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不想念書了

隔壁,張嬸又在訓孩子了。

“怎麼考的呀你,啊?就給我考了這幾大分?人家熒熒跟你一般大……”

“你真氣死我了,起早貪黑伺候你,你是怎麼學的?”隻聽張嬸越講越氣,似乎開始“動武”了。

“哇——”,孩子終於嚎啕大哭起來,邊哭邊喊:“你打吧,你打吧,我就是不學!我就是不學!打死我也不學!嗚嗚……”

“你還來勁了,是不是?”孩子爸爸的聲音傳過來,“我今天非好好教訓你這個敗家子不可!”

不好,小家夥要遭殃了。我急忙放下手中的書,打開房門,去隔壁搭救。

門虛掩著,推開門,隻見小孩賴在地上打著滾,就是不肯起來,見我來了,小嘴嘟著,眼淚汪汪的,抽泣地看著我,眼睛裏流露出渴望,似乎我是他的救星,要我馬上帶他走呢。

爸爸一隻手執拗著他,另一隻手揮舞著,毫不客氣。旁邊的媽媽神情既心疼又無奈,見了我也很尷尬。

……

唉,這又是何苦呢!

成績當真就那麼重要?把它當天平用,當真能稱出孩子的未來嗎?

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悲哀中。

在學校裏,成績、名次就像貼在學生臉上的標簽。高分數、高名次的學生,老師喜歡、同學佩服、家長自豪;低分數、低名次的學生,則整天灰頭土臉,老師不重視、同學看不起、回家受懲罰。有的幹脆破罐子破摔,反正沒人喜歡我,我是壞孩子,於是上課睡覺,下課搗蛋,甚至還和老師作對。我甚至聽到不止一個的聲音在說:我討厭學習,我不想念書了……

究其原因,是我國的教育製度太過注重考試和成績了,我數了數,從小學開始,到大學畢業,學生需要經曆的考試恐怕要超過200場!除了各種大小考試,學生們在學校有時還要分在快班、慢班等不同級別的班級裏。總之,學校的等級名目之多,足以使人眼花繚亂。近年來,雖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要提高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還是有些學校人為地將學生分為高下優劣,並區分在不同班級裏。

不久前一項調查顯示,我國40%的學生承認感受壓力。另一項調查則顯示,我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患的病例,正呈現大幅度增長的趨勢,平均每五名學童中,就有一人覺得活著沒意思。育人製度的片麵,父母期望子女出人頭地、成龍成鳳的心理,以及偏重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都給年輕學生帶來重重的壓力。

21世紀,學習能力是相當重要的,誰擁有較強的學習力,尤其是擁有比對手快的學習力,誰就能占據優勢,學習且主動學習是必需的。成績排在第幾,是我們無法把握的,但是,發展和提高自身的能力,熱愛學習,從學習和活動中得到快樂,則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可謂“天無絕人之路”,在生活中,倘若這一扇你想通過的門關閉了,那麼轉個方向吧,那裏必有另一扇門為你敞開,讓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重獲希望、自信與快樂。

小學生過得不快樂

童年在人們心目中總是無憂無慮的,但來自某市的一份調查卻顯示,約三分之一的小學生過得並不快樂,小小年紀的他們為何這般憂愁呢?

據報道,該市小學生心理信息采集與分析中心對1200餘名三至六年級小學生進行了心理信息調查。調查發現,感到自己不太快樂或很不快樂的學生占33.4%。調查還發現,學習的成功與否是左右孩子快樂情緒的重要因素,而家長則是左右孩子快樂情緒的重要人物。

調查結果發現:在該段時期,57.7%的小學生有煩惱的事情。

其中,66.7%是關於學習方麵的煩惱,如“老師總是看不起我,見到學習好的同學很親切,見到我時陰沉沉的”,“老爸老媽又在批評我沒有認真學習”,“這次考試又砸了,怎麼辦啊”之類,14.0%是關於同伴交往中的煩惱,10%是親子交往方麵的煩惱,如“我對爸爸有意見,但我沒有說,爸爸總是不了解情況就講我”,“我犯錯誤的時候,家長總不能諒解我”等等;1.5%是關於自我意識方麵的煩惱,如“我覺得自己常常不能控製住自己”,“很多人都說我現在長得沒有以前好看了”等等。

這些煩惱雖然大部分都處於萌芽狀態,對學生本人還沒有造成太重的傷害,但如果一直壓抑在心中,無處傾訴,天長日久,煩惱勢必會彌散開去,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因此家長也應該和教師一起學習新的評價標準,對孩子的態度寬容一些,對孩子的要求寬鬆一些,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開學恐怖症”困擾中學生

