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一百三十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1 / 2)

正文-第一百三十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

其實當大虎他們為鳳城地區的匪情殫精竭慮的時候,從全國局勢來看,和平的氣氛還是非常濃烈的。在民眾的眼裏,戰火與死亡已經成為往昔,如今最要緊的是如何重建家園恢複經濟。

經受過戰火蹂躪、經曆過生與死的別離的民眾,在歡呼勝利的同時,也開始了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前途和命運的思考,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政治覺悟和參政意識都空前高漲。“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這句詩來形容抗戰勝利之初,在中國政壇上出現的黨派之多是再恰當不過了。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政壇上除了國共兩黨外,還活躍著大大小小一百餘個政黨。這些政黨是由那個時代的思想自由分子和一些舊人物組成的,要求民主統一、和平建國是他們的共同呼聲。這些政黨就是所謂的“中間勢力”,在他們宣傳、呼籲下,民主和平成了社會的主旋律,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化國家的思想被民眾普遍認同。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九月四日發表了《抗戰勝利告全國同胞書》,提出了和平建國、建設現代民主國家的主張。宣布全國兵役緩征一年,現役士兵分期退伍並給予一定數量田地,曾經淪陷省份免征一年田賦,後方省份免征一年田賦,並切實實行二五減租。承諾還政於民,切實保障人民人身、言論、結社等自由,取消新聞檢查製度。

蔣介石在書中指出“軍閥時代以武力作政爭,借地盤以自固的惡習,早成過去絕不是現代民主國家所當有,亦不是和平建國時代所許可”,“國家統一是民主憲政的惟一基礎”,“要完成國家的統一,惟一的前提,是要我全國軍隊國家化,在我國家領土之內,不可有私人軍隊,亦不再有任何一黨軍隊,惟有軍隊不受個人私利一黨私見支配,而後國家的統一,乃有真正確實的基礎”。同時聲稱,“凡受國家組編和恪守軍令的軍隊,其待遇必一視同仁,絕不有所歧視,而且中國國民黨二十年來之軍隊黨部,今已完全撤銷,以樹軍隊國家化的先聲”。

蔣介石為中國民眾展現了一個美好的前景:兵役、賦稅免了,租子減了,在戰火硝煙中幸存下來的士兵們不但可以平安回家,還可以得到政府給予的土地,每個人都可以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了,這對於經曆了數年戰火、九死一生幸存下來的人們,是多麼渴望的事情啊。蔣介石的聲望一下子上升到了頂點。

蔣介石在給了人們一個美好願望的同時,悄悄將鋒利的尖刀對準了共產黨,這一切他做得那麼冠冕堂皇,那麼滴水不漏,以至於某些共產黨人都陶醉於蔣介石展現的那幅誘人的前景中而不能自拔。

蔣介石一麵做出和平建國、民主協商的姿態,一麵在美國的支持下將軍隊運送到各地搶占地盤,一麵虛情假意的和共產黨談判,一麵派出軍隊對解放區進行圍剿。但是在民眾的眼裏,國共兩黨的爭鬥談判就如同兄弟二人分家產鬧意見一般,隻是和諧氣氛中的小插曲罷了。

蔣介石雖然不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但絕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雖然不是一個高明的軍事指揮員,絕對是一個高明的演員。他僅僅用了一篇三千字的《抗日勝利告全國同胞書》,就巧妙地將民眾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共產黨的軍隊和解放區上,並將共產黨交不交出軍隊和解放區同中國能否實行民主憲政和現代化捆綁到了一起。又通過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等方法,在抗戰勝利後國共的第一次交鋒中,就將共產黨逼入角落、處於被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