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節 旋渦(三)(2 / 2)

如果在將目光放開一點,總部設立在加爾各答的東部軍區司令部下轄的部隊似乎都是雲集在這個附近。以七個山地師、一個步兵師和一個炮兵旅的兵力,作為整個支撐力量。

其中下轄有第23步兵師、第57山地師的第3軍主要麵對著西孟加拉灣方向;而總部設立在提斯浦爾的第4軍則是以駐守在丁然的第2山地師、駐防邦迪拉的第5山地師、控製在蘭契的第21山地師作為前置部署;第33軍則是在大吉嶺、西裏古裏、卡普賴爾,應對錫金方向,以第17山地師部署在甘托克、第20山地師部署在傑爾拜古裏、第27山地師則是葛倫堡,作為中線的部署部隊,此外這個軍還有一個軍直屬炮兵旅可以作為支援。

這樣的不是可以充分顯示出整個防禦部署的重中之重,即以甘托克、西裏古裏一線為防禦支撐,以隸屬於中央軍區司令部的第1軍-第33裝甲師來作為機動力量。

從乃堆拉到甘托克的道路拓寬工程是本世紀初完成的,當時錫金邦政府將這段從錫金首府甘托克到乃堆拉山口的52公裏路段全部鋪上了柏油。而與錫金相鄰的西孟加拉邦政府當時為了加強和錫金邦之間的聯係也拓寬道路、努力改建了機場等基礎設施。可說,隻要通過甘托克這一線,納蘭指揮的山南集群便可以長驅直入,直下西裏古裏。

乃堆拉山口附近的準軍事部隊在幾天之前就被掃蕩一清,甚至就連有限的動員部隊都被淩厲的攻勢所擊潰。第52山地步兵旅、第53山地步兵旅、第55山地步兵旅、第56高原步兵旅正兵分三路,在整個山南地區實施大縱深的迂回,從亞東地區進入錫金的第55山地步兵旅、第56高原步兵旅是主攻一線。而在這之前,第52山地步兵旅、第53山地步兵旅、第55山地步兵旅已經開始向山南一線推進,擊潰了藏南地區的印軍防禦,從甘肅耀縣方向遠道而來而來的第56高原步兵旅則從林芝一線開始推進後,也擊破了當麵的防禦部隊。

當四個旅的兵力在錫金邦一線展開的時候,整個甘托克城內已經成了草木皆兵之樣。

其實在山南地區的作戰幾乎就是當年1962年作戰的翻版。1962年的邊境衝突的時候,當時印軍的布陣號稱是‘銅頭,鐵背’。結果讓善於穿插的解放軍在腰眼上狠狠捅了一刀,直接就捅了印軍的爛腰。曆史在幾十年後又一次上演,不過這也不奇怪,畢竟山南地區的交通實在是在太糟糕了,狹窄的道路上除了一字長蛇陣,似乎也擺不開別的陣型。

而這種陣型毫無疑問又使得整個藏南地區的印度軍隊完全暴露在中國軍隊的攻勢下,第52山地步兵旅、第53山地步兵旅、第55山地步兵旅、第56高原步兵旅分別從正麵、兩翼張開了攻勢,尤其是第53山地步兵旅,該旅以營、連、甚至是排為單位,從整個印軍展開的防禦側翼發起攻擊,這又是一場標準的‘小刀切黃油’的經典戰例。

“第33團第2營押運物資的機炮連副班長李開生等三人,於10 時15 分在橋北西側公路上與印軍打響。與此同時第31團第2營炮排四人,亦在橋北東側與印軍接觸,形成夾擊態勢。

印軍見奪橋逃跑無望,即向李開生等進行猛撲,李開生等沉著應戰,當即斃印軍十餘人。此時第33團第3營炊事班長夏明武等四人,也趕到並加入戰鬥。李開生將七人分編成三個戰鬥小組,不顧敵眾我寡,冒著印軍火力衝向橋頭。配合王文保等三人,迅速全殲了已過橋的印軍34人(斃16人、俘18人),控製了該橋。

印軍主力見橋南印軍被殲滅,便掉頭向北逃跑。這時第4連第3班已從山腰將印軍攔腰截斷,把百餘名印軍從山上壓下來,其餘印軍見勢不妙,便回頭向北麵山林逃竄。此時,隨營行動的政治處保衛股長賈福寬,將前一天俘虜的印軍兩名少尉軍官帶來喊話招降。印軍營長見突圍無望便首先來降,繼而又令其派人以其名義進行招降,使被圍的印軍陸續放下了武器。此戰鬥,共殲滅印軍241人(斃少校以下35 人,俘88人,中校營長以下118人投降),繳獲槍210 餘支(挺)、火箭筒2 具、各種子彈1.4 萬餘發、手榴彈84 枚、步談機3 部,第2營等參戰人員僅傷三名。

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第31團第2營等部指揮員敢於以少勝多,決心果斷,及時抓住戰機,采取攔頭、截尾、側擊的戰術,並利用印軍俘虜戰場喊話招降,創造了以少(36 人)勝多(241 人)的又一成功戰例。”

這個1962年戰史上的經典在時隔近半個世紀之後,再一次的被翻版上演,隻是這一次,印軍甚至還要慘,以至於這次慘敗被中國國內的媒體譏笑為“山南放羊似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