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拍著額頭,果斷地道:“敵人已經跟上來了,預定的誘敵西進目的已完全達到。我們要背著這20多萬敵人上伏牛山,使其不能東調,掩護我軍主力在東邊大幹!命令全軍立即撤出下薛集,向內鄉方向轉移。向劉金軒發報,要求陝南第12旅擔任掩護任務!向劉司令員報告我縱處境和轉移計劃。”
當夜,王近山、杜義德率部向內鄉轉移。此時,敵我相距更近了,第6縱隊已沒有多大的回旋餘地,稍有不慎,就有被蔣軍重兵夾擊的危險。
10月26日,劉金軒旅在北麵已經同蔣軍主力接上火了,形勢非常危急。王近山和杜義德即令第52團擺開架式偽裝主力,向文渠集地區轉移,誘敵跟進。縱隊主力則繞過厚坡,繼續向內鄉轉移。到達內鄉後,王近山傳令部隊稍作休息,待敵逼近後,再將其誘入淅川西峽口大山區。此時,劉伯承為了減輕白崇禧重兵對第6縱隊的壓力,命令陳再道、王維綱率第2縱隊,張才千、劉建勳率江漢軍區主力向應城、安陸之敵進攻,殲滅蔣軍第28軍軍部等4000餘人,直接威脅著白崇禧的後方動脈——平漢鐵路。白崇禧被迫將張鑫兵團轉運應山。該兵團就此被劉伯承拉進了大洪山區。王近山、杜義德則趁機率部隊安全地轉移到了豫西地區。
白崇禧企圖在新野、鄧縣、光化一帶圍殲王近山縱隊的陰謀破產。他仍不死心,繼續指揮黃維兵團和王淩雲綏區部隊跟蹤王近山縱隊;命令張鑫兵團跟蹤陳再道縱隊和江漢軍區主力部隊,決心要除掉嵌在華中咽喉上的這幾根硬刺!此時,蔣介石和白崇禧仍被蒙在鼓裏,殊不知他們早中了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的牽牛之計。
在東邊,粟譚大軍和陳鄧所率中野1、3、4、9縱隊,正在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進行淮海大戰的準備。10月22日13時,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關於修改淮海戰役部署等問題致饒漱石、粟裕、譚震林並告陳毅、鄧小平和中原局的電報中稱:“……目前極好的形勢是白部黃、張兩兵團被2、6、10縱吸引到桐柏山區,在相當長時間內不可能回頭進到黃泛區,威脅東北麵我軍之行動,有利於我陳鄧攻鄭勝利後,以一部或大部或全部向東行動,協同三廣兩縱,不但牽製孫、劉全部,而且可能牽製邱、李一部。具體行動,可在攻鄭後決定。我們預計是以一部留在鄭州、淮陽之線,以全力於邱李兩兵團大量東援之際,舉行徐、蚌作戰,相機攻取宿縣、蚌縣,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破毀津浦路,使敵交通斷絕,陷劉峙全軍於孤立地位……”
10月28日,華野首長向中央軍委呈報了最後擬定的首殲黃伯韜兵團的作戰計劃,決定於11月6日晚發起淮海戰役,軍委當即批準了這一計劃。
10月31日,粟裕致電中央軍委稱:“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同日,劉伯承、鄧子恢、李達致電軍委、陳鄧、粟譚:“我為繼續吸引白匪向南,已令宏坤指揮2縱及桐柏、江漢兩軍區主力,對平漢路信陽到孝感段連續破擊。今晨已開始戰鬥,今夜大破路。”
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向徐州東、西兩麵進逼。蔣軍長江以北的主要戰略集團劉峙部隊已處於不利態勢,中原決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蔣介石此時督戰東北未歸南京,國民黨國防部裏一片混亂,惶恐不安。此時,美國方麵見國民黨軍隊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大有不可收拾之局麵,深怪蔣介石管得太寬,獨攬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獨裁過分,因而有意要把蔣介石趕下台,主張由國防部長何應欽組織軍政府,負責指揮軍事。何應欽於是遵照美軍顧問團的旨意,連忙召集參謀總長顧同及各廳主管,到國防部會議廳議事。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