寒假開學前後,經過一個寒假的休整,學生們應當是精神飽滿地走向學校,然而總有不少學生對上學有焦慮感,甚至恐怖感,症狀有:情緒低落、心慌意亂、無緣無故發脾氣、渾身疲勞、厭食、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不願見人、失眠等。

3月初,楠楠所在的學校就要正式開學了。念初二的楠楠,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可這幾天,她心裏總是慌慌的,一想到學校就害怕。在她的再三要求下,媽媽帶她來到市心理衛生研究所求助。

把媽媽打發到門外,楠楠向心理醫生吐露了真實的想法:“我懼怕上學。前兩天,學校開始補課,我發現自己進了校門,都不敢正眼看人。老師講課,我就低著頭,用餘光掃黑板,我害怕與老師對視!結果,補課內容根本聽不進去,回到家,煩躁得很,晚上還睡不著覺。”

接診的醫生立刻明白了:又一個“開學恐怖症”患者。其實,所謂的“開學恐怖症”,並非醫學術語,隻是近期反映類似心理問題的學生比較多,大家便給起了這麼一個名。

學生及其家長所反映的問題,與恐怖症、憂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的某些症狀相吻合。這些症狀主要有:情緒低落、心慌意亂、無緣無故發脾氣、渾身疲勞、厭食、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不願見人、失眠等,有些還帶有頭痛、胃痛、肚子痛等軀體不適症狀。

一位來谘詢的初中生稱,自己總懷疑寒假作業沒完成、作業被老師檢查出很多錯誤,所以不斷地檢查作業,甚至一道題反複算四五遍仍不放心。另一位高一女生則描述說,想到開學,就心神不寧,天天晚上做噩夢,夢到有一隻手想從背後抓住她,躲也躲不開,被嚇醒之後,往往再也難以入睡。

念高三的大偉,症狀表現極其明顯。他成績不錯,又擅長繪畫與書法,號稱學校十大才子。這樣一個優秀的學生,麵對新學期,卻感到很緊張。他說自己特別怕帶尖的金屬,比如剪刀、圖釘、別針之類。最近,他發展到每天早起穿衣服,都要翻來覆去地檢查好幾遍,怕裏麵藏著大頭針,紮到自己。出門上學,都走到樓下了,突然覺得家門沒關好,又爬回5層樓去重鎖一遍門。而走在路上,他會難以克製地背過往車輛的車牌號。最讓他痛苦的是,近來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食欲不振,看不下去書。“有時候,一行字能看一個小時,眼睛不動地方,大腦也一片空白。”

其實,很多學生都對開學感到不安,不管是學習非常好的尖子生,還是成績比較差的學生。而且,有意思的是,大多數患者都來自人們眼中的好學校。好學生,怕別人會超過自己;而差生則擔心同學與老師的歧視。麵對新學期更為緊張的學習生活,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便感覺特別緊張,對自己缺乏信心,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學習以及升學的壓力是“開學恐怖症”的重要原因。同時,如今的學生都是獨生子,長假一人呆慣了,重回校園時,不知如何與同學、老師交往,也是導致此類心理現象的原因之一。

都是壓力惹的禍

2002年5月30日大眾網報道了這樣一條消息:就在千千萬萬個麵臨初中畢業的中學生緊張迎接中考時,南化四中的一名初三複讀生因壓力過重服毒自殺。一個令人心痛的事件發生在南京市大廠區。

陳江是南化四中的學生,去年參加中考因各種原因而未能考取心儀的學校,於是在南化四中複讀,其父母都是大廠區某化建公司的下崗職工,父親到外地打工去了,母親在家隻能領到微薄的下崗工資。父母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兒子的身上,希望兒子考個好高中,而陳江去年卻在重壓之下考試失誤。

陳江自殺的日期是5月11日,當晚他的母親不在家,陳江從外麵買來了一瓶農藥喝了下去。那天晚上,樓下的鄰居聽到樓上有撞擊跌打的聲音,隻以為是吵架打架的聲音,就沒有上去看個究竟,誰知是陳江喝藥後掙紮發出的聲響。陳江的母親當晚回去很晚,以為兒子睡著了,恰巧鑰匙忘在朋友家中,她不想驚醒兒子,就到樓下自家的車庫裏將就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回家敲門時卻沒人回應,請人撞開門後才發現痛苦死去的兒子。陳江的母親當時就如五雷轟頂,昏死過去。

據陳江的同學小童說,陳江由於隻是在南化四中借讀,有時幾天不來上課,他是陳江的好友,陳江經常向小童表示考試壓力好大。小童介紹,那天下午,已經放學了,白天沒來上課的陳江忽然很奇怪地來到學校,四處看了看,好像很留戀的樣子,當時他覺得不正常,但也沒有問什麼,誰知第二天早上就得到他服農藥自殺的消息,當時真的不敢相信。

