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節 義勇軍變遷(2 / 3)

黃顯聲由於抗日,成為各個民間愛國團體的精神領袖,但像這樣的民間工作,並不是黃顯聲願意做的。他是軍人,而不是政客。他不願呆黑龍江等待著鬼子進攻。他想團結東北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擊日軍。當時遼西一帶,鬼子還沒有占領,於是去了趟北平向少帥請示。隨後帶著少帥的秘密指示,返回遼西一帶,主持召開了縣公安局長會議,抽調各縣幹警補充公安部隊,整編為騎兵三個總隊,並通令全省各縣與駐錦州的省警務處聯係。

新編的騎兵總隊集中在錦州城北整訓,並和重新集結的公安部隊,在黃顯聲的指示下鎮壓了投靠日軍的張學成、淩印清兩支漢奸隊伍。鎮壓兩支漢奸隊伍後,民心大振,士氣高漲,黃顯聲又乘勢聯係遼西一帶的匪幫,曉以大義,說服他們共同抗日。(史實)

這些匪幫本來就是窮苦百姓出身,有股正義感,和黃顯聲一拍即合,同意抗日。就這樣,黃顯聲組織起人馬,舉起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的大旗,委任項青山為第一路司令,委任張海天(老北風)為第二路司令,委任蓋中華為第三路司令。(史實)

為擴大抗日武裝,黃顯聲以省警務處名義特別製訂了編委方案,規定:凡舉義抗日率武裝百人者授上尉銜,領來騎兵250人或步兵500人者當任少校營長,領來500騎兵或步兵1000人以上者當任上校團長等等。此訊一傳出來,各地愛國誌士紛紛來奔錦州,請纓抗戰。(史實)

黃顯聲的這種封官政策,便是東北義勇軍多如牛毛的原因。這些義勇軍駁雜不純,許多原本就是土匪,雖然他們也抗日,但他們抗日的原因是因為日軍侵犯了他們的地盤。隻要日軍與他們無犯,他們更多的時候卻是在禍害百姓。從前,土匪禍害百姓時,警察和東北軍還能去剿匪,現在由於有了番號,去剿匪反倒成了破壞抗戰。這些投機抗日的土匪,由於軍紀差,給義勇軍帶來了不少負麵影響。而且抗日力量並沒有增強多少,因為這些“義勇軍”,並不服從黃顯聲的統一指揮,都是各顧各的,無法形成拳頭打擊日軍。

日軍在完成了對整個東北軍事行動後,於12月初,對遼西錦州以三路兵馬進攻。少帥仍實行不抵抗的政策,下令,集結在遼西一帶的東北軍,撤入關內。黃顯聲孤軍拒敵,他給張學良發出電報,說遼西大淩河已結冰,工事堅固,如轉取攻勢,迎頭痛擊,乘沈陽日軍空虛,可乘機攻擊,收複沈陽確有把握。但張學良卻未置可否。(史實)

1932年1月2日,日軍第8師團在錦州展開三麵圍攻之勢。騎兵總隊堅持到次日淩晨,被迫且戰且退。

義勇軍耿繼周部隊,按照黃顯聲的指示,對新民展開攻擊,借以牽製日軍攻擊錦州的兵力,但仍是未能解救錦州之圍。(以上均為史實)

錦州失守後,黃顯聲對少帥更加的失望,原本有一個大好的機會,可以趁機收複沈陽的,但少帥卻無動於衷。這時又少帥下令,要黃顯聲將部隊撤往關內,並入騎兵第二旅。對少帥極為失望的黃顯聲,心想,關內有少帥的幾十萬部隊,全都按兵不動,我再去,也將成為籠子裏鳥,以後就別想再打鬼子了,於是以將士們不願離開東北為由,將騎兵總隊帶到了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