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章 陸大(一)
那個李炎少將並沒有回重慶去,畢竟他是何部長親點下來的師長,盡管王輝軍長心中老大的不願意,但還是要賣這位老上司的麵子,因為那個在朝中的老上司也畢竟是他的一個靠山。而此時,王輝正好又升任了新組建的第二十四集團軍的司令,同時兼任七十四軍軍長,於是將這位李少將與第一百軍的一位師長對調,把他丟到了第一百軍裏。
對於五十七師的士兵嘩變一事,王輝壓了下來,並沒有上報。而那個李師長也覺得自己沒有麵子,如今又被王輝調往了第一百軍,並沒有降級,雖說不是五十七師這樣的王牌,但畢竟也算是一個師長,也就不願意再深究下去。其實他也知道,這種事情真要深究下來,卻是越抹越黑的,對他一點好處也沒有。
而張賢已經不自在了起來,明顯得是王軍長在護著自己,如果真如胡從俊所說得那樣,在七十四軍中發展就是進入了何應欽係裏,這個何部長也並不會對自己有多好,更何況他本來就對親日的何部長不喜歡。如果哪一天,王輝不在了,那麼他還能在何係裏呆下來嗎?相比較而言,自己的根還是在十八軍裏,最其馬,陳誠長官對他還是欣賞的。
此時的張賢不再是那個熱血衝動的小子,他已經在學著思考,在為自己的前程謀路。
張賢思忖良久之後,也與王金娜商量了一番,都覺得還是應該回到十八軍去,回到土木係裏去為好。隻是王輝軍長確實對自己不薄,如何才能找到一個離開的借口呢?
“這有何難?”王金娜道:“你不是說過,陳長官想讓你去上陸大嗎?就以這個為拖詞吧!”
張賢歎了口氣,告訴她:“當初王軍長曾問過我,去不去考陸大的,可是我沒有去,如今跟他這麼說,隻怕會讓他多心的。”
王金娜笑道:“你真是一個孩子心眼,王軍長並不是你所說的那種小肚雞腸之人,便是跟他說上次沒有考慮好,如今考慮好了,準備去考陸大,我想他也不會攔阻你的。”
張賢點了點頭,如今也隻能這樣去對王輝來說了。
當聽到張賢又想去考陸大的時候,王輝愣了一下,他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馬上明白了過來,問道:“張賢,你是不是因為上次李師長的事,對七十四軍沒有信心了?”
張賢臉一紅,王輝顯然是猜中了他的心事,可是這種話他又說不出口,當下隻能答些冠冕堂皇的話:“鈞座,其實作為一個軍人,我早就準備好,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國家。無論是在七十四軍也好,還是當初在十八軍也好,這種信念還從來沒有動搖過。這些日子,我一直在考慮您上次所說的關於上陸大之事,思考很久,最後還是覺得應該去考考試試。如果能考上,使自己多長些知識,將來畢業了,也能為國家多做些貢獻;如果考不中,要是您不嫌棄,我還回到七十四軍裏來,您看如何呢?”
王輝也沉思了片刻,點了點頭,道:“讓你上陸大,本就是孫長官當初的意思,隻是特別班已經趕不上了,上正則班卻要看你的真本事了,隻怕孫長官也幫不上你的忙。但這也是有關你前程的事,我希望你能夠考上,最好畢業之後,還能夠回到七十四軍裏來,如果那時我還在七十四軍的話,我一定會舉雙手歡迎你歸來!”
“多謝鈞座了!”張賢感激地說著,同時道:“如果我真能考上,我一定會記住您今天告訴我的話。”
“好!”王輝也答著。
****************
陸軍大學是中國軍事院校的最高學府,最初創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以培養軍隊中的高級指揮官為目的,初名為陸軍行營軍官學堂,一九一一年改名為陸軍預備大學堂。一九一二年清朝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後,大學由保定遷到了北京,正式改名為陸軍大學堂,直接隸屬於參謀本部。由此,也成為了中華民國最高的軍事學府。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執政後接手陸大,一九三二年從北京(此時已改名為北平)遷到了南京,抗戰爆發後,於一九三七年底遷往長沙,一九三八年又遷往遵義,一九四零年又遷往重慶。
與陸大比起來,黃埔軍校隻能算是中學了。所以,不管是黃埔軍校係也好,保定軍校係也好,還是其它軍校畢業出來的軍校生,都以考入陸軍大學為榮耀。而一旦考入了陸軍大學,能夠順利畢業進入軍隊,也就意味著已經擠身到了中上級軍官之列,出來最差也是一個中校。最為可貴的是同學之間,每期的一百多人中,若有一個可以飛黃騰達,經其提攜一下,便可以成為一片。故而,考入陸大,也就是等於在將來的高級軍官中編織了一個很不錯的關係網。
而考取陸軍大學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正則班來講,首先是要正規軍校畢業,並在部隊裏服務達三年以上,最少要領中尉軍銜。特別班的人可以憑著蔣委座的條子,不用考試就能夠入學。可是正則班就不同,所有的學員必須要通過嚴格的考試。此時的考試分為兩次,初試由各戰區自行組織,以配製的名額擇優錄取。通過初試的軍官,才可以往重慶參加複試。一般來說,初試前,先由各部隊從各師中挑選優秀的軍官向上推薦,每個師可以推選四到五名,齊集戰區駐地後,初試人數可達到三四百人。由初試後擇出二十到三十名合格者,允許複試。最終,雲集重慶的複試人員不過二三百人,每期錄取一百人左右,所以複試錄取比例遠遠高於了初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