無獨有偶,據中新社2002年6月10日消息,悉尼一名中國留學生疑因學習壓力過大至疲勞過度而猝死。據傳媒報道,二十五歲的新南威爾士大學會計碩士生穆曉龍,六月二日早上被室友發現倒斃於浴室之中。初步估計是由於學習壓力過大,疲勞過度,沐浴時摔倒窒息。來自中國陝西省的穆曉龍,身高一米八五,體格健壯,到澳大利亞剛半年。他來澳後一直生活艱苦,學習用功。

每當提及曉龍,其父母泣不成聲,淚流滿麵。兒子的意外猶如晴天霹靂,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打擊。孝順懂事的曉龍是他們全部的心血,二十五年的養育,千方百計供曉龍出國留學的艱辛,望子成龍的期望一切都成了泡影。

在日本,高中生如果考不到優異的成績,就進不了著名的大專學府。許多學生麵對茫茫前途、渺渺人生,在十分無奈的情況之下,終於自殺,甚至集體自殺。小學教育是中學教育的基礎。近年來,日本連小學生也會自殺。這是因為這些考不到優秀成績,卻有獨到眼光的好孩子,居然都能早早就看透了自己的錦繡前程,已經被學業所誤,於是小小年紀就了無生趣,便提早自殺。

2001年,有個小學六年級畢業生,會考及格,可是進不了她第一選擇的著名中學。她竟擅自改了成績單以欺騙父母。過後又自覺紙是包不住火的,於是在惶恐的當兒,跳樓自殺,死時隻有12歲。另外還有一位想跳樓自殺的小學生,卻並非成績不好。她在小四分流考試的時候,成績非常優異。升上小五之後,成績仍舊優異,隻是不如小四時那麼優異,她因此自萌短見。聽說她在跳樓的那個清晨,吃飯時曾問過她家的女傭:“我可以不再去上學嗎?”女傭叫她去問父母,而當時她的父母還在主人房裏酣睡。她提了書包,走到走廊,就從五樓躍下,當場死於非命,死時隻有10歲。

日本的小學生自殺,是因為學業成績不好。我們這裏的小學生自殺,卻是會考及格,有的成績還相當優異。而自殺的原因,隻是進不了名校,隻是今年成績的優異不比去年。終於就以10至12歲的小小年紀,了卻一生。

以一般常理來說,青春少年,是一生的黃金階段,應該是單純樸實、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是人之一生最幸福的歲月,我們曾將之譽為“不知天高地厚”。而讀書,也是人一生之中一件最快樂的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天塌下來有父母為他們頂住,又有什麼事讓他們承受不了,而去尋短見呢?如果因無知、任性模仿電視、電影情節,那真是又悲哀又無奈的事。

到底是誰在背後,剝奪了他們一生之中最幸福和最快樂的歲月呢?都是學習壓力惹的禍。

現在一部分學生反映學習壓力太大,父母對自己要求過高,怕自己實現不了而讓父母失望,也怕自己因考不過別人、考不上好學校而丟臉。在這種心態下去學習,就難免做出一些出軌的事情。

現在的中小學生確實麵臨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各種壓力,素質教育已經搞了很多年,但考試製度導致實際實行的還是應試教育,在這種考試製度的外部條件短期不會改變的情況下,學生隻能通過調節自身的心理來適應這種客觀條件。除了以一個很好的心態去學習,把學習當成快樂的事情外,還要知道自己是為自己活著,不是為別人活著。同時家長要積極和校方、孩子溝通,多進行交流,多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要正確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因為一次考了好成績就認為應該是那個分數,因為一次分數的高低可能有很多原因,同時克服虛榮心,不要拿小孩的成績互相攀比,那樣會增加小孩的心理壓力。

壓力,我想隻要活著,每個人都會有。造成壓力的因素也可以是千種萬種的,如果整天把壓力當口頭禪掛在嘴邊,反而增加壓力。學習抗拒壓力、化解壓力,才是自我解救之道。兒童、青少年,在這一方麵,是需要成年人多一些扶持的,其中尤其注意,解壓的工作不能完全推給社會工作者、義工;家庭成員,親友師長都有責任行此義務。

如果能夠為身旁的人提供疏導壓力的管道,花一點時間跟有壓力的人溝通,借出耳朵,傾聽一下他們的心聲,表示同理與同情,再進行適當的勸解,相信有些不幸的事件與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有些青少年、兒童仗著父母親的寵愛,動輒要死要活,迫使父母親依從他們,以達到目的。這種現象,與孩子人數少、父母親過度溺愛與放縱孩子有關係。我認為環境過於安逸的人,承受壓力的能力相對會削弱,溫室裏的小花更不必說。家長們若想幫助孩子們解壓,除了深入了解孩子的實在的能力之外,也應該向他們灌輸正確的生命觀與價值觀,為他們抗拒壓力加強能力。

分數到底有多重要?

