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討逆(4)(1 / 2)

第51章、討逆(4)

劉華喝了口水,接著說:“印度的種姓製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劉華說的口幹舌燥,幾位兄弟聽的津津有味。

“大哥,您的意思是不是說,印度也和海外那幾個地方一樣,很落後、很容易打?”忽必烈問道。

“此言差矣,為兄什麼時候說過這種話?”劉華又喝了一口茶,潤潤嗓子,“印度雖然四分五裂,但它和以前的漢人建立的國家一樣有悠久的曆史文化,所以文明程度比咱們蒙古高。武器裝備也不差,特別是有一種象兵,非常厲害!”

“象兵?是什麼兵?”阿裏不哥問道。

“象兵又叫戰象,是印度各國的重要武器。在戰場上主要用於衝散敵軍的陣列以及踐踏敵軍。戰象都是速度快而且好鬥的公象。大約2300年前,印度各國就開始驅使象上戰場。大約同時,漢人的商朝也將象編入軍隊,但後來棲息於黃河流域的象死光了,就再沒有戰象的記載。所以現在象棋裏邊有車、馬、象之類的棋子。”

“大哥,那象兵長什麼樣子?”忽都問道。

“大哥,上次我攻打大理國,在雲南見過象,那玩意身體巨大,鼻子很長,還有獠牙。但是,沒見過象兵,不知道戰力如何?”忽必烈說道。

“因為象皮很厚,不怕刀槍、弓箭,所以象兵的戰鬥力很強。當年波斯帝國與亞曆山大皇帝的高加米拉會戰,布置在波斯軍隊陣列中央的十五頭戰象給馬其頓軍帶來極大的震撼。以致亞曆山大在會戰前夜感到有必要為此向恐懼之神獻祭。征服波斯後,亞曆山大認可了戰象的使用,並將一隊戰象編入自己的軍隊。五年後,攻入印度的亞曆山大在與皮魯斯的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中,已經知道如何對付戰象了。當時統治旁遮普和巴基斯坦的皮魯斯在此會戰中投入了八十五頭戰象,形成對亞曆山大的巨大威脅,但是最終亞曆山大戰勝。後來,亞曆山大的繼業者們在戰爭中投入了數百頭來自印度的戰象。托勒密王朝的埃及人和迦太基人開始為了戰爭馴化非洲象,努米底亞人和庫什人也開始馴象。”

當時,在當代孟加拉國和印度東北部的摩揭陀國擁有六千餘頭戰象。不久之後,旃陀羅笈多擁有九千多頭戰象。這兩個巨大的數字是波斯人和希臘人使用的戰象數量望塵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