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輯 家教核心:用什麼喂養孩子心靈(3 / 3)

各種充電器、遙控器,放在電視機旁的六角形盒子裏;

螺絲刀、錘子,放在專門的工具箱中。

家中常用物件必須有固定的置放地點,然後讓全家人都知道並且共同去遵守。

做爸爸的還要再細心些,孩子的出生證、健康證明、病曆等有專門的地方保管,等到孩子上學,我還特別為三個孩子每個人做了一個大大的檔案公文袋,入學通知書、學習成績單、各種獎狀等等,分別存放好。

井然有序的家省卻大人許多麻煩,同時也在訓練孩子們從小做事有條有理。

周末,我家來了小客人

這個周末,我們家來了一個小客人,他叫小飛,是從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山區來到廣東讀技術學校。一次郊遊我們認識了,於是邀請他來我家做客。

小飛個子瘦矮,戴著一副黑框眼鏡,同伴老是嘲笑他“四隻眼”,他說,在老家放牛時眼鏡多次被牛尾巴打掉,農忙插秧一彎腰眼鏡掉到水田裏。後來,他媽媽看他不是幹重活的料加上他喜歡讀書,就不再要求他幹農活,讓他專心上學,他高中便考到廣東來了。

在我們家裏,小飛很快同我兒子熟絡了。兒子從少年宮回來,小飛不明白什麼是少年宮,我兒子費了半天口舌才解釋清楚,小飛才知道少年宮和學校的區別,連縣城都沒去過的他真不知少年宮是啥。看到他一臉困惑,我打圓場,說:城裏的孩子特別苦,上完學校還要上少年宮,不像你們那麼輕鬆。

兒子打開電腦,小飛靜靜地坐在我兒子後麵,全神貫注地盯住屏幕,頗感興趣似的。開飯時他告訴我們,到了廣東學校報到上課,他才見到真實的電腦,以前他從來沒接觸過電腦。他自嘲道:同班同學都說他是屬於“恐龍時代”的人,都什麼年代了,還沒摸過電腦,但他講的真是實話。

我太太感慨地對兒子說:電腦,在我們這裏被視為必需品,一件普通不過的東西,但在不少人眼裏,尤其是山區農村的孩子眼裏,電腦還是一件奢侈品。

她的話勾起了我的回憶。不久前我去粵北山區探訪一間農村小學,校長告訴我,他們那裏的孩子最開心的就是上電腦課。全校近千人,電腦隻有十多台。三年級以上才有資格輪流去上電腦課,可以想象,輪到上電腦課時,孩子們的那份開心的心情。這位江西小同學沒有那麼幸運,來到城市才第一次觸摸電腦。

飯後,我兒子教他有關電腦的事,他們倆泡在電腦前一直到晚上。

人生,不應該是一種比較,但是有時作適當的比較,可以幫助孩子明白許多人生的道理。我把小飛接到家裏來小住,讓兒子同小飛交上朋友,其中一個動機是想讓我家兒子知道,一切都不是必然的,他要學會珍惜。畢竟,在中國大地還有不少少年,將讀書上學視為夢想,從小飛身上,兒子明白了這個世界並非虛擬,還有不少人把電腦看作是奢侈品。從珍惜指向感恩,由感恩引導分享。

我家來的小客人帶給我們太多值得學習的東西了。

開學了,家庭教育繼續上課

這周,學校開學了,小學校門外人行道擠滿了接送孩子的人潮。周末少年宮也開課了,東風西路少年宮附近又重演車水馬龍現象。

80後的父母重視教育,早早為孩子選好心儀的學校,而且他們還很有計劃地帶上孩子去少年宮學習各種興趣技能。不過,不要以為將孩子交給學校、老師,家長就可以撒手不管,萬事大吉,從此解放。正因為孩子呆在學校、少年宮的時間比在家裏的時間還長,孩子麵對老師的時間比麵對父母還多,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不能放鬆。

現時基礎教育為“三合一”教育:學校正規教育+課外興趣教育+家庭教育,前兩項你不知不覺中拱手將孩子交出,最後一項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如果父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忙於各種考級的事情而暫停家庭教育,有可能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你我都知道,學什麼讀什麼都不比教育孩子的品格更重要,你我都明白,求學不是求分數,你我都意識到什麼對孩子成長最重要。即使他們讀上好學校,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我們也絕不會掉以輕心。

家,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成長的人生導師。在孩子成年前那有限的時間內,父親必須教會孩子生存技能、個人品質、公民道德和與人相處的原則,播下善良的種子。家庭教育並非隻是一些皮毛東西,也不是空泛的大道理,應配合學校、少年宮等,透過每天每一件事,父母自身的活教材,讓孩子從中有所得。

孩子小時候,年輕的父母——在職的家庭首席教師,應當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現在,還不到歇息的時候。新學期,家庭教育繼續開課,教什麼?你不妨先問一下自己,你想將什麼給兒女?分數、成績、學問、技能還是陽光品格、良好的習慣、有節製力、勇於承諾、人生信仰?具體而言,在學習方麵父母引導孩子:上學,學什麼?學校,隻是一座建築物而已,教育孩子要和老師交朋友,從老師身上學會讀書,在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中應付自如;鼓勵他們和同學交流,結識好友。

學校教知識,少年宮培養興趣,家中教人生。從長遠來看,家庭教育,可以讓孩子學齊人生所有功課。

開學了,年輕的父母,家庭教育不是讓位暫停,你仍要堅守家庭教育崗位喲。

[爸爸感悟]

1. 榜樣勝於教訓,不囉唆,才會有影響力。

2. 訓練重於教導,教導靠訓練成為行動。

3. 習慣先於原則,習慣養成原則也就形成了。

4. 關係大於管教。

5. 付出愛多於要求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