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烽火燎原-第五十三章 海上對決(一)
緬甸臘戍遠征軍司令部,杜聿明的臉上全是怒氣。南疆共和國的做法讓他是氣不打一處來,憑借著部隊的戰鬥力完全可以消滅日軍部隊,可是卻保存實力,把日軍整個南方方麵軍全部的趕入緬甸北部。現在已經完全失去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的日軍。一股腦的全部進入緬甸,現在日軍的130師團已經越過薩爾溫江。131師團已經向英軍駐緬部隊發起進攻,後續的48,49師團雖然遭到了南疆軍的重創,可是戰鬥力仍然不可小視。現在四個師團的兵力完全壓向了遠征軍,讓遠征軍陷入了絕境。
還有一點的是在仰光的戰鬥中英軍部隊擅自後撤,把遠征軍的側翼完全暴露在日軍49師團的進攻之下。讓本來就危機四伏的遠征軍更加的危險。
如果繼續戰鬥下去,遠征軍就可能被日軍的六個師團分割包圍,完全吃掉。可是現在已經被快速推進的日軍部隊截斷了後路,滇緬公路已經被切斷。
軍事會議剛一開始,就陷入僵局。以孫立人為首的美國派要求全部的退入印度,而杜聿明卻堅持要退回國內。而第66軍甘麗初軍長這一派則認為應該聯係南疆共和國的國防軍和他們聯手與日軍戰鬥。
現在三派各不相讓,軍事會議變成了吵架會議。羅卓英的資曆根本就駕馭不了這些人。而且每一個都有不小的背景。現在他這個司令倒成了擺設,可是總指揮美國將軍史迪威並不在,英國軍隊的司令哈羅德亞曆山大也隨英軍撤到了曼德勒。
唐曉可不管這些,對於齊天龍要求他一定要保住遠征軍十萬士兵的生命,他不以為然。在如何對待國民政府這一點上,唐曉和齊天龍意見相左。在唐曉看來為了長遠的利益必須犧牲眼前的利益,哪怕做出重大的犧牲也在所不惜。
對把生命看得高於一切的齊天龍來說寧可放棄一些利益也不想損失過多的生命。兩個人的分歧最初產生在如何對待地主的問題上,到後來在對待國民政府這一點上都沒有達成過一致意見。
齊天龍同意唐曉的戰略部署,把日軍趕到緬甸去對付那裏的英國軍隊,迫使英國答應鐵血和南疆共和國提出的條件。隻是有一個前提,他不想看到十萬遠征軍喪命在野人山。所以告訴唐曉,必須是在保證遠征軍正常撤退的情況下才能辦好。可是在這一點上唐曉並沒有聽齊天龍的,而是把六個師團的鬼子全部趕向了緬甸,在緬甸不光是英軍,還有十萬遠征軍。
西村琢磨現在已經多少明白一點唐曉的計劃,他現在琢磨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他不再顧忌後麵的南疆國防軍,而是把兵力全部投入緬甸,兩個師團在曼德勒包圍了五萬英軍。四個師團包圍了在臘戍和仰光的十萬中國遠征軍。
現在要是憑借著兩個軍的南疆國防軍救出這些部隊顯然是不可能的。對於唐曉的這一做法。齊天龍在失望之餘也有了一絲怒氣。他能容忍別人有野心,有權利欲望。但是前提是不能損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唐曉想在東南半島自立門戶,齊天龍不管,也支持他去做,畢竟是當初說好的事情。齊天龍經過葉眉的一番說教也多少放開心胸。不再因為被唐曉牽著走而惱怒。在這次的戰略分配上,就決定按著唐曉的戰略計劃實行。因此通知盛天佑執行唐曉的計劃。
可是現在已經超出了齊天龍的底線,因此他以最快的速度組建完成第三兵團。調動劉占雲的海軍艦隊運送這些步兵在海防登陸。由第三兵團司令高建彬全權指揮緬甸戰役。設法達到唐曉的目的,但是前提是保住中國遠征軍。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不惜消滅在緬甸的日軍部隊。
唐曉聽到齊天龍的安排,他長歎一聲。他不明白齊天龍怎麼就看不透自己的安排,犧牲幾萬遠征軍,他完全可以連泰國一起並入南疆的版圖。
看到齊天龍的刻意安排,唐曉決定不再過問緬甸的軍事問題,他看的出齊天龍已經動怒。沒想到齊天龍把他為國家掙得更大領土空間的行為看成了完全是為了個人的野心。想到齊天龍對自己不信任的態度,唐曉的心情是灰色的。因此他下令部隊停止前進,轉向老撾方向。把緬甸戰局交給了高建彬。
唐曉向在整個二戰期間一直保持中立的泰國王室發出邊境勘定的照會。泰國的最高統治者阿杜德王朝八世,伽德買也是一個精明的王者,君主立憲製的實施讓資本主義席卷世界的時候,保住了王室的地位。二戰截止到今天,泰國雖然一直是英國和法國以及美國的欺壓對象,但是並不像越南和緬甸一樣徹底的淪為殖民地。還保持這相對的獨立性。因此對於日本對東南半島的入侵。聰明的伽德買國王最先和日本簽署了和平協定,保持中立。日本也需要一個可以緩衝的國家,因此沒有入侵泰國。唐曉就是因為知道這個曆史,他想把日軍逼入泰國,然後再揮兵進入泰國達到把泰國並入南疆版圖的目的。這樣就必須犧牲在緬甸的一部分中國遠征軍。可是齊天龍否定了他的意圖,讓唐曉十分的失望。立即向泰國發出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