的荷葉遮掩著,封閉著,不見光亮。這樣一味地孤寂苦惱下去,就會錯過很多很多美好的經曆,體驗不到完整、真實的人生,那將是多麼可惜啊!記住:人生不是苦難,不是無助,不是處處充滿敵意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正因為如此,人生在世,誰不希望生活之花開得絢麗呢?敞開心扉,讓燦爛的陽光灑滿我們的心靈,一切都會有所改變的!試試看!

青少年異常心理麵麵觀

目前,據權威機構提供資料,青少年存在於的異常心理可以分為九大類,它們分別是:

“理想型”心理誤區:沉浸在理想王國裏,眼高手低,不願腳踏實地幹平凡的工作。這山望著那山高,一件事情沒有做完又想做第二件事情,不切實際。

“閉鎖型”心理誤區:有些青年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別人不同,又不易為別人所理解,因而他們傾向於把自我體驗封閉在內心而不願向他人表現。

“失意型”心理誤區:失意,是當人的期望不能實現、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所感到的有所喪失的心理體驗,它使有些人產生不正常的自我評價和期望,於是將導致個人的社會適應的失調。

“嫉妒型”心理誤區:這不但對自己有害,而且害人,這是一種對人才成長極為有害的心理障礙。

“唯分型”心理誤區:考試流於重本本條條的弊端,給成才者打下了“分數第一”的心理基礎。在唯分心理支配下,人們隻得為過60分大關而奮力拚搏。

“怯懦型”心理誤區:有這種心理的人過於謹慎,小心翼翼,常多慮,猶豫不決,稍有挫折就退縮,灰心失意,不想有所作為。有這種心理的人,一般都氣質脆弱,無所謂創新成才。

“情緒型”心理誤區:青年情緒的變化帶有兩極性,容易動情、喜悅、激動和興奮。同時,也容易悲觀、消沉、憂愁和苦悶。

“習慣型”心理誤區:習慣是由於重複或練習鞏固下來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習慣的形成,一是自身養成的,一是傳統影響的。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節奏緩慢、求穩怕亂、安於現狀等保守的心理習慣,於是就出現了這種妨礙人才成長的不良心理。

“厭倦型”心理誤區:一旦遇到波折、困難或不順心的事都要抱怨他人,感歎自己“懷才不遇”,牢騷滿腹,對生活失去興趣,對美好的東西失去追求。這種厭倦心理磨損人的意誌,是成才的一個致命傷。

給自己加點“理性”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發牢騷——“我煩死了”、“氣死我了”、“這個人真討厭”等等。也可以看到一些人雖一言不發,但神情憂鬱,精神恍惚。不用問,他們準是碰上令人氣憤或煩惱的事情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遇到過一些挫折,那麼,這時該怎麼辦呢?你也許早就知道一些方法:找朋友傾訴、打熱線電話、聽音樂、踢足球,實在不行就找心理醫生等等。誠然,上述每一種方法都可以大大減輕你的痛苦。不過,我這裏要介紹的是一種認知層麵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不管別人如何熱心地幫助你,而要真正改變還得靠自己。

為什麼我們在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考試得了第一名,我們會非常高興,因為在學校和家裏都有麵子,自尊心大大得到滿足。相反,跟朋友吵了架就會傷心萬分,因為覺得既然是朋友就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該為一件小事而吵得麵紅耳赤。顯然,我們之所以高興、之所以傷心,全都根源於我們的“認知”。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情緒。你可能也有這樣的經驗,有時用唱歌、跳舞來消除煩惱,雖然一時輕鬆了,但一靜下來情緒又不好了。這就是所謂“治標不治本”,沒有在認知水平上解決問題。

一般人都能自覺地調整心態,較好地適應社會。但也有少數人由於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在遇到重大挫折時往往會一蹶不振,嚴重的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學習,給自己和親戚朋友帶來很多麻煩。

有一位女大學生,她因為幾門考試不及格被學校勸退,情緒非常不好。她母親解釋說上大學之前她學習一直很刻苦,成績也不錯,可是上了大學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後來我才了解到該女生在上大學後仍然沿用高中的學習方法,書上的每一個字她都要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認為學習就應該不放過任何一個小問題。由於大學老師一節課最少講幾十頁書,還布置一堆參考書。別人大都提綱挈領地複習重點。而她卻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精讀。結果雖然一天到晚抱著書本,還是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成績果然越來越差。如果她能早點認識到自己觀念上的錯誤,改變學習方法,那麼說什麼也不會落到最後隻能退學的地步。

