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找回尊嚴得戰爭.-117.凱歌齊奏[下](1 / 3)

五.找回尊嚴得戰爭.-117.凱歌齊奏[下]

京師保衛戰始於禁衛師的攻勢.可以說YF聯軍十分有眼光,對這場戰爭而言,為解放軍提供著最大助力得兩個城市無疑就是京城和安慶.可是,利弊總是共生著,YF聯軍的行動必將遭受最大阻力.安慶軍械所和西山兵工廠為這兩個城市的防禦結果增加了可觀得成功係數.

但因武器裝備來源雜亂無章,解放軍的戰術配合難免也雜亂無章.習慣,並不隻有YF聯軍吃了虧,解放軍因本身習慣問題一樣吃虧不小.特別是主力部隊與各獨立師之間.獨立師的熱情與精神決不容否定,但因訓練與裝備原因,與主力部隊配合中不斷脫節.否則,十數萬解放軍部隊不會讓YF聯軍十天裏打到京城附近.這一缺點,原來的小打小鬧並不明顯,但經此一場大戰,各部隊核心層看得越來越清楚.

退到京郊的左宗棠在十月三號的廊坊戰役中就向大書房彙報:解放軍隻需五個主力師,西山兵工廠的支持力度更大一些,絕對可以直接將YF聯軍阻在天津而不能前進.目前,我軍阻擊部隊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應該收攏精兵與先進裝備.微臣先為再奏,已進行組織了......

我回信問道:京津原有四個主力師,但第十一師失去了戰鬥力.第十與第十二師傷亡近半,與禁衛師一起隻有兩個半主力師不到,兵力是否足夠......

左宗棠再奏:雖困難重重,然不得不為.我軍精兵強器雖有不足,但YF聯軍也不敢分散進攻,同時傷亡慘重,兵力已不足六萬,可說各有優劣......

我仔細思考很久後發現,這是我的錯.

非是個人原因,而是整個清廷.二十多年來政治戰略上時戰時和的混亂,影響著軍事戰略也趨向混亂,竟然使很多決不是笨蛋得將領也不會打仗了,這種迷惘完全在於政治原因.

而全力改變這種狀況的我隻是個偽軍迷,對軍事戰略的認識遠遠不夠.把軍隊分為一線二線本身很科學,但運用上出現了重大失誤.事實令人看到,所謂二線部隊決不是侯補軍隊,而應該是一線部隊的補充.一支主力部隊,哪怕隻剩下十分之一,也應該以原番號,以老兵為基礎另組新軍.而我這偽軍迷沒將主次分清,以為在這時代,人多才是關健.

想清這些後,我再回信說明:但請左帥用權,與諸將決議即可,本王定與眾將士同甘共苦!

所以,到十月七號,解放軍已拚著增大傷亡,阻擊任務主要由訓練裝備比較統一得獨立師完成,事實上,這樣做地效果並不比一線二線部隊混雜著戰鬥差多少.各獨立師高昂得戰鬥熱情,幾乎無需任何政治動員.因為,榮譽感漸漸紮根於每個戰士心中,這種榮譽感是國家榮譽和個人榮譽相結合得.由於戰鬥損耗,獨立師將士們不定期得被各主立師選中.雖然,主力部隊的傷亡比例更高,但從最私人得想法就可解釋這一切:殘酷得戰爭中,連完全抱著事不關己態度的人都免不了完蛋,誰死誰活在哪兒都一樣.既如此,何不多幾個機會殺鬼子呢!

六個獨立師用自己的熱血使幾支主力部隊大致調整完畢,當傷亡慘重得二線部隊在京城附近轉入側翼防禦時,張樹聲指揮的禁衛師在左,鮑超統一指揮第十師和第十二師在右,於京城東向構成了比較完整得兩翼防禦.而西山兵工廠的產能雖隻有安慶軍械所的一半,但由於京城在政治軍事上的無比重要性,所生產地武器裝備幾乎不供應京津以外.所以,經過幾天緊急調集,解放軍最強防線的單位裝備質量之高,決不在YF聯軍之下.隻是因為西山兵工廠可能是吃了我好高務遠得虧,一直在發展各式大口徑火炮,因技術要求較高與技術儲備不足等等原因,使京津守軍的炮兵配置比不上三天後擊敗坎貝爾的陳玉成第八師.但不管怎麼說,所謂公平決戰最早是在京城保衛戰.

但這場公平決戰對京津解放軍而言卻是艱苦無比.一是相對裝備質量不如第八師,二是地形相對有利於YF聯軍,三是YF聯軍還有五萬多兵力,但東線解放軍主力隻有不到五萬人.而做為主攻方的YF聯軍,攻擊中的選擇麵自然比防禦方更大.而解放軍六個獨立師為了不打亂戰術層次,隻能緊緊護住京城南北兩翼,東麵防禦完全交給了主力部隊.

但這種戰況下,解放軍也有屬於己方的心理優勢.YF聯軍因固有戰術,決不能多點進攻,幾千軍隊根本經不起解放軍不惜一切得對耗.而幾萬大軍攻擊方向的整體轉移又不可能隱蔽,張樹聲和鮑超自然跟著調整.所以,YF聯軍隻要不放棄攻占京城的打算,必需與解放軍最強點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