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我考慮了一番現駐守在鎮江的將領,我既不想再派出,也沒有太多的將領可以再派,目前的編製我想以滿足鎮江自身防衛的需求為主。
將雖不派,沐英那邊特殊戰場所需的士兵倒可以派出幾千,我想起最早期的鎮江將領楊再興和王弼,今天他們的戰功已沒有何文輝楊璟他們顯著,更不能再與薛顯等比較,不妨多加培養,我覺得並非他們自身問題,而是常遇春手下名將太多。
我把命令八百裏加急發給徐達,著令王弼單身回歸鎮江,帶領部分鎮江軍士兵前往雲南,增援沐英。
另外通知張繼鴻,組織二千經過特殊訓練的精兵,等王弼回歸後交王弼帶領前往雲南,鎮江黑夜部隊的訓練其實已經暫停,目前的士兵隻是類似的訓練,身體素質等要求並沒有很嚴格,自然戰鬥力也沒有那樣恐怖,不過我想經過這樣訓練的士兵,在雲南那種環境下作戰的效果應該還是比較明顯。
最近比較少和林大嫂馬大姐還有藍大小姐她們交流,不過鎮江既已走上正軌,也不太需要我的參與,事實上我對鎮江的施政一直參與不多,這也與我不停征戰有關,我預感近期又要北上,所以還是和她們以及小月小鑒聊了聊關於鎮江的今天和明天,可能小月有點感覺到我的離開,整個過程都是飽和熱淚,令我有點於心不忍,答應她稍後陪她回一趟柯子村,那是一條整村人被元兵屠殺得隻剩下她和廖永忠兩人的小山村,那是一個令我成為劉軍師的地方,那是一個在這個時代讓我記憶開始的地方。
不過,離別是人生的主流,我無法保證大家一生一世都在一起,我隻能用我軍事上的能力,打造一個和平的國度,起碼能讓自己主宰離別或聚合。
在我計算徐達的攻擊應該已經開始後不久,我幾乎同時接到徐達和傅友德的戰報,湯和終於到達,徐達大軍已開始向太原進發,急行軍預計五日後到達平定、壽陽,十日內到達太原,與王保保展開決戰,傅友德戰報表示已經開始展開對賀宗哲的包圍打擊,由於賀宗哲被吸引於潞州城外,既無法攻取薛顯把守之潞州城,在城外也缺乏可以依托的地形和障礙,預計三日內可以完全解決賀宗哲所部,並盡量全殲該部,不令消息回饋太原,以免王保保作出應對。
我有點奇怪,李文忠在居庸關、張興祖在北平,居然沒有任何戰報到達,莫非脫因根本沒有攻擊北平?這不太符合常理,以王保保的戰略意圖,如果他不是想實行南北兩路合擊北平,那實在犯不著主動攻擊傅友德,因為以宣府的地理來看,後方縱深更為廣闊,那怕就是留在太原,也不冒險追擊我軍到潞州強,他分明是要肅清山西我軍,以便抽身北上,難道我猜錯了他?
如果從元帝的角度來看,他封王保保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前提必定是全力收複北平,那怕放棄太原也在所不惜,而在王保保看來,山西既是他自己立命安身之所,還是他義父罕察帖木兒的封地,要他放棄山西,那幾乎不太現實,他的十萬精兵根本沒有一兵一卒離開山西,也許他很是在意元帝對他的讚賞,但他更能清晰地看到,離開山西,他將什麼事都做不到,這樣的王保保才不負名將的盛名。
換句話說,我和戰友們能夠在戰場上呼風喚雨,更多是得益於我們對古代戰爭的經驗,而非我們對戰場的參與,大兵團作戰,機械化作戰,間諜戰,我們對這些都已耳熟能詳,如果我們少了這份經驗,還有對情報工作的重視,那我不得不說明,我們與這樣古代名將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起碼,我們對士兵們的控製方麵就差別很大,象王保保這種近似宗主的領兵方式,我發覺我們就無法實行,當然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方式,軍銜製的推行,是強化了軍隊中上下級的領導功能,但也淡化單線領導,避免上級軍官無法領導非直屬下屬的情況出現,當然最大的好處是避免各地軍閥的擁兵自重,而元廷卻是各地軍閥為主,朝廷已經無法控製,象孛羅,可以帶兵進入上京控製朝堂,象王保保與關中四將的交戰,元帝都無法阻止,也許這就是遊牧民族的劣勢,起碼我不允許我的部隊出現這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