祥林嫂在兒子死後每天不停地重複著“我真傻,我隻知道冬天有狼……”就是這種思維的寫照。她認為兒子阿毛的死完全是自己太傻的結果,從而把自己全盤否定,見著人隻會絮絮叨叨。其實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成績差的學生往往被定義為壞學生,老師和家長很少能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談戀愛時也容易犯這種錯誤。

有的女孩僅僅因為對方留了點胡子就認定他流裏流氣、心術不正;生意人很善於抓住人們這種心理,商品的包裝越來越花哨,因為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包裝好質量肯定就好。電視上曾報道過有些所謂中外合資的名貴藥劑和幾角錢一袋的簡裝藥劑成分完全一樣。

如果認為一件事情的發生會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場災難。那麼,你就會整日愁眉苦臉、自責自罪而難以自拔。糟糕至極常常是與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及對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相聯係而出現的。當他認為“必須”、“應該”的事情沒有發生時,就無法接受這種現實,以致認為糟糕到了極點。前麵提到的女大學生,她認為自己必須讀完大學,所以在學校勸退時難以接受,堅決不離開宿舍,覺得一旦退學,這輩子就完了,沒有出路了。她看不到許許多多沒有上過大學的人照樣過得很充實、很愉快。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經常反省自己,特別是受到挫折時,看有沒有上述各種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如果有,那麼就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這樣一來,情緒自然會由消極變為積極了。其實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有一定規律的,不可能按某一個人的意誌去運轉。對於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所以我們最好少用“絕對”,“必須”這類字眼。同樣,用一件事或幾件事來評價整個人的做法也是非常武斷的,是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我們最好是評價他的行為和表現,而那種認為某事的發生會糟糕至極的觀點更是杞人憂天,因為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常常是在沒發生時焦慮萬分,而真正發生了就發現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白白虛驚一場。其實早點告訴自己“天無絕人之路”,把憂慮的功夫用來做充分的準備豈不更好!

當然,道理說來都很簡單,真正要“想開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們反複跟自己爭辯,最終讓“理性的我”戰勝“非理性的我”。

別讓嫉妒吞噬你的心靈

嫉妒心理,就像幼兒時,眼看著別人手裏的蛋糕總是比自己的蛋糕大時表現出的不安心情一樣,當比自己高明的人出現在身邊時,就會感到一種異常的不痛快,人皆有之,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錯。不同的隻是程度上的差異。看待嫉妒心理,需要有客觀的態度,切記不要誠惶誠恐,但也不可掉以輕心。處於成長中的青少年,要善於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水平,是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的直接對策。這樣,你的生活將會更加快樂和幸福。

有時候嫉妒是一個幽靈,它經常盤踞在人們的心裏。當與自己朝夕相處的鄰居、同事、同學、親戚在工作、生活、婚姻、家庭等某一方麵超過了自己;當本來不如自己的熟人得到了令人羨慕的職位,擁有一筆可觀的財富,等等,自己的心裏很不是滋味,一種難以名狀的煩惱與不快油然而生,嚴重的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憎恨情緒,這一係列心理反應就是嫉妒。

有人說,嫉妒是一種陰沉的心理,是一頭怪獸,它隱藏於內,吞噬自己那顆善良的心靈,攪得自己食寢不安,身心健康受到摧殘;它流露於外,又會使對方深受謠言中傷、攻擊之苦,能使好友翻臉,親戚疏遠,近鄰反目成仇。在各種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更容易加劇嫉妒心理的產生,使愛嫉妒的人終日生活在煩惱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既有過人之處,又有不及於人的地方,所以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麵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心智成熟與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能對自己的優勢與短處有較準確的認識。因此,在平衡自己的心理過程中有“想得開”的認識和心態在起作用;同時還善於觀察到別人優於自己之處,並竭盡自己的努力去趕超別人,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以做到“自我完善”。如果這時他們遇上有人嫉妒,總是挑他們毛病的話,就會促進並加速他們的“自我完善”進程。由此可見,嫉妒除了在渙散人際關係上起消極作用外,還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一定積極的推動作用。

