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進入共產黨軍隊由於蘇軍態度的轉變,不僅沒有的到武器裝備的補充,連吃穿都成問題,戰鬥力大為下降。最初搶占東北的時候,共產黨是想獨占東北的,由於蘇聯態度的轉變,隻好放棄這個目標,實行“放開大陸占領兩廂的策略”,去建立農村根據地。
應該說1946年以後,在東北是國民黨軍實力最強大的時候,是共產黨武裝實力最弱、最困難的時候。當時雖然國共兩黨於1946年1月10號簽署了停戰協定,如果蘇軍撤走,國民黨仍然可以在東北大打出手,反正沒有別人看見,在輿論麵前盡可以胡說八道混淆視聽。但是當時蘇軍還沒有撤走,有蘇軍在一旁觀戰,國民黨動手開打達到真相就會暴露在輿論麵前,破壞停戰協定的責任就會落到國民黨頭上。
當時大戰剛過,不僅中國人民渴望和平生活,世界人民也都不希望發生戰爭。誰先破壞停戰協定,誰就會失去民心。在這個時候,蘇軍已經成為了國民黨發動內戰的一個障礙。
三、張莘夫是誰殺死的
張莘夫是中國地質學家、礦業工程師,日本投降後被任命為經濟部東北行營工礦處副處長,負責接收東北工礦事宜,1946年1月16日和通行的七人被暗殺。他的死直接引發了反蘇運動。
曆史之鏡在博文中說是“被脫離東北民主聯軍的散兵遊勇所害”,又說當時《中央日報》說是“在蘇軍保護下被占領撫順的東北民主聯軍所害”,可以看出曆史之鏡是基本采信了國民黨《中央日報》的說法。
我也查看了一些資料,有的說是張莘夫被搶劫搬運東北機器設備的蘇聯紅軍所害,有的說是國民黨軍統暗殺的。
雖然時隔多年我們無法再去查證誰殺死了張莘夫,但是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根據資料殺死張莘夫的凶手可能是來自三個方麵的人,一方麵是東北民主聯軍方麵的人,一方麵是蘇聯紅軍方麵的人,一方麵是國民黨軍統方麵的人。
《中央日報》說東北民主聯軍殺死張莘夫的說法不靠譜,一是因為《中央日報》本來就是替國民黨鼓吹的報紙,曆來胡說八道、顛倒黑白,毫無新聞機構的職業道德,二是共產黨除了處置叛徒外從不搞暗殺活動,最熱衷搞暗殺、綁架的恰恰是國民黨。
有的資料說是蘇聯紅軍殺的,應該有這種可能。有可能是張莘夫看到蘇聯紅軍拆卸工業設備,想阻止他們因此被殺害。張莘夫是負責東北工礦業接受的政府官員,如果看到蘇軍拆卸工業設備,因職責所在有可能會據理力爭、想阻止他們,因而招來殺身之禍。再說在張莘夫之前,就有共產黨高級幹部盧冬生因阻止蘇軍搶劫被殺的案例,張莘夫被蘇軍殺害是可能的。
有的資料說是國民黨軍統暗殺的張莘夫,目的是嫁禍給共產黨,引起民眾激憤之情,從而達到搞臭共產黨形象,引發反蘇運動。應該說這是最有可能的。以上已經分析過了,蘇軍在東北的存在已經影響了國民黨在東北的軍事行動,而且蘇軍在東北確實好事不幹、壞事做絕,又因為《雅爾塔協定》曝光,中國民眾已經處在憤怒之中了。蘇軍是應國民政府要求延緩撤軍的,國民政府不好自己出口讓蘇軍趕緊滾蛋,所以隻有另想辦法才行。
民眾雖然非常憤怒了,但是讓民眾的憤怒爆發出來還需要一根導火線才行,這就好比炸藥,隻有點燃引線才能爆炸,而張莘夫是最好的對象。一則張莘夫是知識分子,如果遇害容易引起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憤慨,二則張莘夫本身就是負責工礦業接受的,好找機會。
據有關史料記載,張莘夫是因“中長鐵路用煤供應不足”,由中東鐵路中方理事長兼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張嘉熬和蘇方理事長加爾金共同商定,派到撫順接收煤礦以接濟中東鐵路商運需求的。當時還有中東鐵路蘇方副理事長馬裏意同行。但是他們走到沈陽時,馬裏意以安頓住處為借口獨自趕往撫順,讓張莘夫一行在沈陽等消息。張莘夫是在接到馬裏意的通知後前往撫順的,之後在回途中就遇害了。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張嘉熬擔任主任的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是國民黨接收東北的機構,張嘉熬本人曾經為蔣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提供過經濟支持。如果沒有人派張莘夫去撫順,就不會有後來的“張莘夫事件”。國民黨特務組織向來未達目的不擇手段,所以張莘夫最有可能是被軍統暗殺的。
反蘇運動的本質原因是蘇軍在東北的暴行,以及蘇聯攫取的在東北的特權。蘇軍在東北不僅洗劫了偽滿銀行的金銀、現款、強行使用軍票掠奪東北財富,還到處搶劫、殺人、強奸,拆走東北絕大多數的機器設備,運走了大批物資,這一切激起了所有有良心的中國人的極大憤怒。因此,1946年春的反蘇運動,確確實實是一場維護民族尊嚴、捍衛主權完整的愛國運動,無論如何複雜的政治原因也不能改變這場運動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