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有些不滿吳紹周的情緒:“老兄不必這麼悲觀,這麼充滿失敗主義情緒!以我們80萬之眾同共軍爭奪中原,鹿死誰手,現在還未見分明!”
“嘎啾!”車子猛地刹住,黃維和吳紹周始料不及,屁股早離了座位,胸脯撞在前排椅背上。吳紹周大怒道:“媽的!你怎麼開的?”
司機惶恐道:“前麵的橋被炸斷了!”
黃維從車子裏鑽出來,伸了伸酸軟的腰,板起麵孔,憂心忡忡看著撹成一團的人馬車輛被堵在斷橋邊。不少士兵吵嚷著,叫罵著,從上遊淺灘處踏著冰冷刺骨的河水過去了。
第18軍軍長楊伯濤從前麵跑來報告道:“司令,道路被共軍挖的太爛。我的3輛坦克開不動了,需要維修;汽車燃料不足,急需補充······”
“補充,補充,你就知道補充!”黃維1938年就當上了18軍軍長,因此毫不客氣地打斷楊伯濤的話道,“鄭汴丟失,隴海路已落共軍之手,就是有物資,又怎麼能運來給你補充呢?”
吳紹周建議道:“向蚌埠發報,叫他們準備物資補充我軍。我們爭取在5天內趕到蒙城,獲得物資補充後再東進。”
楊伯濤道:“依現在這種情形行軍,不要說5天,就是10天也難趕到蒙城!如果分兵前進,也許會減小道路堵塞的問題。”
“好吧。楊軍長,你馬上派人到附近村子去搞些木料搭浮橋。工兵從上遊淺灘處開辟路線,讓快速縱隊和各軍坦克通過。我們不能在這裏擁擠太久,以防土共襲擊!”黃維又對吳紹周道,“渡河以後的行軍序列和路線是:第10軍、14軍為左縱隊,經臨泉到阜陽;第18軍、第4快速縱隊、兵團部為右縱隊,經正陽、新蔡到阜陽;第85軍和第49師為第2梯隊,隨兵團部路線前進。”
命令下達後,渾身是泥的蔣軍撲向附近村子。頃刻間,方圓十幾裏都騷動起來了,淒厲的哭喊聲和凶惡的叫罵聲以及零星的槍聲此起彼伏。一個小時後,小路上,田野裏,河岸上,到處都是大兵,他們扛著檁子、門板、桌子等什物,腰裏纏著花花綠綠的布料,槍尖掛著直撲騰的大母雞。緊接著,河兩岸的士兵開始打樁、架橋,一直折騰到中午,才將浮橋架好。涉水線已開辟出來,坦克怪叫著,碾壓著爛泥裏的家具,“哢哢嚓嚓”笨拙地碾過河去;拖著大車的騾馬,載著物資的卡車緊隨其後。步兵踏過浮橋,沿著公路繼續跋涉······
這幾日,陰雨連著陰雨,天老是不放晴。在黃維兵團東進方向一側相距100多裏的地方,王近山指揮第6縱隊及陝南第12旅,傍著黃維兵團向東緊追不舍。這支隊伍由兩部分組成:扛著槍、拉著炮的部隊和推著小車、趕著毛驢的民工。不過,民工隊伍占了多一半。他們浩浩蕩蕩逶迤數十裏,滾滾東進。
第1營營長柴興牽著馱滿背包的戰馬,馬蹄踏得泥漿四濺。他望著長長的東進隊伍,深有感觸地對團政委馬忠道:“沒想到,一年後,我們又沿著躍進大別山的路打回中原來了!山,還是那麼幾座;河,還是那麼幾條;路,還是那麼泥濘。真是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啊!”
馬忠也有同感:“是啊,去年,我們是被蔣介石的23個整編師追著進大別山的;今年,我們是追著黃維12萬人馬打回中原的。時過境遷,形勢發展真快啊!中原逐鹿,我們現在終於抓住黃維這隻鹿了!”
“馬政委!”旅部宣教幹事樊根策馬趕來道,“劉副政委要我到你們團來協助工作,請分配任務吧。”
“那好吧,你就協助柴營長工作。”
“我還是到先鋒連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