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鄂豫皖邊區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光山縣隆重舉行,成立了鄂豫皖工農民主政府,甘元景當選為主席。鄂豫皖根據地正式形成。此時,“鄂豫皖根據地已具有相當規模,總麵積約15000平方公裏,人口超過百萬。鄂豫邊根據地北起光山以南的宴家河、宣化店,南抵黃陂以北的紫潭河、汪家西灣,西起澴水東岸的汪洋店、小河溪,東至麻城以北的黃土崗、福田河附近,約170餘裏。豫東南根據地北起固始的段集附近,南抵鬆子關、長嶺關一帶,西起商南大木廠、白沙河,東與皖西根據地相銜接,縱150裏,橫百裏。皖西根據地北起六安的丁家集、徐家集,南抵潛山、英山以北的水吼嶺、金家鋪、,西與豫東南根據地相接,東至六安、霍山附近淠河兩岸,縱180餘裏,橫約百裏。三塊根據地境內,除黃安縣城、新集、金家寨等少數敵孤立據點外,均為紅色區域。鄂豫邊和豫東南根據地之間,北起商城以南的親區(親區為民團頭子顧敬之所控製的地區),南至麻城、宋埠,有一條為敵軍和反動民團控製的狹長地帶,使兩塊根據地尚未連成一片。”(注:徐向前《曆史的回顧》第100頁。)鄂豫皖根據地的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了規模宏大的土地革命運動。第一次獲得土地的翻身農民,積極支前,踴躍參軍,保衛蘇維埃政權。1930年6月,紅軍在檀樹岡一天內就招兵800人,3天內招了2000人。整個黃安縣的青壯年幾乎全都上了前線。整個鄂豫皖根據地的農民幾乎人人都是赤衛隊員、赤衛軍戰士和其他地方武裝的戰士。他們為紅軍運糧食,送彈藥,抬傷員,帶路,偵查,積極配合紅軍作戰。婦女會積極擁紅做軍鞋,照顧傷員,代紅軍家屬耕種土地。少先隊和兒童團站崗放哨,盤查壞人。根據地人民努力生產,自願捐獻糧食和各種物資支援紅軍。所有這些,都是鄂豫皖根據地紅軍不斷發展壯大的最深厚最堅實的基礎。鄂豫皖特委的建立,邊區工農民主政府的成立,使鄂東北、豫東南、皖西三塊分散的革命根據地的黨和政府,實現了統一領導,全麵開展了土地革命。紅1軍的成立,使雖有統一番號和統一建製的紅軍,實現了軍事上的統一指揮。
第二章 馳騁鄂豫皖-六、組建紅1軍(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