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璜智聽說沈擒龍的刀的樣子定下來了,連忙跑來看。
看到圖樣,他說:“這個能做。”
這時八路軍使用最多的是從鬼子的鐵路上扒下來的鋼軌。
徐璜智馬上取來鋼材,準備為沈擒龍打造特種軍刺。
劉貴福馬上說:“道軌含炭量低,柔韌有餘而硬度不足。如果是專門做的刀,不大規模製造,應當好好淬火。”
這時劉貴福正擔心槍管的質量由於淬火技術不過關,他考慮這個問題更多。
徐璜智馬上說:“那我給你用庫鋼做。”
庫鋼,指的是當年清朝八旗兵專用造武器的鋼材。
這種東西,清朝滅亡以後留在倉庫裏邊還很多,就流入了民間,現在已經不再生產了。
但是滿清的庫鋼鋒利卻不能耐久。
劉貴福親自負責淬火,用幾種鋼材融合使用。
一把合格的戰刀,在足夠鋒利的同時,還要具有足夠的硬度,而刀身也要有合適的強度和韌性。
這些特點的最佳體現,就是盛傳一時的抗日戰爭中的日本刀中國大刀的對決。
日本軍刀是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號稱強國的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的參戰各國中的步兵中唯一使用的算是冷兵器時代的手動的武器的。
當時日本兵仍然大量使用軍刀,而他們使用的軍刀,自然是這種赫赫有名的日本刀。
日本刀刀身很窄,但由於采用精鋼作為原料,鍛造及淬火的工藝十分精良,因而強度很高;刀刃鋒利,波浪形的刀紋清晰可見;刀鞘及護手的外形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視為珍品。
而中國軍隊在與日軍多次交戰之後,也大力提倡在每個士兵攜帶手槍和步槍之外,都要配備中國式大刀。
這種中國傳統式大刀,通體由整塊鋼鐵打造,鋼質一般;刀身特別是刀頭部分較寬,長柄末端有一圓環。
雖然中國大刀無論在鋼質,刀刃,工藝及外形上都比不上日本刀,但是中國大刀是根據實戰需要而誕生的,鋼質和工藝的要求低使得任何一個農村鐵匠都能製造。
在雙方大刀的對決中,鋒利的日本刀卻根本不敢用刀刃劈向中國大刀寬厚的刀身,必須時時躲避刀質極差,刀術上也隻會亂砍亂砸的中國不識字的士兵。
而中國士兵在砍劈時運用大刀自身重量來彌補刀刃的不足,把大刀當棍棒用,居然會砍斷精工製造的日本刀,氣得日本軍官士兵火衝頂梁,三屍神暴跳,卻又無可奈何。
由此可見,一把能夠在實戰中取勝的軍刀,在鋒利、硬度、韌性都是要有全麵的要求的。
從材質上來說,刺殺類武器對材質要求不高,隻要硬度達到一定水平即可,而劈砍類武 器則還需要高韌度,否則一架即斷。
使用不同質地的鋼材來製作刀刃和刀身就是將硬且偏脆的刃口和較軟但柔韌的刀身結合起來。
兩在高手精誠合作,終於為沈擒龍製造了他要求的特種刺刀。
這就是中國特種部隊防身軍刺的雛形。
沈擒龍握著這把鋒利的刺刀,心想,這麼鋒利的東西,給鬼子紮進去,會是什麼感覺?
不惜千金買寶刀,
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
灑去猶能化碧濤。
****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可是沈擒龍又想,有了這種好刀,自己有了好東西,要是回到部隊,讓戰友看到會怎麼樣呢?
沈擒龍也不能讓人家說自己小氣,不講義氣,於是他求人家再給自己打9把同樣的刀。
沈擒龍也知道人家是用了最好的東西給自己打的刀,其他刀也用這種材料,成本和時間可就高了。
所以沈擒龍也不強求,用鐵軌打的刀也行。
這樣,沈擒龍他們小隊的每個戰士就都有一把這樣的刀了。
這種刀樣子很怪異,沈擒龍可不保證所有人都喜歡。
那樣,他們小隊的人不要的,他就可以送給其他小隊的人了,這樣可以跟其他戰友有個交代。
當然,給李驥的必定也是那種最好的材料了。
沈擒龍急忙趕回晉察冀軍區。
他走之後不久,1940年7月底,一種中國人在現代曆史上自己設計製造的、製式化的新步槍誕生了。
劉鼎部長因為那天正是八一建軍節,就給這種步槍命名為“八一式步槍”。
據說,劉貴福設計的步槍具有非凡的意義。
二戰後步槍的演變逐步“輕型化”,經曆了馬步槍――突擊步槍――小口徑步槍,這三個階段。
“無名式馬步槍”的創新,開始了世界步槍進入“輕型化”演變和發展的新曆程。
更有實際意義的是,從此以後,中國共產黨的軍隊開始了自己製造大量武器裝備部隊、快速發展的時代。
中國特種部隊的新時代也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