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它創造的價值,它所帶來的長江水利工程的改變,更帶來的是對中國軍隊防空作戰能力的挑戰。
淩晨4 時13分58秒,三峽壩區附近大大小小的城市集鎮,依然沉睡的居民們被淒厲回響的防空警報聲所驚醒。驚慌失措的人們紛紛的衝出自己的房屋,衣冠不整、赤腳蓬發。
盡管人防部門不止一次的做過三峽大壩被襲擊的防空演習,盡管人們早就習慣了這尖利的警報聲,但當戰爭真正降臨在自己身邊的時候,所有人還是真實的感覺到害怕的滋味。這黎明時分響起的防空警報聲比任何一次演習時,都還要讓人感覺到淒厲。
北京航空航天指揮中心,諾大的全幅國土電子地圖前,一名老人負手而立,渾濁的目光從厚厚的鏡片玻璃後透出,直勾勾的看著全息電子監控屏幕。
若幹年後,三峽大壩附近的那些經曆過那個黎明的人們依然的記得那讓他們永生難忘的一幕,伴隨著一陣閃光,數道細細的淡綠光柱拔地而起,直刺天穹、劃破蒼芒。兩聲低沉的爆炸聲雷鳴樣的回響在空中。
‘星宿’-中國的地基高能激光反導係統,首次投入實戰,這也是世界上激光武器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投入實戰。
功率高達10兆瓦,輻射目標時間為5-20秒,最大射程為1000公裏的‘星宿’足夠將彈道導彈的彈頭燒毀的幹幹淨淨。瞬時高溫下,導彈彈頭會首先被融化變形,同時裝藥被引爆。
中國軍方在三峽大壩、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以及諸如核電站等各重大工程設施周圍都部署了‘星宿’地基高能激光反導係統。正是這種從表麵看來和天文台差不多的激光反導係統為中國人率先的打造起了一張天空護盾。
兩行濁淚從老人那布滿滄桑的麵頰滾落而下,作為‘星宿’地基高能激光反導係統的研製者之一,多少年了,幾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付出,在這一天終於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青島,一座帶有濃重歐州氣息的現代城市。 自19世紀末期德國人在此開埠以來,一百餘年間,這座膠州半島上最大的港口城市經曆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八大關留下了德國人的足跡;一戰後,狼子野心的日本人把他們的膏藥旗幟升起在嶗山之上;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大兵的戰靴又踏上了海濱的棧橋。青島,這座黃海之濱的美麗城市,寫滿了舊中國太多的恥辱。
清末年間,風雨飄搖,國家多事。“師夷之技以製夷”的口號聲中,經過多年的洋務建設,大清國在花費重金之後,也擁有了一支世紀第八、亞洲第一的強大艦隊-北洋水師。總理大臣李鴻章為了這支艦隊嘔盡了心血。為了解決艦隊駐泊問題,總理衙門下令在青島港,專門為北洋水師建造了那條有名的棧橋。
中日甲午之戰,隨著北洋水師在威海劉公島大本營內全軍覆滅,長長的棧橋也悄然的成為了曆史、成為了人們觀光的風景。
六十餘年後,從江蘇泰州白馬走出的共和國海軍把自己的戰旗緩緩升起,鮮紅的八一軍旗獵獵飛揚在苦澀的海風中,三大主力艦隊之一的北海艦隊司令部定址於此,青島海軍基地成為了長江以北最為重要的核心基地。龐大的北海艦隊背靠以青島基地為中心、旅順、煙台等海港為輻射的海軍基地群,北可拱衛京津、南則控防黃海,直接的成為年輕的中國海軍製衡韓、日海軍的重要力量。
日本人對這樣的眼中之釘、肉裏之刺怎能夠容得,青島海軍基地與三峽大壩、秦山核電站等重要國家工程一起成為日本導彈攻擊的第二打擊目標。
經過數重的攔截之後,來襲的四十七枚‘櫻花A’彈道導彈隻有唯一的一枚突破中國軍隊的‘國家導彈防禦網’與‘星宿’地基高能激光反導係統的多重攔截。
飛火流星一樣的導彈從蒼穹的盡頭穿出,裝載著大當量高爆炸藥的常規彈頭打著旋的呼嘯而下。
防空炮火密集的穿梭在黎明的天空中,淒厲的防空警報聲中,電子對抗部隊功率強大的幹擾機發射的強烈電磁幹擾甚至在城市內大大小小的信號塔台的天線上感應出淡藍色微小跳動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