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誰主蒼穹(五)(1 / 2)

第三十五章:誰主蒼穹(五)

無暇為斯瓦米的隕落而傷神,德那巴汗和他的僚機已經進入了與陌生的中國戰機的火控雷達直接接觸的距離了。這種戰機的雷達信號完全不同於此前與“方塊-A”中隊交鋒過的所有中國戰機。這種新型戰機顯然采用了中國人自己的隱身塗料,在蘇-35型戰鬥機的強大的機載雷達麵前對方始終隻是一個飄忽不定的模糊光點而已。

俄製機載雷達的優點在於功率大,“燒穿”距離大,對幹撓不敏感。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較之西方的產品而言,不夠精密。探測距離上俄製雷達絲毫不遜於西方產品,但在對目標解析度卻一直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

對目標解析度主要取決於火控機載雷達浮點運算能力,浮點運算能力越高,其對目標解析度越高,更不容易丟失目標。也就是蘇-35型戰鬥機可以通過自身的機載雷達設備探測到來襲的中國新型戰機,但是無法牢牢的捕捉到他。更不用說準確的鎖定和引導戰機上的中距離導彈有效的攻擊。

當然蘇-35型戰鬥機在RLSU -27雷達係統無法主動取得目標之時,也能由可定位雷達預警接收器(RWR)被動探測目標,還可用機首的光電探測器以及環場熱探測器進行被動探測。在近距離之內,綜合雷達、雷達預警接收器、紅外線探測器的資料可得到較精確的目標資料。

而在紅外線探測器操作範疇之外,麵對此刻距離較遠,獲目標熱源不明顯且有電磁輻射信號的中國新型戰機,蘇-35型戰鬥機隻能以預警接收器得到的對方雷達信號的方位數據來校正方位。

對麵的中國戰機已經先發製人的發射2枚霹靂-12型中距離導彈之後,德那巴汗也隻好勉強的打出2枚俄製“蝰蛇”R-77型中距離空對空導彈,但這顯然隻是一種賭運氣的攻擊模式。

當“蝰蛇”R-77型中距離空對空導彈點火發射之後,2架俄製蘇-35型戰鬥機便需要打開全部的推力,希望能憑借高超的機動性和電子對抗來擺脫死神的糾纏。但是這種考驗“人品”的事情顯然不適合德那巴汗的俄國僚機,他的蘇-35型戰機被中國人的空對空導彈無情的咬住,這個時代導彈的機動永遠優於戰鬥機,在一團耀眼的火光之中。又一架驕傲的俄羅斯戰鷹冒著濃煙,急劇的降低的高度。

德那巴汗艱難的拜托了那屬於他的死亡,喪失了大量動能的他顯然不會指望擁有遠強於蘇-35型戰鬥機的雷達和隱身性能的中國新型戰機會飛過來跟他進行生死一線的貼身格鬥。在中國人第二輪超視距打擊到來之前,他能作的隻有打開所有的發動機推力,全速脫離戰場。

而中國的新型戰機顯然並不追求極速性能,而初上戰場的飛行員似乎也已經滿足於自己此次“處女戰”的成績,並沒有加速追擊早已失去戰意的德那巴汗的意圖。

而在幾乎同一時間內,在馬六甲海峽的上空執行戰備巡邏任務的俄-印聯合“方塊-A”中隊最強的組合—隊長“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僚機“柯西金”也遭遇到另一組中國人的頂級組合。

“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駕駛的是比蘇-35型戰鬥機更為先進的俄製蘇-37型戰鬥機,雖然在其他三支由全俄羅斯飛行員組成的,命名為“黑桃A”、“紅桃A”、“金花A”的戰鬥機中隊中蘇-37型戰鬥機是標準配置,但是在“方塊-A”中隊中他們卻是唯一的兩架。

俄羅斯空軍一度認為“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根本沒有參戰的機會,更不用說會被擊落了。但是在在馬六甲海峽的上空,他們卻成為了中國空軍新型戰機的獵物。

按照西方的標準而言,蘇-35型戰鬥機僅僅是各國三代半戰機比較先進的一種,而蘇-37型戰鬥機卻是真正第四代戰機。雖然蘇-37僅是在蘇-35的基礎上加裝矢量噴管改進而成的,但是經過俄羅斯空軍卻認定蘇-37型戰鬥機已把蘇-35型的性能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