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人性從眾,終讓你失去本色
引言
人格麵具是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礎,人格麵具的產生不僅僅是為了認識社會,更是為了尋求社會認同。從眾也是人格麵具中的一具,它指人們在生活中,會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進而作出判斷、形成印象化的心理,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眾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卻可以被人們很好地利用為為自己服務的工具,也就是說它能夠更好地用在影響人的環節中。
第一節人性從眾大揭秘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心理學家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誌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生活中有不少從眾的人,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某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熱,從而達到目的。生活中也確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會引起轟動效應,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許多情況是人為的宣傳、渲染而引起大眾關注的。常常是輿論一“炒”,人們就易跟著“熱”。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道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
不加分析地“順從”某種宣傳效應,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從眾”行為,以至發展到“盲從”,這已經是不健康的心態了。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從眾,以免上當受騙,方為健康的心理。
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於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叫做從眾行為。
從眾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
大街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本不是什麼大事,結果,人越來越多,最後連交通也堵塞了。後麵的人停了腳步,也抬頭向人群裏觀望……
一個人突然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鍾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通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兩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向東!”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看來,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造成人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在群體中,由於個體不願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而當他的行為、態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卻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從眾源於一種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成員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
一位名叫福爾頓的物理學家,由於研究工作的需要,測量出固體氦的熱傳導度。他運用的是新的測量方法,測出的結果比按傳統理論計算的數字高出500倍。福爾頓感到這個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難免會被人視為故意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所以他就沒有聲張。沒過多久,美國的一位年輕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也測出了固體氦的熱傳導度,測出的結果同福爾頓測出的完全一樣。這位年輕科學家公布了自己的測量結果以後,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福爾頓聽說後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寫道:如果當時我摘掉名為“習慣”的帽子,而戴上“創新”的帽子,那個年輕人就絕不可能搶走我的榮譽。福爾頓的所謂“習慣的帽子”就是一種“從眾心理”。
不同類型的人,從眾行為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女性從眾多於男性;性格內向、自卑感的人多於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齡小的人多於年齡大的人;社會閱曆淺的人多於社會閱曆豐富的人。
從眾行為表現在方方麵麵,工作中、生活中、學習中,都有所表現。我們了解人的從眾心理,並恰當地處理其行為,是很有意義的。有的領導意見本是錯誤的,有些員工由於懼怕反對而對自己今後不利,而違心地投了讚成票,結果後麵的人都跟著投了讚成票。如果這時,你能堅持住,是會對單位今後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師的一個解題方法本來不是最佳的,由於很多學生不反對,而導致絕大部分學生效仿老師的那種解題方法。如果你這時能提出自己比老師的方法更好的解題方法,那不是會使很多學生少走彎路嗎?
在自然,生活中,我們要揚“從眾”的積極麵,避“從眾”的消極麵,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問題,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判斷能夠正確,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凡事或都“從眾”或都“反從眾”都是要不得的。
在客現存在的公理與事實麵前,有時我們也不得不“從眾”。如“母雞會下蛋,公雞不會下蛋”——這個眾人承認的常識,誰能不從呢?在日常交往中,點頭意味著肯定,搖頭意味著否定,而這種肯定與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當你到該地時,若不“入鄉隨俗”,往往寸步難行。因此,對“從眾”這一社會心理和行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認為“從眾”就是無主見,“牆上一棵草,風吹一邊倒”。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動為前提的從眾,勢必使你的獨特失去價值。一味從眾便意味著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拋卻了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盲目從眾意味著我們丟失了以個體色彩的思維和行動編織的草帽,在喧嘩與騷動中麻木自己。擺脫從眾的盲目色彩,用獨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腳印使自己主動融入集體的行列,這樣,你將擁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第二節失去了個性,你的魅力就等於零
每一片樹葉都有正反兩麵,平滑光潔的正麵迎著太陽,吸吮陽光雨露,使樹木煥發勃勃生機,欣欣向榮。其實人也一樣,人生有陽麵和陰麵,不要總是向著陰麵悲觀歎息,隻要轉過身來,肯定自己,我們將手握陽光麵對一個嶄新的光輝燦爛的世界。
有一個小男孩,他剛出生就被父母遺棄了,一直生活在孤兒院裏。他非常悲觀,總是無精打采地問院長:“院長,活著究竟有什麼意思呢?”院長總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長交給小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這塊石頭到菜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第二天,小男孩就拿著石頭來到市場上,找了一個角落蹲下來。過了沒多久,就有不少人對他的石頭感興趣,第一個人說:“小孩,3個金幣賣不賣?”
另一個人則說:“我出5個金幣!”第三個人大喊:“賣給我,我願意出10個金幣!”價錢越抬越高,小男孩其實已經動心了,10個金幣對他來說是多大的一筆財富啊!可是,小男孩牢牢記著院長的話,怎麼也不肯賣。
回來後,小男孩興奮地向院長報告了今天的遭遇,院長說:“明天你再拿到黃金市場去賣。”
第三天,在黃金市場上,有人竟然肯出比昨天高10倍的價錢來買這塊石頭。小男孩還是沒有賣。
第四天,院長叫小男孩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又長了10倍,更由於小男孩怎麼都不肯賣,一傳十,十傳百,竟被傳揚為“稀世珍寶”。
最後,小男孩興衝衝地捧著石頭回到孤兒院,把這一切都告訴了院長,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它隻是很普通的一塊石頭啊!”這回院長沒有笑,他望著孩子慢慢說道:“孩子,其實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這塊不起眼的石頭,僅僅由於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竟被傳為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嗎?隻要你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你活著就是有價值的啊。”
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各有各的優點,缺點。這叫個性!如果所有人的優缺點都一樣,那世界就沒有了生機。所以如果你有自己的特點,就不要隨意為了誰改掉它,哪怕對方認為這不好,也不要改。否則你就不是你了。
一個企業、一個部門,都有它的文化。如果你不能融入這個文化,就不能為大家所接受,必然帶來很多摩擦、遇到很大阻力。但是,我們又都是獨立的、完整的人,不應該成為別人的複製品。因此,保持自己的特色也是非常必要的。
生活中一味的模仿之所以不可為。原因之一就是它抹殺了個性。同為名山,華山險;泰山雄;黃山奇;峨眉秀。這就是不同的個性。
山如此,人亦然。而生活之中,適當地改變自己的個性並不是為了趕時髦,而是為了自我的完善,恰恰在這點上,有一些人常常本末倒置。畫家的個性揮灑在作品的線條裏,詩人的個性傾注於作品的感情裏。音樂家的個性融在作品旋律裏。不過,有時大多數人欣賞的個性,卻不被所有的欣賞。保持自身的個性和尊重別人的個性同樣重要。不能保持自身的個性是一種“懦弱”,不能尊重別人的個性是一種“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