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生命父母當然會充滿熱情和幹勁,初為父母也是不敢怠慢,但十多年的光景,並不是每個爸爸都會一直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開心的童年,讀書少年,反叛青年,有的爸爸會遲到,當孩子出現問題才參與其中,也有些爸爸會早退。過了開心的童年,一上學,煩惱開始來了,爸爸將孩子交給妻子或學校了,更有些爸爸以為把孩子生下來便已經完成任務了,男主外女主內,孩子都是娘兒們的事,他由始至終都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缺席了。
守業難,爸爸陪伴孩子成長難,難就難在有一份熱情和一種執著的堅持。
不過我的夫人兼拍檔講得好:“一個父親,如果連家都經營不好,那他所謂事業成功就要大打折扣了。”我就是憑借著她的這個鼓勵,多年來在回中國和三個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守住這個大家園的。
爸爸的“三圍”
爸爸“三圍”指的是“頭圍”、“胸圍”和“肚圍”,並非講選美比賽中的胸、腰、臀“三圍”。借用這個術語表明e時代的e爸爸,既新潮又內涵,內在美大於外在美。
頭圍,代表智慧,知道在今天如何做爸爸;胸圍,指的是胸襟,明白什麼對孩子成長最重要,不隨波逐流,但樂於學習、願意和孩子一起成長;肚圍,講的是愛心,用父愛之心管教孩子。
你不妨量度一下自己的“三圍”,看看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育兒目標,有管教的承擔,有恒久忍耐的愛。然後,告訴我,你“三圍”的“黃金比例”是什麼?
學會做爸爸
如何做爸爸?
最直接的方法是從自己的爸爸身上學。我們將父親的許多優點“倒模”複製,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用自己被管教的方法管教下一代。不時會梳理一下自己的童年回憶,從中學習換位思考:如果現在的孩子是我,我又會如何?小心翼翼避免在孩子身上重演自己曾經遇到過的不愉快的片斷。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父親,小時候,我的理想爸爸是:
有信仰:有人生目標,知道自己的責任;
有價值:知道用什麼價值觀指引孩子;
有能力:同他一起有安全感;
有計劃:一切都在他的控製中;
有幽默:同他一起很有樂趣;
有創意:常常帶來新驚奇;
有愛心:為了孩子,願意放棄許多自己的東西;
有地位:家中媽媽以他為豪,長輩以他為榮;
有勇氣:路遇不平,挺身而出。
也有人用觀察式的間接方法,從別的父母身上學習,從已為父母的朋友身上學,並且在這個資訊時代,也會全方位地從媒體上吸取別人的好方法。你我都明白,做父親不是關起門來自練武功就可以,雖然親子育兒成敗都是你家的事,但我們生活在一個群體社會當中,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尤其是你身邊一幫你的“老友記”。
我們家很幸運,三個孩子都在教會裏成長。我們也認識一幫相愛的兄弟姐妹,他們無條件地為我們著想。例如,有段時間女兒反叛,老跟我們鬧別扭,我們夫妻一時無計可施,教會裏的人肯花時間和我們一起討論,出謀獻策。麵對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我們覺得走投無路,他們當中的過來人馬上出麵很鎮定地化解危機。認識一幫這樣的朋友,這是一種恩典。