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節 最後攻勢(五)(2 / 2)

然而這種陳舊的作戰思想倒不是最為可怕的,可悲的倒是‘邯鄲學步、數典忘祖’,總體來說,越南軍隊的作戰觀念無論什麼時候,都是處於在一個接受外來學習,但卻屢屢忘卻自我的階段。抗法戰爭期間,對法國人,如果沒有中國軍事顧問的指導,奠邊府作戰都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可是就是這樣帶出來的學生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蠢貨,當文進勇、武元甲指揮著越南人民軍在順化城外,愣是打出了第3師的名號的時候,大概當年曾經作為軍事顧問團的中國軍官們隻能搖搖頭“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

而到了和中國的邊境十年戰爭期間,越南軍隊則是在蘇聯軍事顧問的指揮下,和中國軍隊大玩起了炮兵、戰術協同,這樣的結果便是楞是成就了中國軍隊的老山、者陰山的攻防典範,成就了第14集團軍的老山英雄連名號,拚出了第1集團軍的硬骨頭6連的牌頭。

轉眼現在,歐洲軍事顧問團給了‘越人陣’軍事力量所謂先進的作戰思想體係,可是到頭來,不但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就連曾經拿手的遊擊戰術都給忘得一幹二淨。很多時候,西方軍事學家、觀察家在評論這場戰爭的時候,都認為,中國軍隊是在以特殊作戰有效的遏製遊擊戰術,並鼓吹中國軍隊的針對抵抗分子的戰術思想應該值得美軍學習,可是實際的原因卻是本身在這場戰爭中‘越人陣’的遊擊戰術就運用得極為蹩腳,甚至都無法有效的形成威脅。

而這個時期,中國軍隊的大規模整肅作戰,並使用越南政府軍進行聯合清剿,在雨林、山地大量使用感應器、無人機實施偵察,在公路、鐵路實施不定時、無規律的機動巡邏,大量采用電子監控手段,保證運輸生命線的絕對安全。

這也難怪‘越人陣’的抵抗武裝形成不了什麼像樣的抵抗,掀不起什麼大浪,沿著那條顛簸不平的1號公路,往南直到西貢,唯一影響中國聯勤部門運輸物資的障礙大概就是道路的基礎情況差得一塌糊塗罷了。這條公路經過一場戰爭,再加上每天數以百計的過往的中國軍車的磨損,這條公路早就已經破爛得不成樣子了,以至於三個工兵分隊每天就忙著填坑,整修,以維持這條公路的通行能力。

也正是因為有足夠的保障力,並且對抵抗武裝的清剿,整個南方作戰期間,部隊的物資供給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樣的影響,甚至官兵們的日常飲用水都能夠定時定量的供給到。

“打贏戰爭,我們首先得從每一個官兵每天吃多少米飯、喝多少水、抽多少煙算起,這一點不單單是聯勤部門的事情,更是參謀部門的事情。作戰計劃的製定,首先就得從這些方麵給算起,沒有考慮到這些吃喝拉撒睡的問題,一切再完美的作戰計劃都隻是一紙空談。”這是中南半島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部每一次的作戰計劃製定時,雷石將軍都所要重複強調的。

無論是那種情況,最重要的是,在作戰期間,傷員的後送得到及時,物資的補給能夠充分,甚至是必要的工程器械都能夠在第一時間送達。由於臨時野戰工事抵抗重炮密集轟擊的能力有限,所以奪取新山一基地後,聯勤部門在第一時間便是將工程用鋼材、速幹混凝土等物質運到了機場,以供加強防禦陣地的工事所用。

同時考慮到‘越人陣’的反擊火力能耗造成一些傷亡,並限製單兵反坦克導彈的使用機會,從而影響到防禦力量的火力配成,所謂了將‘越人陣’的進攻在防禦性火力殺傷足夠數量裝甲目標之前,就把足夠多的步兵撒到防禦陣地前沿,所以要求空軍必須保持足夠強大的壓製火力,以不間斷的航空火力實施製空掩護。

如果這些配備一定火力的輕步兵得到坦克和步兵戰車的支援,那麼‘越人陣’的進攻將會限製到79空突旅將把步兵投放到外線的速度和成果,所以側翼的進攻被重點的要求‘速度、火力’的協同性,這樣就是迫使‘越人陣’的乘車步兵在衝擊的過程中承受巨大損失,從而使得整個進攻不戰而自行瓦解。

陸航火力的掩護,配合空軍的高強度打擊,可以使得整個進攻鋒線在突破到防禦外圍的同時,便是因為蒙受了極大的損失,而自行削弱,甚至是瓦解。當剩下的力量在突破到陣地前沿的時候,他們又不得不去麵對狂熱而來的防禦火力的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