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折長征路-五十三、 轉戰道孚(2)
3月1日,紅軍到達康藏大道上的重鎮鮮水河邊的道孚縣城。15日攻克爐霍,總部機關駐爐霍。道孚、甘孜、爐霍是藏民區,人煙稀少,經濟落後,糧食緊張。這裏是紅軍準備北上的出發地,是休整備糧的中轉站。至4月,紅四方麵軍控製了東起懋功,西到甘孜,南至瞻化、泰寧,北連草地的地區。從此,紅四方麵軍轉入整編、訓練、籌集糧食和做群眾工作。這期間,南下的一、四方麵軍互相交流幹部、交流經驗最為活躍。紅大校長劉伯承提倡學員學習斯大林的名著《列寧主義概論》,他說:“宋朝宰相趙普主張一部《論語》治天下。我們要學好《列寧主義概論》,作為治國平天下的武器。”(劉瑞龍《難忘的征程》)從此,一、四方麵軍幹部戰士之間更加了解、尊重、團結和友愛了。這期間,徐向前、劉伯承主持了部隊整編工作,全軍由南下時的65個團整編為5個軍28個團。各團都補充了兵員。各部隊普遍進行了打敵騎兵的軍事訓練。隨左路軍行動的陸定一、黃鎮還編寫了《打騎兵歌》,給戰士們的訓練以很大指導。
紅四方麵軍進入西康後,張國燾要實行大漢族主義。朱德及時提出要實行黨的少數民族政策,要求部隊對藏民作深入細致的宣傳工作,使藏民們認清藏漢兩族受剝削的勞苦大眾是骨肉兄弟。朱德指出,隻有喚起藏族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覺醒,數萬紅軍才能有立足之地。(劉白羽《大海—記朱德同誌》第267頁。)徐向前還特別強調部隊要注意群眾紀律,搞好群眾關係。除要求部隊堅決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外,又針對藏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一遵四不準”的要求,認真宣傳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各民族一律平等、抗日反蔣、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等方針政策。方麵軍政治部根據朱德和徐向前的指示,總結了進入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經驗,製定了《藏回地區工作須知》,並分別發布了《藏區工作十要十不要》、《回區工作十要十不要》等條令。由於封建軍閥對藏族等少數民族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他們對漢人充滿仇恨,對紅軍不理解,但是,大多數藏民經過紅軍的宣傳,又見紅軍比國民黨軍略微好一些,於是逐漸與紅軍親近起來。部隊吃糧困難基本解決,有時還能買到一些牛羊肉。紅軍生活稍有改善,但是,幾萬紅軍駐紮在物產十分不豐富的地區,與民爭食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生存危機時刻威脅著這支部隊。原四方麵軍幹部肖永正在《長征路上與張國燾分裂主義的鬥爭》一文中回憶當時的情景說:“部隊到了甘孜以後,全軍麵臨著物資緊缺的嚴重困難。甘孜、爐霍一帶地廣人稀,是個不長糧食的遊牧區。藏族居民中的貧苦群眾,深受層層剝削壓迫,早已一貧如洗,連糌粑都吃不上。我們全軍幾萬人的口糧更無著落,基本上就靠野菜充饑。時值隆冬,部隊的棉衣也毫無著落。有的仍然穿著破爛的棕皮背心,有的就把未經硝製的牛羊皮割下來穿在身上。大軍初到,與藏民語言不通,由於國民黨大漢族主義在藏民中散布的惡劣影響,使許多藏民都對我們存有戒心。上層土司則是一聽我軍到達,就將牛羊群趕得遠遠的。指戰員一個個麵黃肌瘦,部隊迅速減員,一個軍裏麵的傷病員多達上千人。” 在朱德主持下,方麵軍召開了一次野餐展覽會,指導部隊學會過草地時識別可供食用的野菜知識。朱德倡導指戰員們普遍地學習擰毛線織毛衣、毛襪,用生羊皮做背心,製作皮草鞋和簡易帳篷等,還發動大家撿幹牛糞燒水做飯,采集野果補充糧食。
紅四方麵軍同中共川康省委一起幫助藏族人民建立了“波巴依得瓦”政府(藏族人民政府)。大批紅軍幹部被派往農牧區、集鎮、部落,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和民族政策,指出少數民族的鬥爭出路,組織“百姓聯合會”、“青年隊”、“姊妹團”等群眾組織。紅軍還幫助藏民生產、醫治疾病,開展清潔衛生工作。同時,紅四方麵軍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4月23日,紅軍與甘西北的徳格土司建立了“互不侵犯協定”。5月,紅軍俘獲了國民黨政府派赴甘孜等地活動的“蒙藏委員會”副委員長諾那呼圖克圖,紅軍給予優待,向他宣布了共產黨和紅軍的政策,禮送出境。這些做法,在藏民中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的影響,改善了紅軍和藏民的關係,進而保證了紅軍籌糧北上計劃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