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十二集團軍在台兒莊大戰中-五,氣壯山河的悲壯之役(五)(3 / 3)

而且,日本人並不以囊括滕縣為滿足,他們的胃口要大得多。他的先頭正向南直奔滕縣南二十公裏的官橋鎮。官橋是滕縣平原南麵的一個戰略要地,是南下臨城的瓶頸,占領了官橋,便封鎖了臨城向北的出口和東去棗莊、台兒莊的咽喉。

增援滕縣之策先輸一著。

當晚,湯恩伯到達徐州,電召在商丘的王仲廉到徐州麵晤。

王仲廉是一位抗戰名將,他的家鄉就在徐州附近的蕭縣。他一生中都感激湯恩伯對他的知遇,在他的回憶錄中時時都稱湯恩伯為“湯公”,拳拳之心躍然紙上。

此時,正當張宣武從白沙河前線趕回縣城受命擔任城防司令一職時,從商丘受召而來的王仲廉同湯恩伯一道正在湯下榻的中國銀行樓上共進晚餐。湯恩伯似乎胸有成竹,一切都在不慌不忙中進行,與滕縣城內的臨戰緊張場麵判若天地之間。

湯恩伯驅車來徐州時,途經王仲廉的家鄉,他為此拉開了家常:“本日道經貴蕭縣之王寨,離府上隻有數裏,向村民問及府上狀況,據雲隻有茅屋數間,薄田數十畝。你為何未置一點家產呢?”

對湯恩伯的關切,王仲廉笑了笑。

“足以證明你真正是為革命而不顧家的人。”

在這樣的氣氛中,王仲廉從湯恩伯那裏知道的前線的戰況是:

1, 正麵之敵萬餘人,其主力圍攻滕縣,另一部迂回至滕縣

東南之南沙河附近,與第四師先頭部隊接觸中。

2, 二十二集團軍尚有殘部四五營困守縣城,但城外各陣地都被敵突破。

2, 敵沿鐵路南下之三、四千人,先頭達滕縣城南之南沙河,並向臨城急進。另有敵主力五、六千人似在滕縣城東桑村附近,有窺棗莊、以側擊湯部的企圖。

上述戰狀第2條顯然與實際不符,有意無意多係湯恩伯所杜撰。於是,湯恩伯根據這樣的情況決定:因為八十九師尚未集中完畢,我軍所期望在滕、鄒間與敵決戰的計劃,必須變更,以求在臨城附近與敵決戰。王仲廉則令該師的先頭部隊占領官橋,扼守鐵路正麵,掩護主力集中。

這就是說,湯恩伯己經自作主張不再執行對滕縣增援的命令。二十二集團軍就這樣被出賣了!時間是在三月十五日夜,而這一切,孫震被蒙在鼓裏,滕縣浴血奮戰的守軍更是被蒙在鼓裏。

後來的實際情況證明,湯恩伯的“臨城決戰”也是一句空話。當滕縣血戰到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二十軍團利用二十二集團軍牽製住敵人的機會,繞開滕縣城進入沂蒙山區去了。湯恩伯自有他的一貫算計,讓其它的部隊與敵人對消,當敵人也是被拖得精疲力竭時再出來收拾殘局,奪取勝利果實。嫡係部隊是委員長的命根子,隻要為委員長保住他的本錢,其它什麼都好說。最後的台兒莊大戰就是這樣,當台兒莊內的守軍孫連仲部己經傷亡殆盡,日軍也己經疲憊不堪時,而且是在李宗仁三令五申,威脅要以軍法從事的時候,他才從日軍的背後殺出來,最後解決戰鬥,將敵擊潰。

當然,這在前麵這些犧牲友軍、自保實力的惡劣行徑,都被後麵勝利的耀眼光環掩蓋了,何況還有委員長在後麵為他撐腰。

當湯恩伯繞開滕縣後,臨城正麵全麵暴露,孫震的一連手槍兵如何能抵擋如千敵人的進攻。於是,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撤離臨城,後退到運河南岸。

台兒莊大戰勝利後,在徐州的祝捷宴席上,孫震以集團軍總司令的身份會見這位趾高氣揚的軍團長,詢問他增援滕縣一事。湯恩伯支捂其詞,一說“我不能當餓死鬼”,再問,又說“我跑到山裏打遊擊去了”。當時二十二集團軍總部的譯電員彭誌輝親身在場目睹了這場對話。當筆者采訪這位八十餘歲高齡的成都市金牛區政協委員時,這位老先生己經半身不遂,他用他那顫抖抖的聲音憤憤不平地說:“湯恩伯說假話,當時孫總司令下令臨城全城為他的部隊打鍋魁,讓他們吃飽還帶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