伯特蘭·羅素是20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在其《快樂哲學》一書中談到嫉妒時說:“嫉妒盡管是一種罪惡,它的作用盡管可怕,但並非完全是一個惡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人們在黑夜裏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歸宿,也許隻是走向死亡與毀滅。要擺脫這種絕望,尋找康莊大道,文明人必須像他已經擴展了他的大腦一樣,擴展他的心胸。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學得像宇宙萬物那樣逍遙自在。”

從大思想家的話語裏,我們或許能夠獲得這樣的啟示:

胸懷大度,寬厚待人。19世紀初,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已蜚聲樂壇,而肖邦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卻深為讚賞。怎樣才能使肖邦在觀眾麵前贏得聲譽呢?李斯特想了妙法:那時候在鋼琴演奏時,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坐在鋼琴麵前,當燈一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眾被美妙的鋼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為出現了這位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秀深表欽佩。

自知之明,客觀評價自己。當嫉妒心理萌發時,或是有一定表現時,能夠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動,從而控製自己的動機和感情。這就需要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同時客觀地評價一下自己,從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問題。當認清了自己後,再重新認識別人,自然也就能夠有所覺悟了。

學會運用“酸葡萄”心理。當你感到心理不平衡時,即可應用“我吃不到葡萄,是因為葡萄太酸,我就不想吃”來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這樣嫉妒心理很快消除。

保持快樂之心。文學家們有一個共識:當人類自野蠻踏過了文明的門檻時,就有了“相思”,有了回歸大自然的永恒的“鄉愁”衝動。在這份永恒的衝動中,找尋快樂是一個萬古長青的話題。快樂是什麼?快樂是血、淚、汗浸泡的人生土壤裏怒放的生命之花,正如惠特曼所說:“隻有受過寒凍的人才感覺得到陽光的溫暖,也唯有在人生戰場上受過挫敗的最痛苦的人才知道生命的珍貴,才可以感受到生活之中的真正快樂。”

快樂之心藥可以治療嫉妒,是說要善於從生活中尋找快樂,正像嫉妒者隨時隨處為自己尋找痛苦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想:比起別人可能得到的歡樂來,我的那一點快樂算得了什麼呢?那麼他就會永遠陷於痛苦之中,陷於嫉妒之中。快樂是一種情緒心理,嫉妒也是一種情緒心理。何種情緒心理占據主導地位,主要靠人來調整。

多一些務實少一些虛榮。虛榮心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實的榮譽,而虛榮心追求的是虛假的榮譽。對於嫉妒心理來說,它的要麵子,不願意別人超過自己,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正是一種虛榮,一種空虛心理的需要。單純的虛榮心與嫉妒心理相比,還是比較好克服的。而二者又緊密相連,相依為命。所以克服一份虛榮心就少一分嫉妒。

自我渲泄,是治療嫉妒心理的特效藥。嫉妒心理也是一種痛苦的心理,當還沒有發展到嚴重程度時,用各種感情的渲泄來舒緩一下是相當必要的,可以說是一種“順坡下驢”的好方式。在這種發泄還僅僅是處於出氣解恨階段時,最好能找一個較知心的朋友,或親友,痛痛快快地說個夠,暫求心理的平衡,然後由親友適時地進行一番開導。雖不能從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卻能中斷這種發泄性朝著更深的程度發展。如有一定的愛好,則可借助各種的業餘愛好來渲泄和疏導。如唱歌、跳舞、書畫、下棋、旅遊等等。

心理誤區透視

步入青春期後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記憶力強,情感豐富,是時代的希望所在。但由於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健康趨於定型的時期,是走向成年的過渡階段,亦是性意識萌發和發展的時期,心理發展和生理發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因而,在心理素質發展的關鍵階段,容易產生心理失誤,甚至心理滑坡,下麵就讓我們透視一下幾種典型的心理。

好奇、好勝、片麵求虛榮心理

隨著生理上的發育和社會接觸麵的擴大,青少年自尊心亦與日俱增。然而,這種自尊容易被追求虛榮所扭曲。例如用片麵的虛榮去滿足自己某種好奇、好勝及自我表現的心理欲望。近些年來,青少年吸煙、喝酒的人數呈上升趨勢,主要原因是好奇心所驅使,使自己像個大人,容易交到朋友,更顯得輕鬆、瀟灑、大方,還有好勝和所謂的“心理叛逆性(亦稱逆反心理)”。有的女孩子過分追求穿戴打扮,未走上社會就強調高消費,這種不良心理若任其發展,就有可能走入歧途。

