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民族英雄的意義 02
第十三節民族英雄的意義 02
中國人民誌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將軍回國後就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主持軍委日常工作,並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他成為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
幾年前,有一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在中國熱播,其中有一段說的是漢武帝在國力上升之後,斷然結束了對凶殘、貪婪的匈奴人的忍耐政策,開始準備反擊。得知這個消息後,匈奴單於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我們匈奴人就是狼,漢朝人就是羊。……現在這羊回過頭來要吃狼了,這個世界不是亂套了嗎?”
在朝鮮戰爭之前,中國在西方列強看來就是一隻可以隨意宰割的羔羊。當以美國為首的虎狼之師踐踏朝鮮國土的時候,沒有人想到中國人會出兵。羊怎麼會向狼發起攻擊呢?美國人根本看不起中國人,美國軍隊也根本不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裏。
這場大戰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是震撼性的 ——自從彭大將軍率領誌願軍將士們英勇奮戰,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
然而世事多變,數年之後,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這位剛直不阿的元帥犯顏直諫,直陳“大躍進”之弊,結果被罷免一切職務,後來又在“文化大革命”中屢遭劫難,身陷囹圄,於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含冤去世,享年七十六歲。
但是作為民族英雄,一代名將,彭德懷一戰而為我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給自己的祖國贏得了長久的邊境安寧,也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曆史功勳 —— 夫為將者,夫複何求?所以,不管彭德懷後來的境遇如何艱難動蕩,命運如何困頓挫折,他的勇氣、謀略和才華都儼若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在勝利的瞬間光輝燦爛,永遠定格在中朝邊境的鴨綠江畔,永遠定格在清川江畔敵人倉惶後撤的場麵裏,永遠定格在長津湖畔誌願軍戰士們衝鋒的身影上,永遠定格在中華兒女的心目之中!!!
“他是一個真正的人。”原國防部長、儒將張愛萍將軍對彭德懷元帥光輝的一生作了最好的評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彭德懷的名字就是力量的象征。
——民族英雄,千古一人!!!
讓我們把曆史的鏡頭拉回到一百年前 ——
1840年,英國人僅僅動用了一萬五千多名陸、海軍官兵和四十八艘戰艦,就攻城陷地,兵鋒直指南京,將擁有90萬常備軍的龐大的滿清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最後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為代價,才讓人家停了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小鬼子登上中國大陸,哎,那就不用提了……。
1897年11月14日,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指示下,三艘德國軍艦來到中國山東膠州灣畔,六百人的德國軍隊在膠州灣的青島村登陸,駐守部隊章高元部不戰而逃。11月22日,德國人正式向滿清政府提出租借膠州灣的要求。英國人在上海主辦的英文報紙《北華捷報》對此評論道:
“由於被從前為人所看不起的日本人輕易戰勝而給中國的屈辱,中國現在的地位更加屈辱了。一個外國用三隻船和六百個人就毫無困難地侵入一個擁有三億人的國家……並且在距離北京不到350英裏的地方,不遭抵抗而盤踞下來。”
德皇威廉二世更是狂妄地叫囂:“這是德意誌帝國終於在東亞站住腳跟的喜慶節日,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會因此而渾身戰栗!”
1900年,兩萬六千多人的八國聯軍打上門來,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紫禁城和頤和園都成為了被洗劫的對象。最後滿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醜條約》,賠款數億兩白銀,喪權辱國,極盡屈辱。而那個一直視中國為“黃禍”的德皇威廉二世,在不萊梅為德國遠征軍送行時,發表了比1897年更為狂妄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