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門客(2 / 2)

門客之中也有高蹈者,如“義不帝秦”的魯仲連,以死報“知己”別無所求的侯嬴,洞明世道人心不戀權位的張良等等。但這樣的高士與智者在門客中是鳳毛麟角,對於門客文化則是異數。

其實,在薑軍看來,不管是哪個時代,其實也都差不多,隻不過就看你看問題的角度而已。

“門客”概念,廣義而言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的各個階級、階層出身的人,除了生來就注定高踞天下至尊寶座的那一個。因為在李著的定義中,“門客”的人生目標是求富貴、取尊榮、建不朽之功業,他們的路徑是通過依附某個主子,將自身“工具化”,達成豢養與被豢養的關係。“至聖先師”孔夫子亦不免時時露出門客相。他並不諱言自己“三日無君”便惶惶不安的焦慮,乃至奔波於列國被人嘲笑為喪家之犬。陳涉躬耕壟畝,素有鴻鵠之誌,揭竿而起時鼓動跟從者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羽、劉邦見秦始皇出巡儀仗,歎“大丈夫當如是”,有“取而代”之心;但他們舉事之初,都必得充當“門客”(客將),陳涉以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起兵,項羽、劉邦扯起楚懷王的旗號。他們是自覺將自己擺在門下客位的。當然,這並不妨礙他們羽翼豐滿時反客為主,奪取最高權力。楚公子春申君的門客李園、秦朝大太監趙高,就是以陰謀手段反客為主的成功範例。

在春秋戰國這一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士階層日益壯大,他們為了所依附的階級與統治集團的利益,四處奔走爭鳴,以辨力為雄。各諸侯國在爭霸過程中認識到:國力、軍隊固然重要,政治攻勢與外交鬥爭也是爭霸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正是在這種社會形勢下士階層中一批又一批的遊說策士應運而生了。尤其在商鞅變法之後,西方的秦國崛起,日益成為山東六國的威脅。六國企圖聯合抗秦,而秦國則利用六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從而分化瓦解他們,這便形成了長達百年的“合縱”“連橫”鬥爭。謀臣策士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中大顯身手。他們大多們有一定的政治主張,往往為個人的功名利祿,朝秦暮楚,見風使舵;但他們熟諳縱橫之術,憑借機謀智慧、口才辭令,四處奔走遊說,周旋於政治集團之間,為諸侯征城、掠地、殺人、滅國出奇謀劃妙策。張儀、蘇秦、陳軫等人就是他們的典型代表。

天下人為帝王服務,那自不必多說,那是徹徹底底的建立在強權的基礎上,當然也有俸祿、功名等。

雇傭關係算不算卻不說,這個問題太傷人了。

金錢投資是所謂小人喻於利,而感情投資則是君子喻於利。

總而言之,就如薑三爺所說,效忠主上就不會太多顧忌君王,也就少了絕對的大義。雖然可能還是正氣淩然,但是卻難免有所缺憾。

就如春秋時期,若說正統的君國天下而言,天下乃是大周之天下,但是當時那種情況,誰去為大周效力?

在這種狀態下,愚忠大周的人,才是真正的浩然正氣威淩天下,相對來說,別人雖然有什麼良禽擇木而棲、天下乃百姓之天下,大周民心盡失之類的話,但是歸根究底,他的心底裏難道沒有漏洞?

若是真如你說的這般大義淩然,難道就需要推翻大周?入仕大周,力挽狂瀾,隻手補天才是真正大義所在。

所以說,按照薑軍的理解,這就是所謂的大義、忠義到現在流行的那句哥們義氣之間的差別了。

義之所向,最重要的是對百姓對國對家的忠義,家人、兄弟、好友之間義氣,乃是激發大家共同前進的動力,而不是相互包庇的借口,所以才有所謂‘大義滅親’,而自私者固然稱之為愚忠。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薑軍沒什麼話說,不過真要他大義滅親,還是有點困難的。關鍵還是看自身的覺悟,心有大義,才稱之為大義。若是賣友求榮,報上大義滅親的外套,豈不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