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九十六回 君臣淮海議用兵 介石苦心選大將 (1)
卻說國防部長何應欽邀參謀總長顧祝同、第三廳長郭汝瑰以及肖毅肅、劉為章等高級官員商議道:“總統親飛北平督戰東北,錦州、長春相繼落入共軍林彪之手,東北敗局已定。在華中,濟南失手後,開封、鄭州又相繼落入共軍陳毅、鄧小平之手。華東粟譚部隊幾十萬人馬雲集徐州以東,陳毅、鄧小平率中野4個縱隊又迅速集結徐州以西,華東和中原的共軍攪在一起,中原決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東北敗局已定,總統不應將東北所有軍隊都輸給共軍。我已於本月20日打電報給總統,建議放棄沈陽,將剩餘的部隊由營口撤下來,確保錦州、葫蘆島走廊,以牽製東北共軍,策應華北傅作義對付聶榮臻的秋季攻勢。”
肖毅肅道:“敬公所言極是,應該將葫蘆島部隊全部撤到華中,以加強徐州會戰能力。”
郭汝瑰道:“我認為,東北失陷後,東北共軍驟然劇增,傅作義已經深感兵力不足,極難對付聶榮臻的強大攻勢。剿總序列內的第62軍、92軍、95軍不能調走。”
蔡文治道:“愚以為華北乃屬持久戰,如果華中我軍能夠一舉決戰獲勝,那麼大局即可安定。”
郭汝瑰道:“即使華中增加一兩個軍,也並不能強製與共軍決戰;況且,遷延日久,華北則不能支持,華北不支,中共所有的軍隊便會進攻華中;如此,華中之優勢也就旋即喪失了。因此,我主張隻調走39軍、54軍、暫編第62師等部到華中。不知敬公與墨公意下如何?”
顧祝同為難地道:“調動葫蘆島的軍隊使用於華中,沒有總統的同意,恐怕難辦吧。”
“算了。這件事以後再說。”何應欽道:“目前,我們的注意力應該轉向中原。中原會戰很可能在徐州地區進行,京畿門戶徐州不保,江淮危殆啊!”
郭汝瑰讚同道:“敬公所言與我廳諸同誌意見一致。目前,徐州剿總的軍隊分散在東起海州,西至商丘的隴海線上,形勢極為不利;所以,我們主張放棄一些城鎮,集中兵力於徐州外圍,以應付即將到來的決戰。根據我們得到的情報,中原共軍正向徐、蚌間運動,其中宿縣是徐蚌線的交通樞紐,也是徐州的重要後勤補給基地和通向京滬的必經之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陳毅、鄧小平的4個縱隊向宿縣運動,大有協同粟裕打中原決戰的可能。‘守江必須守淮’。白長官的主張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個主張的核心是一個‘守’字,但問題是怎麼個守法。目前,華東和中原兩路共軍進逼徐州東、西,因此,我們除了放棄隴海線上的部分點和線,收縮兵力於徐州、蚌埠之間及其兩側,形成攻守性防禦態勢外,還應以華中剿總的第2軍、15軍加入黃維的第12兵團序列,進入河南周口地區機動,以策應徐州和華中兩方麵的戰事。”
蕭毅肅問道:“郭廳長的意思,是不是守江必須守淮,就一定要先守住徐州呢?”
“是的。”郭汝瑰道,“徐州是京畿門戶,徐州不保,南京危殆!況且,徐州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嘛!”
“我看也未盡然。”情報廳長侯騰提出異議道,“徐州這個地方易攻難守,如果放棄海州、徐州,依淮河設防,進行山川防禦,阻止共軍南下,或許更好些,也可以為我們在江南組建新的兵團爭取時間。”
蕭毅肅道:“我主張徐州剿總除以一兩個軍堅守徐州外,所有隴海鐵路上的城鎮一律放棄,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兵力於徐州蚌埠之間津浦鐵路兩側,形成重點,做戰略防禦。這樣,共軍無論由平漢路、津浦路或取道蘇北南下,我均能集中全力,尋共軍決戰。”
“我同意蕭兄的意見。”郭汝瑰道,“實行這種方案,華中剿總必須以黃維兵團進出周家口附近,以配合徐州方麵的作戰。侯廳長所言,我認為較難實施。我軍撤出徐州,不但丟掉了海城和連雲港,使粟裕不戰而得隴海鐵路,而且,劉伯承又依托大別山拊我側背,使我失去華東和中原廣闊的回旋餘地,不得不夾江與共軍對陣;再說,幾個大兵團南撤,必將引起更大的混亂,共軍若趁勢大舉南下,恐怕我們真成了驚弓之鳥,潰堤之水呢!到那時,局麵將越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