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論道!(1 / 2)

鄒衍的這種學說為齊閔王稱東帝,燕昭王稱北帝奠定了理論基礎,因而受到他們的禮遇和重用是不難理解的。這種學說後來被秦始皇接了去,為他的稱帝及其統治服務。

之所以要說這麼多陰陽學派,是因為陰陽學派的創始人鄒衍就是齊國人士,陰陽學派的創立也受到稷下學宮很大的影響。

可以說,大齊對於陰陽家的掌控絕對是最高的,技術等方麵也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

雖然鄒衍也不是一直呆在齊國,陰陽家的理念也是各國流傳的,但是相對來說,鄒衍的活動不似孔子周遊列國等那麼頻繁。

人們常說,治理天下,表麵上是一套儒家仁義,背後卻是一套法家法製,法治天下乃是社會安定的根本所在,非常重要的一門學問。

稷下法家學派是管仲學派的組成部分,它把管仲的禮法並舉的法治思想繼承下來並進行了闡發,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法治思想。

說白了,法家理念就是為了管製天下,理所當然的,無論是稷下先生還是稷下學士,在這方麵有所成就的,自然會被引入大齊朝廷,如此一來,和管仲治理天下的思想融合也是理所當然的。

稷下法家學派主要以闡發管仲的法治思想為務。管仲是法家的先驅,對後世法家都有影響。管仲的法治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治國稱霸的具體措施和政治實踐之中。

稷下法家學派把管仲的禮法並舉的法治思想加以繼承、闡發,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法治思想。稷下法家重視刑罰的作用,但並不把刑罰作為目的,而是作為達到“以有刑至無刑”的一種手段。稷下法家提倡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執法公正,主張德刑相輔,法教統一,反對嚴刑峻法。

如果說法家的存在是治理國家所需要的話,那麼對於平民們來說,追求和平,沒有戰爭更是非常重要的,而體現這一理念的最著名的就是‘兼愛非攻’的墨家思想。

宋鈃以救世為已任,提出了一係列治理社會主張,“情*欲固寡”說,則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論根據。所謂“情*欲固寡”,是認為人生而少欲,這是人的本性,貪欲、多欲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宋鈃之所以宣揚欲寡說,其目的是要統治者克服私欲,結束相互攻伐征戰,減輕勞動人民負擔。因之又提出“禁攻寢兵”的主張,他的這些主張,反映了下層人民的意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於戰亂之中的勞動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願望。

當然,這種思想固然與墨家思想不謀而合,對於當時的時代而言,克服私欲的體現更多的就在於不要戰爭,渴望和平。

但是,如果因此就說這是宋鈃的全部思想主張,雷同於墨家的非攻思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從宋鈃的出身說來,宋鈃是典型的道家派係,如此看來,宋鈃所說的克服私欲,其實更多的不是針對一個戰爭而言,還有更深刻的意義,可以深入到整個生活,整個社會的意義。

那就是道家本身所追求的清心寡欲之說。

無疑,清心寡欲不僅僅是在淡卻權勢,不要因為無謂的發動戰場,還有在人生的各個方麵都能夠說得通,如此看來,說是墨家思想,無疑是太過狹隘了。

隻不過,因為春秋戰國的亂世爭霸是當時的主要社會矛盾,所以這個主張更多的被理解、運用在這方麵,看起來就好像是宋鈃為了抵製戰爭而創立的學說。

僅僅是看學說的外表,甚至是某些表征並不能說明什麼。

三教九流,之所以出現,是為了什麼?可以說歸根究底都是為了那句老話,‘為人民服務’。

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的思想、理論,都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好,為了人民的發展,沒有哪一個的想法是毀滅人類,歸根究底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所以,在各種階段,他們會有一些類似的表現,這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

災荒之時,不僅僅是佛家普渡眾生,也有道觀奢粥救世,但是沒有人會因此就說道家放棄了‘出塵’的念頭,變成了佛教的普渡。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避世而居。即便是如此,誰會說陶淵明不是修儒的,而是淡出紅塵的修道者?

亂世之中,三教九流哪個不是希望和平的?即便是兵家,歸根究底也是為了協助君王一統天下,從而達到天下太平的目的,因此劃分派係,豈不是大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