《聯合早報》報道了這樣一則故事,很耐人尋味。講的是新加坡一少年與他家人到移民與登記局辦手續的事情。到詢問處登記後,有關人員叫他們先到某個房間驗血型。放眼觀望,都是來自不同學校的男女學生,年齡相仿,應該都是中三學生,大家都很有秩序地耐心等候。拿到“成績”的人,表情都不同,有人歡樂有人愁,我心裏猶疑:又不是考試成績,何必在乎?少年的母親開玩笑地問兒子:“你希望自己是什麼血型?”“當然是A型,而且是A+。”少年毫不猶豫地說。少年的母親是B型,父親是A型,兒子希望自己是A型,少年的母親心想大概他比較崇拜爸爸吧,於是發出會心一笑。

不久輪到他們了。工作人員很熟練地在少年的手指頭抽了少許血,分別滴在畫上A、B、AB和O不同欄的板上,然後在上麵磨啊磨。少年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很快的,其中O型那一欄起了變化,跟著工作人員在紙上寫上“O+”。“不錯啊!O型的人很偉大,可以把血捐給任何人。”踏出驗血室,少年的母親隻顧著講話,沒有注意到兒子的臉色也像那塊驗血板一樣起了變化,他悶悶不樂,神情木然,她忍不住問:“你怎麼啦?O型不好嗎?”少年哭喪著臉說:“我不要O型,我們班上很多同學都是A型,我每個科目都是A等,‘O’多難看呀!將來我讀JC,拿到‘O’就別想進大學了。”她拍拍少年的肩膀,笑著說:“傻孩子,這是血型啊,又不是成績。”少年突然轉過頭,一臉正經地說:“媽咪,我要換血,讓它變成‘A’,可以嗎?”

看重成績、視分數為命根現在是學生的一種普遍心態,就像一種病毒,在青年學生中廣為傳播。

小學六年級學生剛剛,因為一次外語考試得了93分而哭了5次。他能得93分,其實還是在自己的水平內,沒有必要那麼傷心。原因在上一次外語考試中,這名學生得了98分,是全班最高分,他很自豪,並下決心要當“第一高手”,衛冕冠軍寶座。由於目標定得高,結果爬得高跌得重,掉了5分,就傷心欲絕。

身為一名學生,把分數看得太重,已是一種迷失,分明是“分數中毒”。爭第一、奪高分,是學生學習的目標嗎?

其實,“分數中毒”的不止是學生和家長,教師、校長、學校也已迷失其中。這名學生說他的外語老師為了他們的分數下跌,狠狠地把他們訓了一頓,罵哭了不少學生。他總愛拿另一班的最高分數和自己一班的相比。原來這次隻輸了一分,他卻耿耿於懷,分分計較。

在學生的家長看來,成績排名同樣是一場惡夢,搞得他們都暈頭轉向,壓力重重。最辛苦的還是那些被擠得飽飽的“小鴨子”,還得為了測驗分數的落差苦惱和哭泣。

不要成為“分數主義者”。

而且,我們還應記住一點:世界上除了你,永遠還有別人!

是我太笨了嗎?

望子成龍是中國家長的普遍心態,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好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出國深造、一舉成名……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功課好,分數高,力爭三好;有些家長期望孩子有所特長,能在數學競賽中獲獎,能在英語、鋼琴、體育、書法大賽中獲獎,等等。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值很高很高,而且居高不下。

長此以往,孩子們不禁對自己產生疑惑:“是我太笨了嗎?為什麼我老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我真沒有用,我真是太笨了!”孩子們痛苦著,深深地自責著。

家長對孩子有一定要求,應該。不過,如果對孩子要求過高、過大,就很容易期望落空,使孩子的自信心受挫,自己也失望很多。

現今的父母,即使自己回想童年,看看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和成就,並不完全信服“成績掛帥優秀論”,但在和左鄰右舍、同事親戚做個比較,相互交換了一些“成績遜色,就會如此如此”的“真實”寫照後,還是不會冒險地違反“成績掛帥”的社會價值觀。

有一些孩子的父母更是“輸不起”,也深怕自己一時“反叛”社會價值,而“害”了孩子。其結果便是我們今天普遍見到追求分數,80分不夠好,要90多分、100分,才感覺臉上有些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