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性貪婪,終讓你一貧如洗
引言
有些時候,得不到的原因不是你沒努力,而是你的心放得太大,來不及收網。“飛蛾性趨炎,見火不見我”,貪婪之徒終究不會有好的下場。一心隻想著不擇手段弄錢的人,始終隻是一個非常可憐的怪物。他們很可能因貪心不足而竹籃打水一場空。
貪婪的人總是戴著一副追求美好的麵具。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實在數不勝數,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其實欲望太多,反而會成了累贅。還有什麼比擁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讓自己充實滿足呢?選擇淡泊,拋棄貪婪吧!
第一節人性貪婪大揭秘
貪婪是什麼?貪婪是不斷加速的欲求生起,對於外界事物的想要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但是靜下來的時候,反觀內心,滿足感很少。這是種靜不下來的人,靜不下來的心態。
掙錢對於某些人來說,也有類似的特點。錢越掙越多,帶有貪婪心態的人,就可能對錢所能買來的感覺成癮了。那一切成為了他生活中不得不有的東西。有一天他的王國塌了,雖然剩下的錢足夠他下輩子活,但他的癮令他活不下來了,就要跳樓了。
他們不是壞人,也不傻,他們是些被人性的弱點框進去的人。
很多年以前,一個富有的老人和他年輕的兒子生活在一起,兩人都非常熱愛收藏,他們擁有大量世界各國的珍貴的藝術品。一年冬天,他們的國家卷入了戰爭,年輕人毅然應征入伍。不幸的是,幾個星期後他便戰死在沙場。
聖誕節的早晨,一陣敲門聲喚醒了這位日夜思念兒子的老人。他打開房門,看見一位手裏提著大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禮。士兵向老人介紹道:“我是您兒子的戰友。我給您帶回了他一副畫像。”兒子的這幅肖像畫成了老人最為珍貴的財產,他將它掛在客廳的正中央,天天對它凝視。相比之下,他覺得家裏收藏的所有無從珍品,此時都黯然失色。
第二年春天,這位可憐的老人得了一場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據老人的遺願,他收藏的所有藝術品將在這一年聖誕節那天拿出來拍賣。這個時候終於到來了。收藏家們從世界各地聚集到拍賣現場,希望競購到慕名已久的稀世珍品。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拍賣會由一位非常普通的作品──老人兒子的肖像畫開始。拍賣師介紹了這幅畫的來曆後,向眾人征求一個拍賣底價,但是會場裏一片沉寂。
“有誰願意出價100美元買下這幅畫吧?”拍賣師問道。沒有人說話。“50美元呢?”還是沒人答應。
這時,人群中間傳來一個不耐煩的聲音:“誰會對那幅粗劣的畫像感興趣呢?快把所有的珍品展示出來吧!”
讚同聲、附和聲此起彼伏。
“不,我們必須首先拍賣這一幅,這是遺囑的要求。”拍賣師堅決地說。
“誰願意買下這幅肖像?”過了很久,拍賣師再一次問道。
“10美元你會賣嗎?因為我身上隻有這麼多錢……”在後排的走道上,老人家裏的一個清潔工十分難為情地問道。
不少人扭過頭看他,臉上露出不屑的神色。
“還有沒有人願意出更高的價錢?”拍賣師大聲問道。
沒有人回應。拍賣師掃視了一眼拍賣廳,然後高聲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10美元三次!好,成交!”
拍槌重重地落了下來。頓時,拍賣廳裏的人群開始騷動起來:“現在正式拍賣可以開始了吧?”
拍賣師無聲地環顧了一下四周,鄭重地宣布:“拍賣到此結束!”
“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千裏迢迢趕來,難道是要看你拍賣一幅名不見經傳的10美元的肖像嗎?”
