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三十章、不是結局(二)(2 / 2)

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以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名義聯合發表的一份《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這是英國首相丘吉爾代表英國政府簽署的最後一份國際性文件。但這個公告仍然為日本政府以沉默的方式予以拒絕。

日本政府一方麵對《波茨坦公告》不予理睬,另一方麵又通過其駐蘇聯大使佐藤加緊與蘇聯進行交涉,期望蘇聯政府與美、英、中三國政府聯係,給予日本體麵的結束戰爭的方式。蘇聯政府已經決定對日本開戰,對佐藤的努力也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方法。佐藤大使在蘇聯外交部坐等了五天都沒有得到蘇聯政府有關人士的接見。

7月21日,在德國的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向杜魯門總統和國務卿貝臘斯繪生繪色地朗讀一份美國在國內新墨西哥州進行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目擊記。 杜魯門聽過這份報告之後大為興奮,並指定立即把這份報告交給英國首相丘吉爾看。丘吉爾看過這份報告之後,親自造訪了杜魯門。杜魯門對著剛剛進門的丘吉爾說:

“首相先生,現在所有可怕的景象都完全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對日本進行一兩次猛烈打擊之後就可以結束戰爭的景象。這看起來確實是一幅美好的景象。。。。。。另外呢,我們也不再需要俄國人了!”

在杜魯門和丘吉爾看來,使用原子彈來盡快結束戰爭這個方法是非常簡單有效的,這件事已經決定了。

(三)

1945年8月6日,兩架美國B—29戰略轟炸機飛臨日本本土的廣島上空。從遠處望去,廣島上空雲層似乎很低,投彈手肯尼思·韋上尉通過瞄準鏡可以清楚地看見整個廣島。日本防空能力幾乎已經損失殆盡,美國的飛機在日本上空已經沒有什麼威脅,日本的戰鬥機一架也沒有看到,雖然仍有零星的高射炮火從地麵向空中射擊,但隻是打在飛機下麵很遠的地方。

廣島地勢平坦,由大田川三角洲的六個細長小島組成,從三萬二千英尺高空向下看,廣島象一隻畸形的手指頭,伸入漂亮的瀨戶內海。

上午8時15分,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爆炸。兩天以後,美國的第二顆原子彈在日本長崎爆炸。兩顆原子彈造成日本兩座城市在一瞬間毀滅,數十萬人死亡。

聽到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的消息,蘇聯提前於8月8日下午對日本宣戰。蘇聯三個方麵軍共一百六十萬軍隊從三個方向向日本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發起全麵進攻,並很快突破了日軍的防線。被日本政府和軍界寄予厚望的關東軍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可以擋住蘇軍狂風暴雨般的進攻。日本軍方怎麼也沒想到,把戰爭繼續打下去的兩個最重要的依靠:阻止美軍登陸的本土決戰和80萬精銳關東軍這兩點,在中、美、英、蘇四國來說,竟然一點意義也沒有。美軍不僅不用登陸日本本土就可以毀滅日本,駐在中國東北的80萬關東軍在強大的蘇聯紅軍麵前也根本不堪一擊。鐵的事實擺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和軍方強硬人物麵前,無條件投降才是挽救日本的唯一出路。

8月11日,日本向盟國之一的美國政府提出無條件投降的要求。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向美、英、中、蘇四國正式宣布全麵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

雪峰山會戰結束兩個月後,日本帝國在全體中國人民經曆長達八年艱苦抗戰和在整個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於1945年8月15日終於宣布無條件投降。

當天,蔣介石致電日軍駐華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要求日軍派人到芷江洽降。中國政府決定用最大的陣容來完成洽降手續,讓全體中國人共同分享百年來第一次接受侵略者投降的欣悅。

國民政府之所以選擇芷江作為洽降地點有雙層意義:一是剛剛結束不久的雪峰山反擊作戰的指揮中心就在芷江,日本軍隊於4月中旬發動的這次進攻作戰的目的也是要拿下芷江。同時芷江也是令日軍損兵折將、進攻未逞的傷心之地,是中國人民從失敗轉向勝利的起點和終點。二是中國在芷江駐有裝備精良的部隊,其中新6軍兩個師已經全部從昆明空運至芷江。本來這支部隊是作為雪峰山反擊作戰預備隊使用的,但因作戰 取得勝利,新6軍沒有投入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