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戰爭之神(7)
第五十八章 戰爭之神(7)
開封鄭門城樓上,嚴陣以待的晉軍看到氣焰熏天的契丹騎兵竟然開始退兵,不由歡呼震天,敲鑼打鼓,興高采烈,山呼萬歲。
看著身邊的士兵們一張張的笑臉,石重貴也想笑一笑,但他卻笑不出來,沒有人注意到,皇帝的臉色異常蒼白。剛上城頭時,雖然契丹騎兵黑雲壓城城欲摧,但石重貴的心頭是火熱的,他認為耶律德光看了回信,一定會惱羞成怒,馬上進攻,無謂地損折兵力,挫動銳氣;當看到契丹騎兵有條不紊地退兵時,石重貴的一顆心如墜冰窟,他非常清楚,耶律德光雖然很憤怒,卻識破了他的計謀,根本不上當,寧願氣勢上先輸一陣,也不給晉軍以逸待勞據城輕易破敵的機會,而石重貴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機會,需要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大量契丹人的鮮血和頭顱,告訴大部分沒有和契丹軍正麵交鋒過的晉軍,契丹人也不過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不過如此!
當麵對敵人的恥笑,被揭開今生最大的瘡疤之時,占盡上風的契丹大汗沒有怒而發兵攻城,而是很冷靜地撤兵休息。如果說,戚城之戰,石重貴領教了契丹大汗的驕橫無忌;那麼在這開封城下,石重貴則深刻領教了耶律德光霸氣十足的外表之下,極強的自製力和在重大勝利之前仍然十分清醒的頭腦,契丹大汗絕不是一個隻貪圖快意恩仇的梟雄,而是一個目光遠大,城府極深的不世出的豪傑----在石重貴的前世,有一個詞十分適合形容契丹大汗-----領袖。
隻有幾十萬人的契丹民族能夠征服漠北海東,拓地萬裏,絕非僥幸!
那麼,自已是領袖之才麼?回顧自已穿越以來的種種作為,以及紙上談兵逼反了中路軍三員大將的“功績”,石重貴隻能苦笑,自已恐怕並不能稱為“領袖”,最多算個先知吧。先知對領袖,就算有大炮助陣,誰勝誰負,還未可知,惟一可以肯定的是,穿越之後一顆勃勃的赤子之心,從未改變,如果不能救國,那就殉國,絕不投降!
當然,石重貴也不能說是一無所獲,耶律德光將書信射到西邊的鄭門城樓,而不是北邊的離皇宮更近的封丘門,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信息-----城府再深的人,都會以某種方式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
十二月二十三,除契丹騎兵繞城偵察之外,無戰事。
十二月二十四晚,李守貞,宋彥筠率複晉軍主力趕到,潘美將叛將家屬滿門抄斬的消息早已傳得沸沸揚揚,張彥澤這個連親兒子都敢殺的貨,對丟個小老婆當然全無所謂,吃得下睡得著。
李守貞,宋彥筠就不同了,大小老婆嫡出庶出的一大堆,有些還訂了親,中年喪家,當年光棍一個從軍謀富貴,現在又重新變成光棍一個,不由悲從中來,看著在開封城頭懸掛了好幾日,凍成冰塊在風中搖曳的串串人頭,兩個老軍痞血灌瞳仁,當時便要發起進攻,還是被耶律德光強令休整一天。兩人雖然咬牙切齒,對石重貴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卻也無可奈何,遂結伴在城外一百步,薄酒紙錢,哭祭家人,發誓城破之後,雞犬不留。
耶律德光很精明地沒讓同樣很疲勞的複晉軍馬上發起攻擊,讓料定契丹人糧草供應一定不充裕的石重貴心中的忌憚更深了一層,從大草原的風霜雪露中成長起來的狼王,麵對一生最大的夢想,仍然表現得不急不躁,僅憑這一點,一代雄主的心智謀略,就令人佩服。
不過,複晉軍隻是耶律德光撿來的兒子,手頭糧食也不多,經不起長時間的消耗,明天,一定是血淋淋的一天。負責把守宋門,鄭門的是劉五,劉六兩兄弟,這兩個石重貴最信任的大將,將防務又重新檢查了一遍。
十二月二十五,天剛蒙蒙亮,開封鄭門城頭遠眺軍士發現契丹軍營裏人馬開始有動靜,火光隱隱,大風送來炊煙的味道。開封軍事委員會斷定契丹人吃完飯就要發動進攻,便立即動員各門守軍也開始造飯。由於儲備充足,飯和醬菜不限量,每人還能一塊三兩左右重的豬肉。以武備生為主體的各級軍官全力以赴地鼓勵動員士兵們進行作戰準備-----供應肉食,意味著軍事委員會認為,攻城戰很快就會打響。
大約半個時辰之後,契丹軍營中號角陣陣,一隊隊騎兵如長蛇般從營門之中魚貫而出,從其人馬輕盈的狀態來看,全都是輕騎兵,距開封城牆約三百步,開始列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