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金錢美女權力-第九十八章 劉氏教育法
聽著輕鬆的巴赫古典音樂,漫步在花團錦簇的南山小學,讓人心曠神怡。
“劉老師,我很喜歡你的狼性教育,不知你將狼性俱體的深入到同學們當中去?”
此時的劉森力尚不出名,教改實驗尚在進行中。他的主職務是少先隊輔導員,所以龍居士稱他為劉老師,而不是劉校長。龍居士是全國知名人物,億萬富翁,這樣的人突然找來,倒是叫劉森力吃了一驚。
“教育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劉森力很自信的微笑道:“這巴赫的音樂就是其中之一!”
龍居士知道,添加適當的背景音樂可以增加人的記憶能力,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教學效果。這一理論,西方早有人提出,但傳到中國來卻是最近的事。以中國一貫的遲鈍,這種在教學中添加背景音樂的作法,直到2000年之後才逐漸被人重視。但既使到了2004年之後,全國也僅少量的學校采用。而劉森力卻走到了全國的前例,率先引用。叫人不得不驚歎於他眼光獨道。
劉森力進一步解釋道:
每天學生早餐時,在“晨風音畫”節目,請音樂老師介紹中外名曲,請他們演唱中外的民歌,講音樂家的故事,我還請語文老師配樂朗誦著名的詩歌、優秀的散文。這種輕鬆而又生活化的熏陶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藝術修養,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孩子們的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漸養成的。但孩子天性好動,喜歡在同學麵前表現自己,根據這一特點,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由表演的舞台。讓學生們有個展示的地方,這進一步的激發他們的興趣和熾熱感情。
“春筍閣”是學生自己命名的小舞台,造型也是學生設計的,根據學生的要求,我們把一台嶄新的鋼琴常年擺在那裏。這“春筍閣”一開始便引人注目,每天下午上課前,學生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這裏,或彈琴、唱歌,或說相聲、演小品,或表演時裝、或變魔術、或打拳、踮足球,五花八門,各顯神通,成長出一批特能表演的“小藝術家”。
一天馬莉同學的媽媽找到我說:“我在她3歲時就買了鋼琴,可她從來就不彈,軟硬兼施也沒用。現在不知怎麼,天天玩命地彈琴,連手骨折了還要彈……”當她看到春筍閣上放置的鋼琴後,豁然明白了馬莉為什麼這樣喜歡鋼琴。
“政治課呢?如何上?”龍居士問道。
在龍居士的眼中看來,藝術這類東西,少數人懂就行了,人人都懂對國家來說反倒有害。
因為,學藝術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藝術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槍使。富國從來是要強兵,而不是強藝術。如果文藝明星一大堆,隻會讓人們沉溺於聲色之中,最終死在溫柔鄉。曆史上的南宋就是最好的例子。國破家亡之後,剩下的隻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民風懦弱的一個表現就是藝術的繁榮,藝術越是繁榮,民風就越懦弱。甚至可以這麼說,綜合國力與藝術呈反比。
藝術無論多麼繁榮,如果沒有國力作保障,那麼一切都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隻需一次小小的海浪就可以衝毀一切。不論多少精美的藝術品,都會成為侵略者的戰利品。後人要想看祖先的東西還得漂洋過海前去看。如大英博物館裏的無數中國國寶。而那些女星,不論多麼美麗都隻是敵人床上的玩俱。
想想現在,狂熱的追星族,將學雷鋒說成學謝庭鋒的90一代。為了報名參加“夢想”欄目,光一個賽區就有五萬人排著長隊。
想想韓流,卷走的無數人民幣。
想想文化極度缺乏的明星,將“弓箭”寫成“功賤”,穿上日本軍旗裝,招搖過市,但卻不知道自己穿的是日本軍旗裝的垃圾。
想想四處泛濫,毒害中國一代又一代的日本AV。
想想男生學蠱惑仔,從小混黑幫,女生不是學韓流四處扮野莽女友,就是學瓊瑤,天天哭哭滴滴……
所謂的“文藝娛樂”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勝過洪水猛獸萬倍。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誰都懂。但知道“文藝娛樂”就是這煮青蛙的溫水的人又有幾個?
政治課不上不行,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更是要弘揚。但死板的政治課又那麼的讓人討厭。學習教條化,死記硬背;理論又站不住腳,無法用來解釋種種社會現象。學生不信,上課的老師也不信。大家都在敷衍,應付考試。考完之後,課本一扔,所有的東西都丟到爪哇國去了。
不過,劉森力的回答讓龍居士大喜過望。
“中國沒有國恥日,但我校有國恥周!”劉森力道。
“九•一八”紀念日,我們把這一周定為“國恥周”,在這一周裏,“晨風音畫”係列地介紹《黃河大合唱》、《嘉陵江上》、《五月的鮮花》、《鐵蹄下的歌女》、《在太行山上》、《長城謠》等著名抗戰歌曲,並在每節課間播放,如怨如泣的歌曲深深震撼著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