“不!不止這些。按照這位老人──也就是肖像中這位兒子的父親的遺囑,誰買下那幅肖像畫,”拍賣師頓了一下,遺憾地看了看眾人,“誰就可以同時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貪婪作為惡行的重要方麵,不隻局限於對金錢的欲望,對權力的渴求同樣可以喚醒內心深處貪婪的本性。貪婪人的心就像一個神秘的黑洞,無論什麼東西裝進去,都不會留下任何痕跡,而且他不斷地更新著自己內心的欲望和目標。
貪婪者內心的道德善,隨著欲望的增加而減少,而惡念則一次比一次更加卑劣。欺騙隻能謀取少量的錢財,攫取巨額財富必須施展大的陰謀,所以貪婪是惡行的催化劑。“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麵細搜求,無中覓有”,這正是一切貪婪之徒的畫象。有人認為貪婪之徒必是凶狠醜惡、無所不為之徒,這是毫無疑問的,盡管他們中的有些人戴著一付道貌岸然的假麵。
貪婪雖然可以在理性和意誌的力量下得到暫時的遏製,但終不能長久。隻有從心靈上徹底戰勝它,才能得以永恒。虛懷若穀方可無憂無慮,對需求的自足,才會遠離煩憂。
鯊魚媽媽剩下了一隻小鯊魚,他們共同生活在深海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隻小鯊魚長大了,開始和媽媽一起學習覓食,它逐漸學會了如何捕捉食物。媽媽對它說:“孩子,你長大了,應該離開我去獨自生活。”鯊魚是海底的王者,幾乎沒有任何生物能傷害,所以雖然媽媽不在小鯊魚的身邊,但還是很放心。鯊魚媽媽相信,小鯊魚已經掌握了生存技能,一定會生活的更好。
幾個月過去了,鯊魚媽媽在一個地方看見了小鯊魚,她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小鯊魚所在的海溝食物來源很豐富,它就是被魚群吸引到這裏的,小鯊魚在這裏應該變得強壯起來,可是它看上去卻好像營養不良,很疲憊。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鯊魚媽媽想。它正要過去問小鯊魚,卻看見一群大馬哈魚遊了過來,而小鯊魚也來了精神,正準備捕食。鯊魚媽媽躲在一邊,看著小鯊魚隱蔽起來,等著馬哈魚到自己能夠攻擊到的範圍。一條馬哈魚先遊過來,已經遊到了小鯊魚的嘴邊,也絲毫沒有感覺到危險。鯊魚媽媽想,這下好了,可以美餐一頓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小鯊魚一動也沒有動。
鯊魚媽媽疑惑不解,越來越多的馬哈魚聚集過來了,可是小鯊魚卻還是一動不動。他盯著遠處剩下不多的馬哈魚,這個時候小鯊魚急躁起來,凶狠地撲了過去,可是距離太遠,馬哈魚們輕鬆擺脫了追擊。鯊魚媽媽追上小鯊魚問:“為什麼不在馬哈魚在你嘴邊的時候吃掉它們?”小鯊魚覺得很有道理地說:“媽媽,難道您沒看出來,後麵還有很多嗎?”
鯊魚媽媽語重心長地搖搖頭說:“事情不是這樣的,誰的欲望都是無法滿足的,但機會卻不是總有。貪婪從來不會給你更多,甚至將你的一切都奪走。”
其實人又何嚐不是這樣,有些時候,得不到的原因不是你沒努力,而是你的心放得太大,來不及收網。“飛蛾性趨炎,見火不見我”,貪婪之徒終究不會有好的下場。
寒不改葉綠,暖不爭花紅,富不行無義,貧不起貪心。無論在任何場合,隻要有能力,就應該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愛心。永遠不要期望意外的回報,如果有了這樣的欲望,我們獻出的就不是愛心,而是貪婪。貪婪往往是禍患的根源,那些因貪圖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東西丟棄的人,是愚蠢的。欲望是人前進的動力。但是,欲望發展至貪婪成性,就會在欲望中沉淪,迷失方向,走向絕處。而對於我們來說,能懷一顆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對他人寬容,對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
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實在數不勝數,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其實欲望太多,反而會成了累贅。還有什麼比擁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讓自己充實滿足呢?選擇淡泊,拋棄貪婪吧!
