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十二集團軍在台兒莊大戰中-特選 深切悼念在北川縣“五一二”地震中罹難的(1 / 2)

第四章 二十二集團軍在台兒莊大戰中-特選 深切悼念在北川縣“五一二”地震中罹難的

(為了深切地悼念在特大地震災難中遇難的同胞,筆者貼出一篇地震受難最深地區北川縣在抗日戰爭的北川英雄王建堂和他的後人、在地震中罹難的王烈軍的事跡,以作為特別節選)

這時(一九三八年),在川軍二十九集團軍的新兵隊伍裏又出現了一樁讓國人莫不振奮激動送子從軍的新聞故事。

在四川盆地的西北方向,在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中,在著名的龍門山脈同岷山山脈的過渡地帶,有一個小縣叫北川縣。當初,這個北川縣城的所在地叫曲山鎮。一條涪江的支流從這裏通過,在群山中開拓出一片像狹縫一樣的天地來,曲山鎮便位於這片狹縫中流水彎轉而稍寬一點的地方。

這個山區小縣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本沒有什麼輝煌,就是在國人中也沒有多少人知道它。卻不料在二○○八年五月十二日後,它成了全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中心,連國家主席胡錦濤也親臨此地。因為,一場罕見的毀滅性地震幾乎完全摧毀了它,縣城所在地曲山鎮大部分居民在地震中遇難。

這裏山巒迭障、山高水險,遠離平原、平壩和丘陵淺山區,是地地道道的山區,是羌、藏、漢雜居的地方,其間還有很多據說是和大禹出生有關的古跡,如禹母池、禹穴、禹床等。古說“禹生石紐”,或說“石泉之山曰紐,大禹生焉”,石紐山就位於曲山鎮二十二公裏的地方。專家考證說,大禹在這裏度過少年時期後,從這裏出發,走向華夏大地,治水造福於我國萬代子民。

為了進一步尋訪這個激動人心的送子從軍故事,筆者單車輕騎,以摩托車代步,沿著一條彎彎拐拐的兩車道縣級公路通向目的地,最終通過縣文史委、縣誌辦,找到了相關人王建堂的親屬,縣農業局辦公室主任王烈軍。

這條縣級公路從丘陵進入深山,兩側高山深穀,古樹懸崖、不時雨後飛瀑天降,不時又是雲遮霧障。上世紀六十年代為防原子大戰選擇了這片地方,建立起極為保密的三線工程,現在這些工程雖轉民用,卻依然在山間若隱若現。

看到這樣的沿途景象,筆者感慨萬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九三七年的戰場雖然打得硝煙彌漫,日本人進展神速,可是離這裏還遠得很!當初這裏沒有公路,隻一條肩挑背扛的小路和外界相連。不用說當時的戰線還遠在華北、華東一帶廝殺,就算日本人真有天大的本事,打到四川來了,占領了成都,日本人也沒有辦法沿著這條腕延崎嶇的山路把戰火燃燒到這背靠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嶺裏來。

可是,這個送子從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遠離戰火、相對來說還是安寧、祥和、而又與世隔絕的地方。

“七七”事變爆發,戰爭打起來了,日本人欺人太甚。曲山鎮沸騰起來,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救亡運動,抗日歌曲此起彼伏。就是鎮上的小學生上課前,每天也必須喊著自已的名字,集體列隊晨呼:

“某某某,你忘記了日本鬼子占領了我國東三省嗎?”

“某某某,你忘記了日本鬼子占領了我國華北嗎?”

“某某某,你忘記了日本鬼子在屠殺我國同胞嗎?”

“不敢忘,不敢忘。”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偏遠山區的黃泥巴腳杆可能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但現在卻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四萬萬五千萬顆跳動著的心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全民族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這鎮上有一王姓人家,先還較為殷實,後即敗落。其子王建堂,先在鎮上讀私塾,後外出上中學。在抗戰開始時二十五歲,在鎮上教小學或在民眾教育館作事。

如火如荼的戰局和節節敗退的戰線燃燒著鎮上一幫年青人的心。王建堂按捺不住投筆從戎以身許國的決心,在鎮裏鎮外往返奔波,串連組合起百十個具有同樣熱情誌同道合的年輕人,大家一致請纓殺敵,意誌堅決,無可動搖。百十個人一致推舉王建堂為首,取名“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向安縣(當時曲山鎮歸安縣管轄)縣長成雲章提出請纓殺敵。縣長大喜過望,立即將此事上報,又將這百多名熱血青年接來安縣,駐在大安遊藝場(即現在的安縣劇場),並將他們自取的隊名改為“安縣特征義勇隊”,納入縣府的“特征”任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