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戰爭的螺旋——第四次戰役-第八節插上翅膀的龍02(2 / 3)

中國空軍雖然有了幾件家當,但仍然無法與美軍空軍相比。截止1950年10月底,美國空軍在朝鮮戰場共擁有十四個飛行聯隊和獨立大隊,其中兩個戰鬥截擊機聯隊、三個戰鬥轟炸機聯隊、兩個輕型轟炸機聯隊、三個中型轟炸機聯隊、一個海軍陸戰隊航空兵聯隊、三個艦載機大隊,共擁有各型作戰飛機1100架,另外還有英、法、澳大利亞、南非及南韓軍的100餘架作戰飛機。其飛行員大都經曆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激烈空戰,50%的飛行員能飛複雜氣象,平均飛行時間在1000小時以上,有的甚至多達3000小時,有著極為豐富的實戰經驗。這些“喝”過成千上萬噸航油,飛過上千小時的空中“老油條”,有不少人由於長期高空飛行,吸純氧過多,把腦門都飛禿了,成了名副其實的“老禿鷹”!

然而年輕的誌願軍空軍並沒有動搖與美國空軍較量的決心,他們積極進行了參戰準備。1950年年底,誌願軍空軍麵對強大的對手挺身而出,派出了空4師第10團28大隊。

這個大隊的飛行員都是不久前從陸軍各部隊選拔出來的軍政素質好的基層幹部、戰士,或者是戰鬥英雄,他們都沒有參加過空戰,飛行技術很不熟練,每人平均在蘇製米格-15戰鬥機上的飛行時間不足22個小時,這個數字,在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飛過數千小時的美國空軍的“老油條”們麵前,被譏諷為“菜鳥”。當誌願軍空軍飛行員剛出現在朝鮮上空的時候,美國空軍便狂妄地叫囂:

“共軍的空軍,是沒有畢業的土包子,根本不懂得空戰!”

美國空軍飛行員的狂妄,並非是空穴來風,空軍確實是一個技術複雜的軍種。據誌願軍空軍戰鬥英雄、一等功臣、空15師45團2大隊大隊長吳勝凱回憶:從航校飛活塞式教練機,到部隊改裝飛米格-15噴氣式戰鬥機,那時又沒有噴氣式教練機,隻是經過簡短的理論學習、座艙實習,就開始放單飛,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在開始放單飛的過程中,有好幾個飛行員起飛後,就沒有安全降落下來。至今,吳勝凱還清楚地記得,有一個飛行學員剛剛起飛,他自己就駕駛不了了,飛機直向上衝,到達最頂點的時候失速,進入螺旋狀態,直往下墜。在場的蘇聯專家不忍心看到這種殘酷的場麵,捂著眼睛,轉過頭去,掉下了眼淚。飛機“轟”的一下掉到跑道外邊爆炸了,飛行學員壯烈犧牲,粉身碎骨。

吳勝凱回憶說:“當時,我們的飛行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飛米格-15的,因為這是抗美援朝的需要。”

盡管訓練時間嚴重不足,但是誌願軍空軍的飛行員都是經受過陸戰戰鬥考驗的優秀戰士和共產黨員,他們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那些打過惡仗、拚過刺刀的共產黨員,哪怕是剛剛插上翅膀飛上藍天,也敢以視死如歸的精神來與強敵搏殺。

劉亞樓、劉震與空軍黨委其他同誌商定了一個既勇敢大膽也很謹慎求實的作戰方針:

逐步積蓄和鍛煉自己的力量,待達到一定數量時,也就是至少能出動一百至一百五十架飛機時,選擇適當時機集中機動地出擊,直接給敵人以最大限度的殺傷,發揮空軍的最大威力。

在正式參戰前不宜過早地、零敲碎打地使用兵力,而應以先組建的大隊為單位,進駐前沿機場,選擇適當的時機,在蘇聯空軍的帶領下進行實戰鍛煉。從小仗打起,打好第一仗,解決能不能打的問題,揭開空戰之“謎”,用事實來為部隊樹立克敵製勝的勇氣和信心。

12月4日,毛澤東批準了劉亞樓的報告:

劉亞樓同誌:同意你的意見,采取穩當的辦法為好。

出征之前,朱德總司令在劉亞樓司令員的陪同下,親臨遼陽機場,為空4師第10團第28大隊送行。

第28大隊全是東北老航校的學員,是新中國空軍的精華,他們在新航校換裝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蘇製米格-15噴氣式戰鬥機。

早在延安時期,目光遠大的共產黨人就開始著手培養自己的航空人才,但東北老航校創建的過程依然充滿了艱辛。航校剛剛組建了一個多月,蔣介石偵知後,馬上派空軍來轟炸,航校隻得向牡丹江地區遷移。又過了兩個多月,由於國民黨軍攻勢迅猛,航校又一次被迫轉移至中蘇邊境興凱湖畔的東安(今密山)地區,它也就是後來在東北老知青們的記憶中永不褪色的北大荒。

後來東北形勢好轉後,航校要訓練,沒有初級教練機,怎麼辦?直接上高教機。沒有手表,飛行員們就在脖子上掛一個座鍾用來掌握時間。在東北辛辛苦苦搜尋的那點汽油很快就用光了,航校甚至連航空汽油也發不下來。向東野總部求助,東野的答複是,航校如果沒有糧食就暫時停辦吧。向蘇聯人求助,結果依然是無果而終。

但航校怎麼能停辦呢?那可是第一代航空人的夢想呀!最後他們搞到了一份日本人的絕密資料,得知在太平洋戰爭時期,本土缺乏戰略資源的日本人曾經進行過用酒精代替汽油的實驗,但實驗結果卻不得而知。時任中共東北分局副書記的陳雲親自批準給航校撥款100萬元(舊幣)進行這項實驗,他說:“這100萬元就是打了水漂,我們也要搞這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