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九十九回 王近山鬥膽言戰 劉陳鄧勇戰徐蚌(3 / 3)

部署妥當之後,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聯名向軍委發出灰13時、灰16時電,當日向所屬各部隊下達了徐蚌作戰的命令。

11月11日晚,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在臨渙集文昌宮召集各縱隊主官開會,具體區分了任務。

鄧小平著重指出:“此次中原野戰軍4個縱隊寬大正麵撲向津浦線,奪取宿縣,控製徐蚌段鐵路,對直接配合華野殲滅黃伯韜兵團,對防止徐州敵之重兵集團南逃,特別是對阻止由平漢線之確山東進急援徐州之敵黃維兵團,都有重大意義。我們占領了宿縣城,控製了徐蚌線兩側廣大地區,就有了戰場,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黃維兵團。淮海戰役關係到中國革命的進程,必須全力以赴,不惜任何代價,堅決大膽地去奪取戰役的勝利!”

當日夜裏,中野主力和華野一部開始行動,12日,戰鬥打響。戰至15日,中野第3縱隊及第9縱隊一部攻占宿縣,殲敵12964人。中野第4縱隊及華野第3縱隊和兩廣縱隊攻擊徐州至宿縣段之敵,在夾溝地區追殲孫元良兵團第41軍軍部及122師,俘敵3000餘人,在三堡地區又殲敵第37師4000餘人,並兵逼徐州。秦基偉所部及豫皖蘇軍區獨立旅攻克蚌埠以北之任橋、固鎮,並向南推進。至此,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所部控製了以宿縣為中心,北至曹村,南至固鎮的徐蚌間廣大地區,斬斷了徐州蔣軍賴以補給的交通幹線,完成了四麵包圍徐州的戰略任務。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致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在戰役發起前,我們已經估計到第一階段可能消滅敵人18個師,但對隔斷徐、蚌,使徐敵完全孤立這一點,那時我們尚不敢作這種估計。”

11月14日18時,黃維兵團先頭部隊抵達阜陽,第85軍兩個師和第10軍一個後調師相距3至4天的路程。此時,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指揮1縱隊第20旅和軍區部隊7000餘人,早已在潁河東岸準備好了阻擊陣地,第二天便與黃維兵團主力第11師展開了激戰。

黃維在阜陽與張國華打得正鬧熱之際,王近山指揮第6縱隊及陝南第12旅,除尾擊黃維兵團外,以一部直出界首,向渦陽急進。與此同時,2縱隊第4旅在吳誠忠、劉明輝和羅鋒的指揮下,也以急行軍速度向渦陽急進。

就在這一天,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遵照軍委13日關於準備對付黃維兵團的兩次電令,製定了關於殲擊黃維兵團的作戰方案。通過精確的計算,劉、陳、鄧認為:“我2、6等縱於17日以前集結亳州以南,而黃維16日開始北進,時間上來得及。”同時,他們令陳賡縱隊和華野第3縱隊、兩廣縱隊從徐州以南的蕭縣、三堡之線,以兩日行程趕到宿縣或永城附近。他們判斷,黃維兵團集結阜陽太和後的行動可能有三種:一是暫停觀變,然後決定行動;二是有出亳州、渦陽向永城,或出渦陽、蒙城向宿縣;三是東開蚌埠掩護南京。據此,劉、陳、鄧製定了作戰方案,並報軍委:“甲、如敵出永城或宿縣,我以集中1、2、3、4、6、9及華野三、廣共8個縱隊,殲擊黃維為上策。因為黃維在遠道疲憊,脫離後方之運動中,隻先來了3個軍7個師,其中強師隻有3個,我軍也能適時殲滅之。如能實行此方案,必須華野在3天內即銑以前消滅黃伯韜3個軍以上,使華野能夠抽出3個縱隊,接替陳謝4縱及華野三、廣縱之任務,或現在就有餘力能夠接替,以便我們及時調動這3 個縱隊作戰。乙、如華野一時間尚難殲滅黃伯韜主力,而我們又不能不以4、3、廣縱拉住邱孫兩兵團,則隻能以1、2、3、6、9五個縱隊除留一部宿縣外,全部擔任阻擊黃維之任務,以待華野全部消滅黃兵團,再定行動。丙、如黃維暫在阜太等待85軍,我則監視之。如黃維移蚌埠,我則僅以一部扭敵,2、6等縱主力移至蒙城地區待機。”在戰場的選擇上,劉、陳、鄧認為:“戰場以永城、宿縣之線為較幹燥,永城以東以北更好。”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