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故人 第一百二十五節 蔣委員長(1 / 2)

(一)

對於中東地區,寧丹的想法是間接通過對中東的滲透支援德國,使英美蘇的消耗更多一些。曆史上二戰的後期,1944年艾森豪威爾就認為當年可以結束歐洲戰事,但是總參謀長馬歇爾說了一句話:“不,我們還沒有為歐洲準備好足夠的麵包。”

這個話深意無窮,隻是大家沒有認真解讀而已,麵包不夠吃隻有兩個辦法,第一增加麵包數量,第二減少分麵包的人數。馬歇爾是總參謀長不是慈善家,所以他說的隻能是第二種意思。

當時德國的戰略是,向西死死頂住蘇聯,知道英美從背後過來,向他們投降!因為德國不敢讓蘇聯進入他們的國家,他們知道蘇聯人的性格,有仇必報,蘇聯人進入他們的國度之後到底過什麼,想都想的到。

戰爭是個反人類的東西,但是人就是這麼奇怪,當善良的中國人一發起善心,他們就集體認為中國人傻,於是蜂擁而上,把中國掠奪的精光,與其如此,不如我們先下手為強!

二戰之前,德國在中東的勢力和影響就像在中國的影響那樣,都超過了英法,兩伊和土耳其都與德國友好。

一戰之後的經濟危機,英法殖民者在中東被削弱,埃及等國也部分獲得獨立,為了應對殖民地人民反抗,英法把主要力量都放在殖民地,可以說二戰初英法在歐洲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殖民地牽製了英法主要的力量。

之所以英法對德國采取“綏靖政策”,不是他們軟弱,而是他們根本騰不出手來應對。1926年德國獲得國聯常任理事國地位,1932年達成與英法意美在武裝問題上平等的宣言,德國正式成為世界強國,中東國家也更傾向德國,伊朗更是吊銷英國石油公司的租讓權,英法在中東的勢力岌岌可危,中東各國謀求地區聯合的趨勢明顯。

希特勒上台之後,執行法西斯政策,建立軸心國聯合,支持日本侵略中國和疏遠中東,把戰略重心放在了歐洲,積極準備歐洲戰爭。

為了應對戰爭,英法也放寬對殖民地高壓政策,1936年英國和埃及簽訂同盟條約,隻保留監督權,中東地區各國也加強了相互合作,1937年7月土耳其、兩伊和阿富汗建立薩德巴德公約,形成地區安全機製。

所以說在1991年美國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為名進行多國部隊行動,到2001年北約入侵阿富汗,2003年北約入侵伊拉克,再到2011年北約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等等,什麼人權什麼反恐,十九世界掠奪世界的那幫人,換了一身衣服,又回來了!

和曆史上的時間一樣,1945年的3月,埃及、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門和約旦7個阿拉伯國家代表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伯國家聯盟憲章》,宣告阿盟正式成立。

有個細節,這7個國家中沒有伊朗,因為伊朗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阿拉伯國家,他認為自己是偉大的波斯帝國。

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激化了就會有戰爭,整個阿拉伯國家的邊上有一個另類,這也是為什麼霍梅尼廢除帝製建立共和國之後,伊拉克第二年就要與他開戰,而且雙方一打就是八年。

彭小文認同寧丹的一句話,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做事必須要有延續性,沒有哪一代人能夠一下子幹完子孫後代很多輩子的事情,但是中國卻偏偏喜歡這樣。

他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布局完成,讓後人接下來慢慢的把事情去推進下去。

(二)

在伊朗的布局很簡單,這個民族有非常強的獨立性,而且有他們自己的波斯夢。曆史上中國和伊朗相互沒有踏上過對方的土地,這一點雙方還應該繼續下去,寧丹也認為,世界上應該是多文明共存的,雖然有文明衝突也會引發戰爭。

石油管道的協議在中、巴、阿、伊之間達成,四方共同組建一個“石油部隊”,確保不被外界破壞四方之間的和平。

這等同於中國承認了巴基斯坦,印度非常氣憤,但是現在英國根本沒有精力過來幫忙,於是印巴分治協議提早出台,美國方麵支持賣武器給印度,中國方麵賣武器給巴基斯坦,美國提議雙方都不出兵。

這個時候蔣介石坐不住了,寧丹的一係列舉動讓幾個戰區都肥的流油,蔣介石以國家元首的身份認為,麥克馬洪線的問題到了該解決的時候了!於是西南防務區果斷出兵。蔣介石是個搞政治的老手,麥克馬洪線和克什米爾地區一起下手,嘴裏不斷地威脅要使用雲爆彈把新德裏炸平!國家有了向外擴張的實力,人的口氣自然不同。

美國對於中國的這個勢頭非常緊張,雖然中國恪守諾言,收複了克什米爾地區,並且打到麥克馬洪線就收兵,但是這是個信號,美國擔心中國再強大了會找他算總賬,於是以中印開戰為借口,威脅中國如果再敢前進,就要中斷了對中國的全部武器和物資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