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誌願軍如何行動,用不著你們過多的幹涉。‘九﹒一五’仁川登陸,把人民軍搞垮了。難道你們還想把誌願軍也搞垮嗎?”
拉佐瓦耶夫被彭德懷強硬的話語噎住了!
作戰室裏,拉佐瓦耶夫走後,彭德懷火氣漸消,他問旁邊的洪學智:“老洪啊,你說一氣嗬成行嗎?”
洪學智道:“隻有外行才說這種話。”
彭德懷:“是嘛,我們都是指揮打仗多年的行伍出身的人,難道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追擊,什麼時候不該追擊?打仗從古至今沒聽說過隻能進不能退的。一氣嗬成是根本不可能的嘛,完全不符合實際嘛,軍事上完全是不可行的嘛!要把那麼多裝備精良的敵人趕下海去,能趕得下去嗎?不可能嘛,敵人在增兵嘛,敵人不會讓我們把它趕下海去的嘛。要是行的話,我彭德懷還不願意把敵人趕下去,早日完成消滅敵人的任務嗎?”
洪學智習慣性地摸了摸腦門,堅定地說:“我們不理睬他。我和解方,還有韓先楚,都支持老總。我們不能聽拉佐瓦耶夫的,把我們的部隊搞垮!”
彭德懷默默地點了點頭,又開始倒背著雙手,慢慢地來回踱步。
洪學智由於和彭總朝夕相處,對他的想法比較了解。他認為,彭總這個看法是完全建立在對敵我雙方情況的客觀冷靜分析基礎上的。拉佐瓦耶夫的道理隻講了我們打了勝仗、士氣非常高漲的一麵,但卻沒有講我們沒有條件追下去的另一麵。彭德懷堅決認為“將敵人趕下海”靠我軍現有的力量是辦不到的。其不利條件有下:
(一)我軍經過兩個多月連續作戰,極度疲勞,減員極大,需要休整補充。
(二)第三次戰役中我軍雖然獲勝,但未能消滅敵人的主力。敵人隻是敗退,後備力量仍然很強,技術裝備有極大的優勢,敵我力量對比尚未發生根本的變化。
(三)第三次戰役後我軍戰線迅速南伸,運輸線已延長到五百至七百公裏,再加上敵機瘋狂轟炸,運輸工具缺乏,補給更加困難,部隊所需糧食大部需要就地籌措,而當地群眾餘糧有限,難以保證需要。
(四)當時,我軍東西海岸防禦空虛,側翼暴露。在第三次戰役中,敵人雖有既設的堅固防線,但並未固守,敵人主力有計劃南撤,如果我軍繼續貿然大步南進,敵人一旦從我側後登陸,對我南北夾擊,則很難保證不再出現仁川登陸後的情勢。
韓先楚在40軍軍部打給誌司的電報中說:
“這次戰役打的都是老骨幹。在前麵作戰的部隊極端疲勞,困難太多。三八線以南沿途群眾跑光,敵人把房屋燒了,糧食搶光,使部隊吃飯、休息都很困難,體力大大減弱,加之後勤供應跟不上,前麵部隊急需糧食、彈藥、鞋子等補充。如不增加新的力量,僅靠現有的兵力,再發動大的攻勢,顯然是不可行的。”
誌司的判斷完全符合前線的實際情況。從韓先楚反映的情況來看,更證明了彭德懷下令部隊停止追擊是完全正確的。
但拉佐瓦耶夫當慣了“太上皇”,又怎麼會聽得進彭德懷的真知灼見呢?在談話之後,拉佐瓦耶夫惱羞成怒,他立刻向斯大林告狀,把這件事捅到斯大林那裏去了。他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指責彭德懷“右傾保守,按兵不動,不乘勝追擊”,是“軍事上的保守主義”。
彭德懷認為,雖然拉佐瓦耶夫的意見可以不理睬他,但他畢竟是蘇聯駐朝鮮大使,代表著蘇聯國家,這件事牽涉到兩國關係,不可小視,於是便給毛澤東發去電報,如實闡明了自己的看法。
據彭德懷的軍事秘書楊鳳安回憶,政治性的並涉及國際間的大問題的電報,一般是由他送交彭德懷看後燒毀。彭德懷直接發給毛澤東的這種絕密電報也是隻有少數領導人閱後發出。按照彭德懷的指示,楊鳳安把這封電報交給誌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閱看。杜平看到電文最後一段文字明確地寫著:“……目前朝鮮戰場形勢,誌願軍不能乘勝南進追擊,錯了我負責!”
杜平把電報稿交給楊鳳安,驚訝地說:看來彭老總真發火了,趕快發出!
收到彭德懷的急電之後,毛澤東和周恩來當即表示支持彭德懷的意見。毛澤東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政治高手,那多精明呀,他很快就把彭德懷的意見轉給了斯大林,然後冷眼旁觀,看斯大林如何處理。
莫斯科,克裏姆林宮。
斯大林問伏羅希洛夫和布爾加寧:“拉佐瓦耶夫的電報你們都看了,有什麼高見?”
伏羅希洛夫含笑看了一眼布爾加寧,說道:“我認為拉佐瓦耶夫應該念兩年初級軍校。”
布爾加寧:“彭德懷是個很有謀略的軍事家。他懂得適可而止。連拿破侖都不懂這一點,所以他以優勢的兵力,在最旺盛的時候兵敗滑鐵盧。”
斯大林使勁吸了一口他的大煙鬥,慢條斯理地說:“彭德懷以那樣的劣勢連續在三個戰役中取勝,把麥克阿瑟又打回到三八線以南,這在軍事上是個奇跡。你們給拉佐瓦耶夫打個招呼,叫他別亂插嘴,不要不懂裝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