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麥克阿瑟敗走哥黎希律島時,日軍曾在該島戰鬥過,對於該島特性了解較深。他們以此為鑒在島上部署了約6000名戰鬥兵,由海軍軍官板垣次郎指揮。由於該島地理位置重要,日軍在島上嚴密設防。島上到處築有坑道和隱蔽的炮兵陣地,沿島四周架設了鐵絲網並埋有大量地雷。島上有充足的糧食和彈藥,在島的尾部海灘上還有一條美軍占領期間修建的長僅270米的飛機跑道,叫金德裏機場。
另外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由於美軍小股部隊的時常滲透行動。美方判斷日軍應該有關於反美軍對該島實施空降的企圖和加強反空降措施的準備。其中經美方潛伏人員證實的,有駐島日軍在島東部的機場跑道上埋下許多地雷,並把火炮配置在山下,以便使用火力控製該機場的可確定情報。此外,駐島日軍的主要防守兵力部署在該島頂部和馬林塔山上,用於對付海上的登陸。至於預備隊,則隱蔽在馬林塔山隧道內,指揮所設在頂部台地上,與所有部隊都有電話聯係。”
“日了!這麼塊地勢狹小又險要的破島,還要解救上萬名美國人,這仗光靠艦隊的力量,我看懸!除非是……不要管美國俘虜。”
“是很困難。”葉涸桐目興掃過這位別號鄭大炮筒的中校一眼,繼續掠到一名著陸軍少校裝的軍官臉上,微笑道:“所以,總部派來了特勤旅的一個空降營來協助我們,這位,就是空降營營長張為平少校。”
張為平站了起來,向大家敬了一個軍禮。
一個營,是不是兵力少了點?
在大家疑問的目光中,參謀官繼續講解:“由於日軍重兵防守,所以這一仗我們決定采用中心突破戰術,具體為以空降營協同登陸兵,奪取哥黎希律島……
這一戰,為做到解救戰俘的目的,大逆總部已經在早些時日就組成了一支岩崖部隊。該部隊由特勤旅的一個空降營擔當,營長張為平少校。作戰計劃規定:由艦隊在海上發起正麵強攻,掩護一支不下於一個營兵力的海軍士兵登陸,將哥黎希律島守軍攔腰切斷。空降營的任務是在這同時,傘降該島製高點,隨後分兵三路。一路接應登陸部隊,協同攻擊日軍守軍。一路直撲戰俘集中營,解救戰俘。另一路據守山頂,控製全局。
在具體行動上,由於隨行的30架水轟目前隻有25架還能作戰,因此,以不足以空降1個營的兵力,為此空降營將被分成2個梯隊。進行先後空降。他們將會得到6架直升機的協同作戰與空投補給物資。
空降突擊奪取哥黎希律島並非易事,本來,唯一適合空降的地域,是位於島的尾部的金德裏機場,但它離山頂台地太遠,而且日軍的主要陣地正處在跑道上麵的峭壁上。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大逆的作戰參謀們在經過仔細地分析美方送交的資料後,決定大膽地在山頂台地實施傘降,這樣既可以控製製高點,又能出敵不意。具體位置為山上僅有的兩塊比較開闊的草場和練兵場作為空降場。空降場選定了,但還麵臨著兩大難題:在被馬尼拉灣海水環抱、高達150米的日軍重點防禦下的山頂實施傘降,傘降地域的長度太短。這是一個難題。另外一個是,島上經常有時速為24至40公裏的大風,即使按傘降最低充許高度120米跳傘,也需20-25秒鍾才能著陸,再加上飛機通過兩個空降場的時間隻在10秒鍾之內,每架飛機一次進入目標隻能最多投下5名傘兵,這就是說,每架飛機要先後進入4次才能投完。
為此,總部參謀們製定出一個非常嚴密的作戰計劃。計劃水轟們將由東至北飛行,成兩路單機跟進,在相距500米的兩個預定空降場上同時空降。空降兵第1梯隊在著陸時,艦隊應完成炮擊,一個營的兵力開始從南海岸的山腳處登陸,以便一個連的傘兵能運動過來對他們實施火力支援。同時占據頂部台地的傘兵在高處火力壓製,減少登陸兵的傷亡。登陸兵登陸後,即向馬林塔山和島的尾部攻擊。這時由6架武直九配合另一批傘兵突襲戰俘集中營。殲滅日軍守衛後,迅速組織戰俘向艦隊方向突圍……
這次的會議,開的很長,與會軍官們都逐漸活躍起來,紛紛發言,而艦隊,也與目標的距離在逐步拉近……
接下來的戰鬥,勝負殊為難料,與會軍官們說不緊綿,那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