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宜將剩勇追“窮寇”-第七節 “謝烏勒!謝烏勒!”02(3 / 3)

約瑟夫﹒布雷德利少將任美25師師長。

李奇微在給柯林斯的信中,很尖刻地把美國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與中國軍隊作了比較:

我們仍然緊抱著卡車上運來的物質享受品不放。因此,我們隻能死死依賴公路。我們的步兵大都丟掉了美國軍事史上可尊敬的先輩們的才幹。……除非你親自從吉普車上而不是從空中看到了這種地形,你很難想象行動的艱難。但是人家那邊就能克服這種困難,他們好像從不缺少彈藥;盡管這在他們的後勤線上是最沉重的物資;當然他們使用了強壯的力夫和各種運輸土辦法:牛、駱駝、騾馬和兩輪大車。

而為了讓美國大兵們“加強體力和精神”,李奇微已經費盡了心思。

到了實在沒什麼轍的時候,李奇微也胡思亂想進入了麥克阿瑟式思維怪圈,動起歪腦筋來。在給麥克阿瑟的電報中,他要求麥克阿瑟批準他將毒氣“作為掩護撤退和從最後灘頭陣地撤出時的不得已手段,我們在這些灘頭陣地受到極大壓力以致訴諸極端手段也是有道理的。”而且,“使用毒氣將帶來不可估量的戰術價值。”

李奇微將軍的才幹令人欣賞,但如果連像李奇微這樣的將領都到了要祭起這類下三濫陰招的地步,其他道貌岸然的美國將軍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美國本土,杜魯門也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加強了總統在戰爭狀態下的權力範圍,加速了軍隊和軍事工業生產的擴大。美國人緊急設立了國防動員局,準備把美國軍隊兵員從現有的二百五十萬人迅速提高到三百五十萬人,在一年之內把飛機和坦克的生產能力提高四至五倍。

美國人非但沒有準備撤出朝鮮半島,反而開始全麵強化戰爭機製。

中國巨龍和美國大鷹在朝鮮半島上激烈搏擊,殘酷對殺,連續打了幾個月,進行了三次戰役,“聯合國軍”接連吃虧,美軍原來那種不把落後的東方國家軍隊放在眼裏的驕狂心理,無形之中也被打掉了不少。一個美國軍史作家這樣寫道:

“中共軍隊充其量隻有迫擊炮,卻在朝鮮打敗了全世界軍隊中火力最強、又完全擁有製空權的美國軍隊。”

一個美國西點軍校教官也這樣說道:

“在中國軍隊備足糧彈發起攻擊時,美軍擋不住他們的前進。換句話講,假如中國軍隊並不是隻有維持一線部隊作戰一周(即李奇微將軍所說的禮拜攻勢)的糧彈,而是有足夠一個月之用的後勤供應,那麼戰爭應該早就結束了。”

——現在,再也沒有人會認為這支主要由農民士兵所組成的中國軍隊是一支可以輕易侮辱的力量了。

第三次戰役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1951年1月7日結束,中朝聯軍在天寒地凍的惡劣氣候下,以銳不可擋之勢,經過七天七夜的連續奮戰,占領漢城並向南推進了八十至一百一十公裏,殲敵一萬九千七百餘人,將敵人驅逐至三七線附近。

如果單單從數字上來看,我軍殲敵數也不算很少,但這些被殲之敵基本上都是南朝鮮部隊,而且用彭德懷的話來說,這些南朝鮮軍也是“零散之敵”,大多不是整建製地殲滅。而美軍則多屬不戰而退,整個戰役打下來,美軍傷亡隻有三百六十六人。因此,彭德懷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說敵人是“撤逃”。

中朝軍隊共傷亡八千五百多人,其中誌願軍五千八百餘人。

這次戰役,是我軍入朝以來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對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的進攻戰役。由於敵人戰線縮短,兵力相對集中,縱深亦隨之加強,並且有有利的地形依托和絕對優勢的空、海軍相配合。而我軍由於補給線延長,且無製空權,後勤供應極為困難,又時值嚴冬季節,冰天雪地,部隊未得到休息,極為疲勞,且武器裝備落後,火力薄弱,僅有少量的炮兵支援作戰;但我軍進行了較充分的戰前動員,部隊士氣高昂,鬥誌旺盛,有朝鮮人民和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並且實施了正確的戰略戰術;我軍火炮雖少,卻能集中使用於主要突擊方向,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突破。綜合以上各種因素,我軍依然取得了戰役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