第二節不遏貪念,你將一貧如洗
自古修道之人皆“安貧樂道”。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現今物欲橫流的時代,古風不再,“財富”成為衡量其社會價值的標的,甚至七、八十歲還想“貪”得大錢,殊不知這錢賺來給誰花?這種物質價值觀,助長了年青一代的“貪”念。人皆知“貧”之為苦,而不查“貪”念作祟;人皆以“富”為榮,而忘卻以修“德”為尚,去古人遠矣。
“貪”與“貧”是一念之間,亦是一線之隔。因為兩個字有因果關係,所以是一念之間;而且文字結構又相近,所以是一線之隔。從字麵上觀之,“貪”字拆解開來是“今”與“貝”,今者今日,貝者財富,所謂今日之財,所謂短利,亦即隻見短期利益而擴大其貪婪部位,使其所能承受之風險無限擴大,最後則以“貧”收場。“貧”者何也?是“分”與“貝”之合體,亦即與財分離,無財是謂“貧”。
在金融行業常常可以見識到許多因“貪”而“貧”的鮮明例子。大約在五、六年前,當全球股市在萬點之際,有個人,在短短兩年之內,在資本市場累積了兩千多萬的財富,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就賺取了許多中產階級二、三十年的積蓄,何等風光!本想收手,好好享受一番,但卻因心起“貪”念,於是擴大信用將資金投入股市,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前番資金化為烏有,反而因信用擴張而負債。短短兩年內經曆了這麼一場財富的繁華春夢,其心情之波動,感觸之深,從此不再涉足股市,回歸平淡。
不知有多少人曾經曆過那種日子,因為“貪”念起,想快速致富,一天輸贏幾十萬元,甚至覺得工作的薪水微不足道。其實這就是對世間的“利”看不透,想一夕致富,甚而扭曲了工作的價值觀及人生的態度,從中我們能明白一個道理:人的命是天定的,甚至其財富也是天定的,其不定的也就是“貪”財這麼一個心。一個人隻要盡其在我,努力做好本分,這天定的財富是誰也拿不走的,反而會“多勞多得”。其實到這個時候,向往財富的心,已經看淡了,日子反而踏實,財富也自然會在穩定中聚積。快速致富,隻是一個“貪”念作祟,與“賭”無異,其過程是心驚膽戰、患得患失、情緒波動;其結果常是血本無歸、一貧如洗、性格大變。
中國古語“人有旦夕禍福”用以形容六合彩再恰當不過,那真是彈指一揮的瞬間,昨日一貧如洗的你,搖身成為巨富。昔日馬克·吐溫小說《百萬英鎊》中窮光棍的傳奇,如今已變成確鑿現實。
1994年聖誕前夕推出的發財遊戲——六合彩是英國政府獻給人民最好的聖誕禮物。像英國這樣由政府大肆鼓吹、全國統一組織、每周固定的全民總動員博彩,在世界上算是規模最為龐大的一家。故被戲稱為英國政府鼓動的全民賭博熱潮。誰能料想世人印象中傳統意識濃厚、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人,購買彩票的狂熱同樣爭先恐後。60%的成年人平均每人每周支出3。3英鎊彩票費,單每個周末全英共下的投注就高達6000萬英鎊,幾乎所有人都是屢敗屢戰樂此不疲,現今英人投在六合彩上的花費已超過300億英鎊。彩票主辦公司公布的資料顯示,英人最熱衷將彩票置於枕頭下,人在財在,或精心將彩票壓在《聖經》裏期冀上帝顯靈。不是嗎,六合彩舉辦9年來,每星期總能造就數個大彩中獎者,至今共出爐了700多位幸運的百萬富翁,人們都夢想自己將會成為其中一員。同時圍繞著六合彩誕生的悲喜劇,始終是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