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古為今用
第254章 古為今用
盡管大家聽司馬徽說得很有道理,但這種方法前所未聞,隻有劉協站在後世領先幾千年的眼光才能看出這個方法確實很有施行的空間。比如說伊拉克這個國家,在和平年代,大家公平交易的時候,他們賣石油可是賺了無數的美元,用這些美元來發展他們自己的國家,人民生活水平曾經達到發達國家行列,軍事實力世界第三。
但是,由於他們的產業太單一,幾乎完全靠石油來支撐。當他們與美國發生矛盾,美國人蠱惑全世界對他進行經濟封鎖,不買他們的石油,也不賣生活品給他們的時候,伊拉克人就悲劇了。
這些觀點都是劉協作為一個現代人的經曆所想到的,但司馬徽怎麼會想到呢,劉協就有些奇怪了。司馬徽無經商經驗,也沒有進修過經濟學或金融方麵的專業,更沒有就職過工商部的職務,一直都在教育係統工作。以前在教育部沒成立的時候,他在襄陽城南學業堂授課,以經學大師的身份名揚天下。後來被劉協直接征召,就任教育部長,接觸都是教育方麵的事情,怎麼會第一個提出這種報複羅馬人的觀點呢?
劉協有些好奇地問道:“司馬徽,你怎麼想到這種方法的?”
“回陛下,你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因此,我對曆史比較感興趣,在一部野史傳記中,我曾看到這樣一則故事,讓我感到非常新奇。雖然隻看過一遍,影響不是很深,如果沒談到這個話題,我也想不起。但現在既然談到這個話題了,我突然就想起了這個故事,根據這則故事的啟發,我才說出了剛才那種替羅馬人發展工業,然後再摧毀他們的方法。”
在座眾人都是博覽群書之人,卻從沒聽過在古代有與經濟製裁有關的故事,也沒在任何史書上發現過這方麵的記載,於是紛紛詢問。
司馬徽整了整思路,慢慢把這個對他產生了啟發的故事講了出來。
原來,在春秋五霸時期,齊桓公想要稱霸,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一陣恐慌。迫於齊國政治高壓和軍事威脅,宋、陳、蔡、衛、鄭等國家紛紛屈服,推舉齊桓公為盟主,承認齊國在眾諸侯國中的霸主地位。不過,與齊國瀕臨、實力比較強大的魯國卻不肯屈服,與魯國交好的譚、遂等國也持反對意見。
譚、遂等國由於比較弱小,所以很快就被國富兵強的齊國消滅掉,而魯國卻不容易對付。在長勺之戰中,魯國軍隊在曹劌的指揮下,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實戰理論,出其不意的將齊國軍隊擊潰。後來,齊國雖然數次打敗魯國,但魯國依然保持著較強的軍事實力,依然充當著齊國稱霸道路上絆腳石的角色。尤其是發生在齊桓公五年的曹沫劫盟事件,不僅讓齊桓公大失顏麵,而且還被迫歸還了魯國的被占領土。
打又打不垮,勸也勸不服,魯國軟硬不吃,這讓一心稱霸的齊桓公感到鬱悶透頂,一籌莫展。齊相管仲看到這種情況,決定另辟捷徑,尋找另外的方法製服魯國。他結合當時兩國經濟方麵的實際情況,想出了一條圍繞齊紈、魯縞發動兩國經濟戰的奇計,即通過對魯國實行經濟製裁,達到讓魯國屈服的政治和外交目的。紈,是一種細致光潔的白絹,主要生產於齊國臨淄,因此有“齊紈”之稱;縞,則是一種細白的生絹,生產地主要集中在魯國曲阜,“魯縞”之名由此而來。齊、魯兩國由於相互毗鄰,所以兩國的特產經常互換,貿易往來非常頻繁。
雖然沒有21世紀係統清晰的理論,但管仲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意識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他認為,要想把魯國打敗,首先就應該把魯國的經濟基礎搞垮。為此,管仲請齊桓公帶頭穿魯縞做的衣服,命令大臣們也要穿魯縞做的衣服,於是齊國百姓也都紛紛效仿。一時間,縞服遍及齊國。與此同時,管仲下令一概禁止齊國百姓織縞,所有縞一律從國外進口。於是,魯縞供不應求,價格猛增。魯國百姓見織縞有利可圖,便主動放棄了農事,一窩蜂的織起縞來。管仲又派人貼出告示:魯國商人給齊國販來一千匹縞得三百金;販來一萬匹得三千金。這樣一來,更是給魯國的織縞熱情添加了一劑強心劑。魯國百姓見錢眼開,魯莊公也貪圖賦稅,放任全國全力織縞,不再種糧食,盤算著用賣魯縞的錢從齊國賣糧食。於是,魯國上下呈現出一片“家家紡機響,戶戶織縞忙”的紡織狂潮。如此一來,魯國原本肥沃的田地都荒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