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押解-第一章 任務(3 / 3)

“人道主義?你放屁,趕快走!你治療好了我們中國傷兵,要是還活著,你再來給與一些你的人道主義。”我一把抓住衛生兵,把他推開。他十分不滿,邊走還邊回頭看我,嘴裏說些什麼。

我舉起衝鋒槍,槍口對準依然鼓噪的越南人,肅殺的目光慢慢的打量每一個人。他們明白我不是開玩笑,都安靜下來。我借機告訴衛向東路上遇到的越南人多半都會說中文,那個想和我耍滑頭的越南軍官在昆明陸軍學校上了兩年學。

衛向東點點頭說,“昆明陸軍學校培養了大批越南中下級軍官,每期學生有一大半是越南人,而且他們所有的費用都是中國提供,軍方中有人不滿,但我們偉大領袖毛澤東一句國際友誼和支援越南人民鬥爭就定了下來。”

“你不是很喜歡他?”我有些好奇地問道。毛潤之當時的功績還沒有所謂的三七開,人們還是狂熱的崇拜偉大領袖。衛向東偶爾提到他語氣並不恭敬,剛才的口氣就滿是諷刺。我不提名字,不擔心有人聽到我們的談話。

衛向東撇撇嘴,說道,“高層恨他的人多了,革命、革命,他把所有人都耍了,而且別人在他眼裏都不是人,都是他的工具和敵人,有點矛盾就往死裏整。他再多活幾年,我和老頭子都要死在造反派的手裏。”

我熟悉的多數人都是運動的受害者,自然對那場運動的作俑者沒有什麼好幹,但是有些事情隻可意會,衛向東和我對視一眼,了然於心,沉默下來。

班長和楊葉兩人回來,班長臉上有些抑鬱,打了聲招呼就進了屋子,楊葉留下來和我們站在院子裏。衛向東問發生了什麼事,班長有些心事重重。

楊葉臉上有些無可奈何,說胡營長又交待了一項棘手任務。民工隊伍裏混進了越南特工,偷襲我軍炮兵陣地就是他們的傑作,雖然打死幾個,卻沒人知道還有多少越南人藏身民工中。麻煩的是民工都發了武器,身邊留著這樣的隱患一旦關鍵時刻爆發,後果不堪設想。而且軍官們也都害怕,第一天戰鬥下來,按比例來講軍官傷亡最大,已經沒有了團級幹部。再折騰一番,可能連營級幹部也取消了。胡營長要求班長務必查出民工中的越軍特工,任務完成,班長可以調到他們部隊做個排長。

衛向東有些不滿,說道,“最危險、最得罪人的活來找我們偵察班,他們忘了剛才是誰要追究違反紀律問題?有難處讓我們想辦法解決,出了事情又要收拾我們,好事情全是他們的。奶奶的,我們是來幫他們的,不是救火隊,幹脆咱們走路,回連隊算了。”

楊葉苦笑說道,“我們回不去了,胡營長已經電報要求我們偵察班正式歸他指揮,戰爭過後再返回偵察連,上麵已經同意。”這可不是個好消息,正式歸人家指揮,別人認為必要就可以執行戰場紀律,任何的任務我們都要無條件的服從。唯一希望這個胡營長懂得愛惜士兵,也會打仗。

看我們沉默,楊葉歎了口氣,耐心的解釋說,“不要過多的苛求他們,三個月前他們還是後備乙種師,我們部隊曆來是甲種師,中央軍委傾心打造的精銳。以我們的標準來要求他們,有失公平。我們是王牌,他們是雜牌,高下自然有別。胡營長想讓我們留下來幫忙也是人之常情。”

中國陸軍部隊分為甲、乙、丙三類師,甲種師是常備軍,百分之百的人員和裝備,長年訓練,打仗爆發第一時間上前線的是甲種師。乙種師人員和裝備的配備都是不到百分之八十,訓練的同時還要顧及生產,打起仗來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裝備齊全拉上戰場。胡營長他們作為乙種師有今天的表現也算不錯了。

我問道,“班長怎麼說?他同意到胡營長他們部隊當排長?”

楊葉驟起眉頭說道,“他沒有其他選擇,不同意也要同意。再說,胡營長人不壞,沒有硬逼班長,隻是一個勁給我們講他們的困難,說大家同舟共濟,一起分擔。”

“他們有什麼困難?”我想不出來戰鬥結束後還有什麼困難。

“你光顧著打仗,指揮官要統籌全局,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上級的作戰意圖要領會,命令要執行,部隊吃喝拉撒住都要考慮。傷病員的安排,後勤的補給也都是他們的責任,哪一樣照顧不來都不行。我以前在師部裏自我感覺很好,到了一線部隊才知道自己帶支部隊是多麼困難的事!”楊葉頗有感慨地說道。

衛向東沒心思聽楊葉的感受,徑直問道,“以你楊參謀的眼光來看,我們情形怎麼樣?戰場局勢如何?”

楊葉猶豫了一下,小山東四人出來替換我們繼續看守俘虜。楊葉幹脆拉我們出了院子找了處僻靜地方,低聲說道,“不妙,不妙,胡營長真的不是誇張,一個團的兵力打了一天,剩下來的戰鬥部隊不到五百人,下一步不論是誰來指揮都是難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衛向東和我嚇了一跳,一個團第一天死傷六、七百人?這個團基本上被打殘了,我們雖然看到傷亡慘重,卻還是對這個數字沒有心理準備。

楊葉接著說,“戰前情報不準,越南人偽裝和迷惑做得很好,指揮部都以為越南人沒有什麼準備,派我們這一路來是想給越南人一個出其不意,輕兵從背後插向XX,所以重武器和火力準備都不足,山路和地勢的因素又臨時取消了坦克的支援,誰想到這一腳踢到了鐵板上。看這個架式,越南人後麵的防守也不會好應付。今天打仗你們也看到了,他們同樣不怕死,武器比我們還好,訓練有素,是很難纏得對手,難怪美國人載在他們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