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二十二章 神仙過海(2 / 2)

荷南、葡萄牙等國海軍也並非不知道李明華用意,不過有此了解對方實力的機會,他們又豈肯輕易放過,何況李明華還答應給予一定好處。

朝鮮被倭寇折騰多年,窮於應對之下,早已主動放棄北邊擴張,如今反帝軍騎兵已在其沿海打擊倭寇多時,雖未能根除倭患,但也大大減少了朝鮮兵員負擔。

李朝為他人養著幾萬騎兵,雖然能得以減輕更大的步兵負擔,但到底心有不甘,是以也急切盼望李明華能早日出兵倭國,幾年來不知遣使催問過多少次,反正稍有機會便借機遣使,等走完過場便相機催促。

李明華終於準備出兵,最積極響應者莫過於李朝君臣了,若非李明華恐其不好號令,其大有不惜以舉國之兵配合之願。

琉球於明萬曆37年遭薩摩藩入侵,原因是:琉球沒有負擔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的兵費,而是由薩摩藩代為墊付,但琉球“不予償還”。

1632年後,琉球王國逐漸淪為薩摩藩的魁儡政權,薩摩在所占島嶼建立館舍,兩國同時派官員管理來往貿易和收稅,更向琉球派遣官員長駐琉球以監視琉球舉動。饒是如此,在張李二人推翻明朝後幾年,琉球仍然遣使請求冊封,隻是因為張李二人固執於反帝之名號,一直未能如願。

李明華打算從朝鮮出兵,暫時還不想為此小地勞師動眾,隻需解決倭寇老巢,此間問題豈有不迎刃而解之理。

朝鮮最終未能被準許一同出兵,因為李明華打得是反帝招牌,讓他們跟去豈非扇自己耳光。李朝上下雖未能得到出兵機會,卻意外得到李明華不幹涉其帝製之保證,且留有白紙黑字為證,也算了結了其長久以來地擔心。

李明華其實也有自己的想法,且不說雙方有聯合打擊皇太極的前車之鑒,倘若準許朝鮮出兵,其多年來飽受倭患之怨氣也得以發泄,實不利於日後做為屏障之用。

茅山大仙們經過數年角逐,除去部份有真實信仰之人外,在李明華有意安排之下,大致合並成了七個陣營,且相互間恩怨情仇交織,彼此間勢同水火。

這種被限製自由,形同牢獄的生活,本就極易相互勾結串聯自保,何況李明華有意激化其矛盾。

大仙們政治覺悟絕非張李二人可比,自然不會如黑社會般提出赤裸裸暴力主張,是以皆有冠冕堂皇之借口。表麵看來他們似乎隻是教義之爭,甚至到後期直斥對方實為妖孽,擾亂視聽,其實不過是為穩固自身地位尋找托詞爾。

李明華集結近四千船,自朝鮮出發。大仙們也按照派別被分裝,至於以前被分押各地的小角色,在李明華暗示下,眾仙自出兵伊始便乘小船穿梭忙碌個不停,紛紛施展各自道行,以為即將到來的自由和夢想招兵買馬。

倭國近年與鄭芝龍貿易不斷,各大名為滿足自身所需加重對平民地盤剝,隻是因豐臣秀吉當初刀狩令之功,加上其本生也才剛剛渡過戰國時期,對動亂有一種見慣不怪之心態,是以對即將臨頭的厄運沒能有效重視。這也是西方傳教士與鄭芝龍遭遇區別對待之原因,傳教士乃赤裸裸用意識形態侵略,而鄭芝龍卻是在無意間帶去了糖衣炮彈。

而對於逃竄逃朝鮮之倭寇,張子雨為使貿易順利,自一開始便未曾動過遣使交涉之念,更讓幕府不生警覺。是以李明華不宣而戰,龐大的艦隊直到逼近其海岸,各處彙集的消息才驚動江戶幕府,可惜其短期內如何能做出有效應對之法!

李明華不懂海戰,將海軍的一切指揮權都交予鄭成功處理。如此龐大的艦隊抵近九州,當地有限的海軍如何敢予以抵擋,紛紛作出保存實力之舉,以圖他日援兵趕來之時再戰。而反帝軍海軍則在幾乎未遇抵抗之情況下,成功靠近其海岸。

此次出征之陸軍主力乃六萬女真騎兵,其中新募之兵四萬,負責平時攻城拔寨;早已加入反帝軍之兵兩萬,隻擔負攻堅之任務,不進入任何城池;另外有兩萬漢軍步兵負責以火器配合其攻堅。

李明華之所以要把女真騎兵編在一起,便是存了掠奪之意。反帝軍士兵自建軍之初便軍紀嚴明,幹掠奪之事恐怕放不開手腳。且李明華考慮到自己也不善掠奪,不但騎兵大多是開戰以前臨時招募,更從新啟用了不少皇太極舊將,以努力恢複其當年之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