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晚清政.府由於內困外患再也無力修複行宮,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
1927年,為了紀念孫中山,部分遺址被辟為中山公園。
雖說園中沒有孫中山的隻字片語,也沒有孫中山的塑像,但是清帝行宮的廢墟卻象征了孫中山摧毀清朝統治的豐功偉績。
“大哥,這行宮在哪兒?”
林二杆子很好奇,
“這行宮遺址你們已經走過了,下午回去的時候在去看吧,就在那邊的孤山上。”
“遺址?”
“對呀,當年被太平軍毀掉了!”
“那這太平軍為什麼要毀了它呢?”
“聽老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太平軍說這行宮是滿清的象征,是清朝插在江南的釘子,必須要毀了去。”
“可惜了呀!”
“誰說不是呢!”
“……”
再不濟的朝代都會留下好東西的,可惜了呀,這腐朽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留下的東西太少了。
圓明園,頤和園,包括這湖邊的清行宮都沒能在時代更替的戰火中得以幸免。
落後就要挨打,不但有強盜要進家門來毒打你、搶走你的財寶,自己人都會在家裏打起來。
這江南園林建築始於南宋,從明代風靡,到清朝達到巔峰,重視掇山、疊石、理水等創作技巧。
江南園林以水為美,鬧中取靜,又崇尚奇花異草,園中有山,有水,也有花草樹木。
建築風格采取多樣化的臨水親水的亭台樓閣,穿行水中的棧道,看似胡亂堆疊又充滿意境的疊石,疊水。
江南水鄉,以水景擅長,水石相映,構成園林主景。
太湖產奇石,玲瓏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賞玩。
宋徽宗的艮嶽,設花石綱專供搬運太湖石峰,散落遺物至今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園玉玲瓏,杭州植物園縐雲峰,蘇州瑞雲峰。
又發展疊石為山,除太湖石外,並用黃石、宣石等。
明清兩代,疊石名家輩出,如周秉忠、計成、張南垣、石濤、戈裕良等,活動於江南地區,對園林藝術貢獻甚大。
今存者,揚州片石山、房假山,相傳出自石濤之手。
戈裕良所疊山,以蘇州環秀山莊假山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園黃石湖石假山經修理已失舊觀。
可惜今日這湖邊,全是現代仿古建築,雖然形似,但早就沒有了往日的風采。
那湖邊影影綽綽的亭台樓閣以及棧道,看似古色古香,卻沒有一處是磚木結構的,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邊刷上油漆。
結實耐用,但不得要領。
林雲是搞工程的,自然是對木結構建築有相當的了解,我國的古代建築史是把木結構發揮到了極致的。
踩石為基,以木為柱,橫木為梁,切木為檁,再加上青磚大瓦,幾進幾出的院子,氣派輕巧,比那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住著舒服一百倍。
嗯,再來三妻四妾,幾個貌美如花的丫鬟,就更好了。
阿彌陀佛,封建殘餘思想害死人呀。
帶著李婧走了一天,這美人兒逛景區比逛街還有興致,依然還是在不時的停抱怨自己為什麼沒帶相機。
講究的人從來都是講究的,林雲很好奇,手機也拍了那麼多,哪點比不上照相機了。
照相機幹掉畫家和畫師,數碼相機幹掉膠卷相機,手機再幹掉數碼相機,就和鋼筋混凝土幹掉磚木結構的建築一樣。
這是發展的需要,這是時代的特征。
累,腿疼,逛景區除了開始那兩三個小時新鮮感,累就成了林二杆子的全部感受了,那電動的觀光車它坐著不舒服嗎,偏偏某人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