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傳-解放戰爭第二年戰績總結公報(3 / 3)

解放區現有麵積,與解放軍所活動的二十二個省(即東北九省、熱、察、綏、冀、晉、陝、甘、寧、豫、鄂、皖、蘇、魯等省,長江以南遊擊區未計入)的總麵積共三百七十五萬九千方公裏相較,解放區占百分之六十二點六。

解放區現有麵積與全國麵積(九百五十九萬七千方公裏)相較,解放區占百分之二十四點五。

(二)第二年全年解放人口三千七百萬,解放戰爭第一年度末解放區原有人口一萬三千一百萬,現在解放區人口為一萬六千八百萬。計東北解放區(包括冀察熱遼區)四千二百七十五萬,華北解放區四千四百萬,西北解放區六百九十二萬,中原解放區三千萬,華東解放區四千四百三十三萬。

解放區現有人口,與解放軍所活動的二十二個省的人口(共二萬六千五百萬)相較,解放區人口占百分之六十三。

解放區現有人口,與全國人口(四萬五千萬)相較,解放區人口占百分之三十七。

(三)第二年全年收複與解放城市一百六十四座,解放戰爭第一年度末解放區原有城市四百二十二座,現在解放區城市為五百八十六座。計東北解放區(包括冀察熱遼區)一百八十六座,華北解放區一百七十六座,西北解放區七十七座,中原解放區七十二座,華東解放區七十五座。

解放區五百八十六座城市中,計特別市、省會、省轄市、縣城(以舊有縣城為準,不包括解放區新設縣治的市鎮)共五百七十九座,(包括東北哈爾濱特別市,東北之北安、呼倫、牡丹江、吉林、齊齊哈爾、佳木斯、安東、四平街八個省會,及遼寧之鞍山、營口,河北之石門市,山東之威海衛市、濰縣,河南之洛陽等),及遼北之梅河口,熱河之北票,山東之龍口、周村、張店,山西之運城,河南之漯河等重要市鎮七座。

解放區現有縣城以上城市(五百七十九座),與解放軍所活動的二十二個省的城市(一千零七十一座)相較,解放區城市占百分之五十四強。

解放區現有縣城以上城市(五百七十九座)與全國縣城以上城市(二千零九座)相較,解放區城市占百分之二十八點八。

(四)解放區現有麵積、人口、城市,與一九四六年一月停戰協定時相較,則麵積比停戰時的二百三十九萬方公裏尚少三萬五千方公裏,因為在察、綏等省所失麵積,尚未全部恢複;人口則比停戰時的一萬四千九百萬增加一千九百萬,因為在第二年內所發展的豫、鄂、皖等省人口較尚未恢複地區的人口大為稠密;城市比停戰時的五百零六座則增加八十座。

【新華社陝北三十日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自一九四七年七月一日至一九四八年六月三十日解放戰爭第二年第三號公報——敵我兵力損失比較如下:

(一)我軍全年負傷三十二萬五千三百人,陣亡八萬二千三百人,傷亡共計四十萬零七千六百人;被俘五千三百人,失蹤四萬人,總計我軍損失兵力四十五萬二千九百人。但負傷數中約四分之三傷愈歸隊,故損失數應減去約二十四萬人,實際損失隻約二十一萬二千九百人。

(二)我軍全年斃傷敵軍五十四萬零二百人,敵我傷亡相較為一點三二比一;全年俘擄敵軍九十五萬三千人,敵我被俘相較為一七九點八比一;全年共消滅敵軍一百五十二萬一千四百人,敵我兵力損失相較為三點三五比一。但實際比率當超過此數,因敵軍受傷後治療既差,逃亡又重,傷愈歸隊者占極少數,而我軍傷愈歸隊可達傷員四分之三,兩相比較,比率當大過三點三五比一。

(三)解放戰爭第一年我軍傷亡共三十三萬六千人,被俘二千五百人,失蹤一萬九千五百人,合計三十五萬八千人,內傷愈歸隊者約二十萬人。解放戰爭兩年中,我軍傷亡共七十四萬三千六百人,被俘共七千八百人,失蹤共五萬九千五百人,合計八十一萬零九百人,內傷愈歸隊者約四十四萬人。

(四)解放戰爭兩年中,我共斃傷敵軍九十六萬六千二百人,敵我傷亡相較為一點二九比一;兩年我共俘敵軍一百六十三萬人,敵我被俘相較為二零八比一;兩年我共消滅敵軍兵力二百六十四萬一千四百人,敵我兵力損失相較為三點二五比一。若除去雙方傷愈歸隊人數,則敵我損失比率,當大過此數。

(五)解放戰爭兩年中,我軍傷亡為我軍兵力總損失的百分之九十一點七,被俘為總損失的百分之零點九六,失蹤為總損失的百分之七點三四。兩年敵軍傷亡為其被消滅兵力全部的百分之三十六點五,被俘為其被消滅兵力全部的百分之六十一點七,起義者為其被消滅兵力全部的百分之一點八。敵軍損失中的大部分為被俘,而被俘敵軍的大部分(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又已加入我軍,此外並有起義加入我軍的部分,我軍得此補充,即足以抵消全部損失而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