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放血王(2 / 3)

徐璜智在這邊發愁,沈擒龍也知道這個東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來。

但是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還有人在等著沈擒龍,要分配給他新的任務。

沈擒龍心裏很著急。

所以沈擒龍隻好在兵工廠裏邊到處走,借著參觀的機會,排解一下自己的焦急情緒。

因為沈擒龍幫過整個三所的人的大忙,所以他到那兒都暢通無阻。

沈擒龍到了一個車間的時候,看到了一支步槍頗具特色,沈擒龍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不由得停下腳步,跟師傅們打聽起來。

原來,這就是劉貴福帶來的新槍――“無名式馬步槍”,這是讓大家研究,提意見,準備完善後為整個八路軍配備的製式武器。

聽說這是劉貴福在延安按照運動戰和遊擊戰的要求,吸取各種步槍的特長設計和製造的,在工展會上得了獎。

劉貴福當時認為,漢陽造槍太長而笨重;鞏縣造比較短;“三八大蓋”能防塵、口徑小,劍形刺刀拔刀費力,容易彎曲變形;捷克式有側麵折疊式三棱槍刺,這種槍刺拔刀省力,不易彎曲,但零件太多,機構累贅,不大實用。

結論是:步、馬槍結合,加折疊式三棱刺刀。

這種折疊式三棱刺刀,及其在拚殺中的優越性一下子吸引了沈擒龍的注意力。

沈擒龍見過日本的“四四式騎槍”,那也是參考意大利步槍上的可折疊槍刺,將35cm長的三棱刺刀安裝在槍上。

沈擒龍看到,高強度的三棱刺刀,平時折疊在槍身下方,肉搏時放開彈鍵,刺刀便敏捷地扣在槍口前。

恰在這時,劉貴福走了進來。

他看到沈擒龍麵對著他設計的步槍若有所思,就上前問道:“沈同誌,怎麼,你覺得這槍有問題?”

沈擒龍說:“我用的行動用的匕首幹了,我想要打造一把適合行動的刀,正不知道做一個什麼樣式的刀合適。我看見你的槍上用的刺刀很特別,這種刺刀,和其他的刺刀有什麼區別和好處呢?”

劉貴福說:“劉鼎部長特別強調指出,肉搏時,刺刀的操持很是重要,一定要迅速、可靠。為了適應肉搏戰的要求,我將三棱刺刀加長,刺刀斷麵設計成雙翅形,外部圓滑,不易碰撞刀刃,刺刀的折疊機構改成門扣自鎖式裝置,扣動按鍵,將刺刀甩出,立刻自動牢固地扣在槍口上。”

說著,劉貴福給沈擒龍演示了一下這種刺刀甩出來的樣子。

然後他說:“三棱形刺刀式方案,多數人都認為不美觀、太笨重。但經過反複修改、設計和試驗證明,剛度和刺入性都優於劍形,同時重量也輕於劍形。”

沈擒龍托著刺刀,大叫起來:“對了,我也要做這種刀!”

於是沈擒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要求在這種刺刀的基礎上,製造一種專門為偵察人員執行特殊任務時候使用的刀。

這個問題劉貴福還沒有想過,於是沈擒龍就給他詳細講解起來。

戰場上的戰士用的刺刀,是安裝在步槍上使用的,這種刺刀需要和槍身結合得很好,要相當結實,要有和槍身結合的各種部件。

可是沈擒龍需要的是偵察員手持的取代匕首的短刀,這就不需要有那麼多的和槍身結合的各種部件,但是卻要有足夠長的握把。

沈擒龍設計的刀全身都是血槽,極其短小,細長,簡直就是一根針。

沈擒龍解釋說:“偵察員如果要用到刀,基本就是在行刺時候使用,那麼,首先這種刀的隱蔽性要極高,要便於攜帶。其次,偵察員不是普通戰士,都是受過專門的嚴格訓練的,所以,偵察員隻要挑選目標的幾個特殊部位刺殺就行了,因此我們用的刀也就不必那麼大型化,但是要有足夠的殺傷力。”

劉貴福連連點頭。

從沈擒龍畫的圖樣上來看,這種在三棱刺刀基礎上改造的短刀,更加鋒利。

劉貴福的三棱刺刀刺入人體後,血液隨血槽排出,肌肉收縮時無法貼緊刺刀麵而不會“夾”住刺刀,這樣軍刺可以從容的從對方體內拔出從而進行下一步的動作。

三棱刺紮出的傷口,大體上是三角形的窟窿,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達到一定止血和愈合作用,這種傷口也無法包紮止合,不好做最初的應急處理,而且傷口裏麵的組織還在不停的流血。

更可怕的是,在三棱刺刀紮入人體以後,會通過放血槽迅速將空氣引入,空氣在體內形成大量的泡沫,阻塞住血管,隻需刺入人體任何部位8厘米左右就可使敵手即刻畢命。

但是沈擒龍卻說,他們要用的這種刀,隻要在體表幾個部位點擊一下就可以刺殺成功,尤其是經過特殊訓練的人員可以用“針尖”插入人體穴位,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致人於死地。

不過,劉貴福的步槍上的三棱刺刀是直接安裝在槍上的,可以折疊收起,一般不拆下來使用。

它沒有扁平的刀身,隻有三棱的刃口,隻能刺不能砍,所以說三棱刺刀除了捅人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用處。

而沈擒龍的鋼刺在接近刀把的地方卻是從三麵接近兩麵,其中一邊有刀刃,可以大致當成刀子割開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