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考的人有三百多人,都要在軍令部的限期內報道,還要經過四輪的競爭。
第一輪是資格審查與體檢,資格審查倒是好過,體檢卻有些難,好在孫仲當初已經與軍令部的人打了招呼,大家已經知道張賢是重傷初愈,也知道這是常德之戰中的英雄,所以並未為難於他。第一輪過後,倒是有三個人因為資格不夠,在軍中服務不夠三年等原因而被淘汰。
第二輪是實兵指揮,在操場上放置一個連的實兵,由主考官下達課目,不過是隊列行進、連營的戰鬥動作及布陣之類,無非是想考驗這個參考者是不是正式的軍官,不是混水摸魚之輩。這一關對於張賢來說是輕車熟路,有如吃飯一樣得簡單。第二輪過後,也刷下了幾個人,這幾個人原來是靠關係混上來的。
第三輪是口試。口試的考官有九個人,組成名為口試委員會,先由主考官問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說在哪個部隊,任過什麼職務等等,主要是看這個應試者的儀表,以及是不是口齒伶俐,從容不迫。然後,再分由口試官就極為廣泛的軍事、政治、時事以及普通學科和一般社會常識進行測驗。這個過程才是最難的。一般來講,這些考官都是中將級別以上,組成個半月形的試場,主任委員坐在中間,兩邊各是四位口試官。口試的時候,並沒有卷子,主試官並不問具體的問題,隻是對應試者端祥一番,從桌子上筆筒內抽簽。簽上會寫到考生應到某個口試官麵前應試。而每位口試官麵前的桌子上都有兩個簽筒,一個裏麵是題目,一個裏麵是下一位口試官的姓名。因為不能隨意提問,必須按抽簽上的題目提問,而其他的口試官也要集中精力聆聽應試者的對答,並要打分數,最後做平均。一位口試官試畢,又抽簽去另一個口試官前應試,如此三次,快的約十分鍾,慢的也有一刻鍾。如此的過程,即使這位口試官是你的老子,也無能為力來幫忙。而對於這些應試者來說,一上來就會被考場的嚴肅氣氛所震懾,便是身經百戰,也不免會緊張萬分,所以這一過程,大家都戲稱之為九堂會審。
張賢本就是一個能夠冷靜下來的人,雖說剛剛上場的時候也有一此緊張,但是畢竟與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甚至於戰區的司令長官都有接觸,也算是見過陣仗的人,不久便平和了下來,一問一答,很是得體,當然獲得了九位考官的共同認可。
第三輪下來後,落榜的人大有人在,三百號人此時已經去了近百人。
最後一輪才是筆試,也是最終的考試。
筆試的關防十分嚴格,文武考官早已到場,與外界斷絕來往。考生們每次進入考場中,都要等十到二十分種或者更長,才能等到題目,考試的時間也是從發題的時候開始計算的。原來,為了防止作弊,主考官是臨時把要考的這個科目的教程書,在出題官的麵前隨意翻到某頁,就出一道題,然後再翻到某頁又出一道題,最後當場油印送到考場,考生拿到題的時候,卷子的墨跡還沒有幹透。這樣出題因為並不是試官綜合構思的,所以根本考不出考生的水平來,卻因為可以有效地防止漏題,而考試官也樂得不費腦筋,隻需按照條文出問答題,故而也沒有人提出異議。便是這樣出來的題目,難得死難,而易的卻又死易,測不出考生的學術素養,倒是多少要看這些考生的運氣。
張賢的運氣很好,所有的科目都順利過關,雖然有幾科他從未考過如此的低分,但總算是及格了。他還在奇怪,這些題目怎麼都是些犄角旮旯裏的東西,任誰也不會在意,幸虧自己是從頭到尾的看書,沒有憑著好惡選擇。
一個星期之後,榜單總算發了下來,當看到上麵的第一排就有自己的名字時,張賢一顆忐忑不安的心,總算放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