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曆史的轉擇-第七十九章 戰雲密布(2 / 3)

在第九戰區積極布署修水方麵戰線之際,日軍對南昌有骨鯁在喉之感,“仁號作戰”計劃早在占領武漢之後即製定。

計劃內容是切斷浙江、安徽、江西經浙贛路至大後方的交通線,解除對九江及長江航道的威脅,占領南昌機場以縮短其對中國南方進行戰略轟炸的航程,決定一俟第11軍各部經過休整補充後便首先實施南昌作戰。

一月三十一日,日軍武漢方麵軍司令部,“仁號作戰”會議正在召開。

看著主持會議的是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中將,雖然對他的越級提升感到不滿,但藤田龍之介大將不得不承認岡村寧次在某些方麵還是令人歎服的。

比如在製定“仁號作戰”時岡村寧次居然不使用11軍的精銳部隊如第3師團、第13師團,反而以萬家嶺戰役中的敗軍第101師團及第106師團為主攻部隊,這在武漢方麵軍司令部引起喧然大波。

第106師團甫於萬家嶺戰役中遭到“全滅性的打擊”,是全日軍中最弱的一個師團。而第101師團從滬戰打到贛北,折耗甚慘,在萬家嶺也丟了兩個聯隊。

這兩個師團因萬家嶺戰敗而成為日軍中公認的最差的部隊。岡村寧次的驚世之舉,連東京大本營都強烈表示反對,日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特別調了一個總部參謀出任第11軍副參謀長,讓這個參謀直接中止這種荒唐的安排,可是岡村寧次不為所動。

第11軍參謀長中野信昌指著地圖上武寧方麵道,“武寧方麵的支那第三十集團軍雖然還是以往的單線布防,但以天然地形為倚托,且能隨時得到支那其它部隊支援,而此次進攻的關鍵是必須在短時間內突破支那防線,不給支那主力集中的時間,因此武寧方麵不是此次進攻重點。”

指揮棒一轉在鄱陽湖上劃了個圈,“由於長江進入鄱陽湖的水口太狹窄限製了軍艦行動,且支那在西岸布置重兵,故也不是進攻重點。”

說到這兒中野信昌展示了偵察機拍攝的中國軍隊修水防線,11軍參謀部在分析後認為修水防線配署之精當,陣地在靠近河岸緩斜坡上構成數公裏深的陣地,攻擊正麵被限定在鄱陽湖與險峻山地所圍繞的十餘公裏狹窄正麵,以兩個師團突破這條防線有其實質困難。

“這就是此次進攻重點!”中野信昌一一分析了修水防線的特點後道,“支那人企圖集中主力與我軍決戰於安義、奉新地區,參謀部的意見是將計就計。”

這番話連藤田龍之介都好奇起來,隨著中野信昌介紹戰役設想,包括藤田龍之介在內的所有人都對設想的構思者岡村寧次敬佩萬分。

根據岡村寧次的計劃,一共調用三個師團及一個混成旅團。兩個師團是南昌正麵攻堅的主力,一個師團則單獨用於武寧正麵。而那個混成旅團為占領軍。在傳統步兵兵力之外,別出心裁地集中使用了戰車部隊與炮兵部隊,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機械化攻擊縱隊。

在此之前,日軍一貫將戰車分散到個步兵師團,分割使用。作戰時則作為步兵的掩護,概念上仍然是步兵戰車的基調。岡村寧次這次居然集中了89式中型戰車76輛,94式輕型戰車59輛,獨立編組成為一個戰車隊,作為突破兵力,並以裝甲汽車裝載一個步兵大隊協同作戰,實力相當於規模相當於兩個戰車團。

此外岡村寧次將炮兵集中使用,更令人驚訝。日軍一向將個別野戰重炮兵聯隊配署到步兵師團,岡村這次將4個150野戰重炮兵聯隊,2個75野戰炮兵聯隊,1個75山炮聯隊及1個150加農炮攻城炮兵大隊編入第6炮兵旅團,使得這個炮兵旅團集中火炮達170門,含72門150毫米榴彈炮與16門100毫米加農炮。

令人難以置信的事,這麼強大的火力配置僅僅是為了能迅速突破中國守軍的修水防線,之後戰車部隊正麵突擊中國重兵把守的安義、奉新地區,而另一支部隊則從中國守軍修水防線的薄弱之處也就是修河以西向南昌迂回!在中國守軍主力做出反應之前攻占南昌。

“此次進攻的成敗關鍵是速度!”藤田龍之介一下子點出了岡村寧次計劃的核心,心中卻不禁感歎他的指揮才能的確高超。

用強大的火力誘使中國守軍主力向安義、奉新地區增援,快速部隊卻穿越中國守軍的薄弱防線迂回到南昌南麵,在這種情況下措手不及的中國守軍根本就不可能守住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