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滿心理

農村和邊遠地區的青少年往往有著這種心理,他們認為自己的現實生活與書本、影視中的生活方式差距甚大,文化生活內容貧乏,或是被日益沉重的學習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無暇享受文化生活的樂趣等等。枯燥而單調的生活滿足不了他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產生不滿或厭倦心理。為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他們就會“饑不擇食”地盲目去社會上尋求精神刺激和所謂歡樂。可想而知,如果任其發展,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朦朦朧朧的戀愛心理

由於機體的發育心理活動的發展以及客觀環境等影響,少年逐漸產生了對異性的愛慕,求偶心理開始萌發。但他們受知識結構、認識水平和生活閱曆所限,對愛情的認識尚是膚淺而朦朧的,因而顯得幼稚和不成熟。有的躍躍欲試想尋找機會體驗一下戀愛滋味,於是就會出現早戀、多角戀愛等不良現象。例如有一個高中女生,她希望有三個男同學能幫助自己:一個要學習好,以輔導她的學習;一個要能說會玩,陪她玩樂;另一個則要會體貼人,成為她的忠實奴仆。經過一番嚐試之後,她竟能如願以償,並同時與他們保持超友誼的關係。別人問她將來與誰結婚,她卻輕鬆地回答:“我還沒想過結婚呢!”這種不成熟的戀愛心理,對於自己,對於別人,乃至對於社會都是有害無益的。

性神秘和性衝動心理

進入青春期之後的青少年,由於性功能的迅速發育和趨於成熟,產生了對性知識的興趣,但由於未能在青少年中很好開展青春期性教育,他們中相當一部分存在一定的性神秘、性愚昧心理。在這種心理和上述不成熟的戀愛心理驅使下,往往對性道德、性文明缺乏足夠的認識,以致控製不住外界不良因素的誘惑,進而容易產生性的衝動,最終可導致越軌行為,造成嚴重後果。

貶低自己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青少年性格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缺陷,貶低了自己的能力和品質,同時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驗,諸如羞怯、內疚、悲憂、自責等。自卑心理往往會影響人際關係,從而又反過來加深自卑感。大量事實說明:經常考試分數偏低、留級,經常挨批評,高考落榜,找不到工作或工種不盡如意,不被領導重視,婚姻戀愛受挫,甚至長相、身材不符合社會審美標準等,都可能成為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自卑心理極易造成青少年自暴自棄,不求上進。

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

青少年大多涉世不深,閱曆較淺,如果對他們放鬆政治思想教育和缺乏正確的疏導,則容易產生是非觀念上的模糊心理。加之有的家長或教師采取封閉式的教育方式,致使青少年產生種種逆反心理,其結果會導致他們是非不分,與正確的教育指導思想背道而馳,甚至誤入歧途。

害羞是天生的嗎?

人的性格含有著很大的遺傳因素。即使是不滿周歲的嬰兒,也具有不同的脾氣和秉性,有的孩子愛哭愛鬧,他們似乎對周圍環境有一種不安全感,害怕陌生人,對新鮮事物不感興趣,無法忍受與媽媽的片刻分離。與之相反,另一些孩子則表現得比較活潑,對陌生的人或事物不僅不害怕,反而充滿好奇心,他們不願總纏在媽媽身邊,更喜歡探索這個新奇有趣的世界。青少年當中也是如此,有人害羞、靦腆,有人開朗、熱情。心理學研究者假定,前一種人具有“行為抑製性”,他們對待新鮮、陌生的人或事物,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對生活中讓人不開心的事似乎更為敏感,比較容易陷入焦慮、緊張、悲傷、痛苦等消極的心境當中。他們的腦真的比別人更害羞嗎?

許多研究發現,無論對於兒童還是成人,麵臨不同類型的情感刺激時,額葉的腦電活動將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例如,當親人去世,人們感到悲痛欲絕時,大腦右額葉的腦電活動較強烈;而看喜劇電影感到樂不可支時,左額葉的腦電活動較多。在安靜、放鬆的狀態下,不同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腦電活動特點:有的人右額葉活動較多,有的人左額葉活動較多。那麼,害羞、焦慮的人與活潑、開朗的人在額葉電活動的特點上是否有所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