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新官上任多煩惱(2 / 2)

為勞役者需按照官府命令完成工作,每日可獲相應錢糧。若故意偷懶者,經發現立即辭退。

最後一內容則是官府無條件為百姓提供穀種以鼓勵恢複農耕,百姓隻需登記後便可得穀種,耕種者每日可獲官府補貼部分食物,直到收成之日。而第一年秋收後需還與其七成收成給官府,而日後按情況分配,若借“官牛”耕種者則官六民四,用“私牛”耕者與官府五五分之。

這份告示一出頓時引起轟動,百姓有了收入的來源。便難以再有搶掠的想法了。而對於新法典的產生,百姓們並無多大的怨言一類,雖然次法章甚為嚴厲,可盡是有益於普通百姓。每位犯罪者皆是令百姓厭惡,百姓定不會同情罪犯,

公示發出不久,百姓們紛紛趕至府衙應征。原本周恒以為百姓中欲從軍者應該是最為多的,因為從軍者條件是最豐厚的。雖則其招收的條件亦是最為苛刻的。其次以為因為應征勞役者,出了公告之後,周恒甚至還擔心了百姓皆衝此二項而來,無人願耕種,最後導致農業不能恢複。而實際情況則與周恒料想的不一樣。結果是願領穀種為農者人數最多,其次是勞役人員,而願從軍者則是最少。

看來此時願腳踏實地者甚多,若周恒假設自己的身份也為難民,他首選定是應作勞役,既不用冒著隨時要打仗的危險,可迅速地得到糧食,待日後有機會再另行選擇,而忘記了此時的百姓都是習慣日出而作,日落歇息。春天耕作,冬天打獵。

廮陶城正在逐漸恢複秩序中,說起糧食這問題,其實是周恒出洛陽開始便一路收購而來。數量其實並不多,因為中原地區亦剛經曆戰亂。其實周恒當時並非是預料钜鹿現時的情況才準備糧食的,隻是周恒知曉於戰亂的年代糧食乃非常重要之物。故而便一路收購而來。

經過一番挑選後,周恒隻招收了五千士卒,隨即自己嫡係的千人全部提升為“伍長”,暫時已六個人為一“班”,每“班”設一“班長”負責訓練手下五人。而其實符合從軍條件之人甚大有人在,隻是周恒並無如此多的糧餉養這麼龐大的軍隊而已。

至於勞役這方麵,周恒則無論男女皆招募之,下令男性勞力伐木建房,修飾城郭等重手一些的工作。而婦女則負責輕鬆些的工作,如傳遞東西,生火造飯等等。隨後數日,臨縣的百姓亦得知此消息,便欲往廮陶靠攏而來,因為暫時隻有廮陶城才有此招募一事,而且亦隻有廮陶城內才有白米出售,故而令其人口大量集中於廮陶。

周恒發現此等問題,即可發出了招賢令“招募縣丞”。縣丞和郡丞意思差不多。輔助縣令辦事,此外便是於縣令不在時暫代縣裏事務。縣令一職由朝廷直接任命,周恒無權任命,那便唯有任免一些自己權限內可任免的官職了。百石以下的官員一律由太守直接任命,本以為可以簡單解決的周恒辦起事後才發覺此事不是想象中如此簡單,因為當時有文化之人大多乃是士族子弟,而钜鹿郡內基本已無士族豪門存在了,餘下的人大多為目不識丁的普通百姓。

故而周恒唯有降低其要求,才能勉強籌夠了各縣官員。周恒思考再三後決定再下一道命令,凡是縣丞理事斷案時必須對外公開,效仿後世的公審。如此可盡量避免誤判或者貪官受賄等事。

周恒安排好眾縣的官員後便派人繼續到洛陽一帶繼續收購糧食。雖然說現在情況已經暫時穩定下來,可周恒心裏十分清楚,如依此下去終究也不是辦法。此時的安穩不過全靠自己的資產支撐而已,此做法完全隻是飲鴆止渴,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清楚內情的人都知道,其實周恒這是在挖著自己的老底,拿著自家的錢讓別人購自家的商品。然後再去收購新商品,無限地在循壞,若照此下去,恐怕大漢首富也支撐不起啊,周恒其實已經孤注一擲了,根本沒給自己留任何退路,如果要說以前自己想退出爭霸天下的隊列,還可隱居山林。或是找一平靜無戰亂之地,好好當個富二代,大不了便是瞧住別人臉色做人而已,而現在周恒已經把自己全部身家性命都可以說投資進來了,根本就是已毫無退路了,周恒已經真正踏上了爭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